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说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lightflow 于 2011-07-29, 13:38:35:

回答: 简单地说声好,有点对不起这样的佳作。 由 jxh 于 2011-07-29, 13:27:53:

  春心桃李归不归
  阿瑟/《花招》/1997年7月

  读了莲波的旧贴后,越发恨我生不逢时。
  我活了这半辈子,颜未老,鬓先秋,女人见过不少,尽管相识的不多。佳人小姐我见过,夜叉大虫我见过,搽油吊药昏倒考场的女学生我见过,卷裤脚争抬二百斤大米的女共青团员我也见过。细细算来,唯有三种女人我未见过,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我未见过,台上高喊“打倒GONGCHANDANG”,台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喊死喊活的我未见过,还有就是会吟诗填词,风流潇洒的我未见过。
  我命不好,出身穷苦人家,既无石崇之富,又无潘安之貌,见不着闭月羞花倾城倾国的,我认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喊死喊活的不见也罢。就是那吟诗填词风流潇洒的则非见不可,可我却连她们的惊鸿也不曾一瞥,更不用说春树暮云远,高山流水长了。
  古典诗词可说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毒品,中毒深了可令人沉湎不能自拔。现代的人绝大多数不是不敢高攀,就是不屑为之,总之,吟诗填词不是寻常人之所为。究其因,古典诗词的锻炼字句和整体结构,要比新诗难得多,诗人墨客又不愿流于世俗,写出来全是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东东。诗人少,女诗人更少,宛如冰山雪莲,等闲寻她不着。好不容易在网上出了两位,若玫和莲波,都是中毒甚深的人。可恨我未及与她们唱和一联半阙,一位匆匆春归何处,一位又春无踪迹谁知。恨杀我也!
  若玫的诗词读得不多,看来她比较爱写散文。她仅有的几首诗词亦能表现她的超尘的淡雅和灵性,尤其两首小诗,“绕雾烟山下,清流浣人家。相与闲说事,邻村好茶花。”“雨霏叶子红,风过山色青。花冷人独立,诗寒纸尤香。”尽管她的诗词仍不太成熟,特别是在格律和锻炼词句上的嫩,但她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诗句,不尽套用前人的熟词熟句,这就是她难能可贵的一面。
  莲波与若玫比较不同。莲波比较入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慨也深沉得多。她擅填词,她在词上的功力是惊人的深厚,其造诣已超越许多同时代甚至前朝的词人。她的一首《鹧鸪天》笔锋犹劲,铿锵而深沉,可谓呕心沥血之作。“放眼江山终是空,吟诗举酒意无穷。琴心三叠初弹后,悲喜宛如袖底风。心未淡,血犹浓,清歌一阙梦千重。回眸暗夜愁何限,魂在故园明月中。”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莲波的另一个特点:豪气干云,不让须眉,难怪她曾喜欢用“三公子”的笔名。
  几百年前有一位李清照,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几代的诗人墨客给比下去了。几十年前有一位沈祖棼,一部《涉江词》也分担起几分时代的忧与恨。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后,中国的群芳谱里又会出一位百花仙子也未可知。可我们的时代呢?
               ……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