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夏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长江;江南江北风光好,怎及青纱起高帐。
秋季到来荷花香,大姑娘夜夜梦家乡;醒来不见爹娘面,只见床前明月光。
冬季到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血肉筑成长城长,侬愿做当年小孟姜。
第一段写大姑娘的心事,第二段写大姑娘的身事,第三段写大姑娘的家事,第四段写大姑娘的国事。其实是同样一件事在四个尺度上,或者说四个层次上的映射。Roland Barthes的《明室》在“能指”与“所指”的符号切分之外引入了第三元,观察者的感受。心事,求一个两情相依;身事,求一个安身立命;家事,求一个团圆;国事,求一个和平。
在普通词典中,词条是混堆在里面的;在分类词典中,词条被梳理成目录树。还没有看到过分层的词典,而分层对于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们要区分“视”与“见”、“听”与“闻”,我们就需要把感觉或意识切分成若干层次。视、听在于感官的官能分辨,见、闻在于意识的内容识别。若人恍惚了,就容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中国封建社会:以宗族为公民的社会。在封建社会中,成年男子个人并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公民,个人是附属于宗族的,包括个人社会人格和个人社会行为。在封建社会中,个人成就是为了“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个人努力是为了“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婚姻要讲究“门当户对”;丧德者肯定“败坏门风”;十恶不赦者要“株连九族”;个人得道也能“鸡犬升天”。可以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公民尺度是宗族。 如果把宪治理解为“规定公民的权利,限制行政的权力”,那么引入公民尺度概念可以得出:所有的社会都是宪治社会。虽然我们习惯把专制与宪治对立,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封建专制其实是宪治——以宗族为公民的宪治。
所以,不仅考虑分类,还要考虑分层,才能让词汇释义的比较与定型珠归其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