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辜鸿鸣:《中国人的精神》
李宗吾:求官六字真言, 做官六字真言
李大钊: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周作人作品集
林语堂作品集
老舍《创作经验谈》
张爱玲:《谈女人》, 自己的文章
王实味《野百合花》
王了一:夫妇之间, 劝菜
秦牧:谈谈李莲英
沈从文《论读经》
钱钟书:《答某记者问》, 《〈干校六记〉小引》, 《中国诗与中国画》
钱钟书《读《拉奥孔》》
胡小伟《高山仰止--思念钱锺书先生》
沉冰《许渊冲眼中的钱锺书》
滴水《冲天一怒为爱婿》
高恒文《关于“钱学”》
韩石山《且说“钱赞”》
何晓明《为谁声辩》
萧为《“非常公案”的正常思索》
萧为揭批林家(附方舟子、萧为评论)
刘晓波《沉默即死亡——我看钱钟书》(附方舟子评论)
如舸斋《沉默?还是不沉默?--评刘晓波看钱钟书》
如舸斋《为什么要为钱锺书、巴金辩护?》
Yibao《沉默即死亡--劝君理解刘晓波》
钟凝《刘晓波与钱钟书》
徐星《我所认识的刘小波》
徐晋如《逻辑的舞蹈——〈为钱钟书声辩〉读后》(附方舟子评论)
孔庆茂《“钱学”是这样研究的吗》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忆钟书先生》
王自荣《钱锺书看不起陈寅恪?》
如舸斋《钱锺书与陈寅恪:一个例证》
君述《清华园旧事──忆钱钱锺书先生》(附如舸斋说明)
冯世则《沙漠中曾掬饮清泉》
蒋寅《对〈如何评价钱钟书〉的几点“声辩”》
杨绛:《读书苦乐》
张者《杨绛:万人如海一身藏》
季羡林:论博士,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陈寅恪一家三代的爱国情
季羡林《学术大师能不能超越》
张岱年《谈谈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专辑
王元化:帮闲文学与帮忙文学
傅雷《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译者序》,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于光远《“老不读〈三国〉”和“老读〈三国〉”》
王蒙:猫话, 安祥, 再说安祥, 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人, 再谈《锦瑟》
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王蒙《大师小议》
贾平凹:秃顶, 好读书
余秋雨专辑
李敖:且从青史看青楼,由不自由的自由到自由的不自由, 蝙蝠和清流
李敖:奇情与俗情, 看谁的文章写得好?, 假如我是女人, 不交女朋友不亦乐哉
李敖:我是“善霸”我怕谁, 《我的爱情短》, 《中华大赌特赌史》, 《大人格与小人格》, 《大中华·小爱情》
李敖《人生拾零》, 《新女性与驴》, 《吃谁的饭?》, 《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
李敖《我写《北京法源寺》》
李敖《“敢怒而又敢言”的自由》
李敖《陆小芬的乳房问题》
李敖《中国民族“性”》
李敖《中国小姐论》
李敖《论难养的》
闻铭《对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消息的质疑》
慧远《我看李敖》
李敖访谈:脱了裤子谈思想
李亚东《自大者小——从历史的后台打量李敖》
柏杨:牛仔裤和长头发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中国人与酱缸》
柏杨《互相干你娘》
金庸专辑
王小波:《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沉默的多数》, 《个人尊严》, 《王朔的电影》
王小波:《文明与反讽严》,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王小波:打工经历,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从Internet说起,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长虫、草帽、细高挑
王小波:极端体验, 有关“给点气氛”,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王小波: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弗罗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错误的故事”
王小波:论战与道德, 卖唱的人们
王小波《迷信与邪门书》
王小波《生命科学与骗术》
陈四益:“王子犯法……”之类
张中行:《铁研斋赏砚记》, 《书生身后》
丁东:逢场作戏的悲剧, 《顾准日记·编后记》
翟清福《关于郭沫若“抄袭”说与“焚书”说》
李力研《〈李白与杜甫〉,一部好书——一个并非简单的郭沫若话题》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致命的星空》, 《在崇明和罗马之间》,
龙应台:《职业:无!》, 一枝白玫瑰, 《活的文化,死的理解》
龙应台《百年思索》
龙应台《人真的很脏》
龙应台《一个美国人死了》
龙应台《八十年代这样走过》
龙应台:在台北看《红灯记》
孙郁:灯下闲谈“疾虚妄”
刘小枫:前言, 刹那的永恒,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苦难记忆, 柏林墙的碎片
刘小枫:记恋冬妮娅, 湖畔漫步者的身影, 轻之沉重与沉重之轻, 空山有人迹, 牛虻和他的父亲、情人和她的情人
李锐:精神撒娇者的病例分析, 《谁的人类?》
陈平原:母校情结
陈平原《作为“文章”的“著述”》
陈平原《“半真半假”说北大》
铁凝:门外观球
刘梦溪:陈寅恪与现代性
韩少功:强奸的学术
韩少功:熟悉的陌生人
韩少功《伪小人》
韩少功《世界》
陆群:数字化生存中的人性悲哀
陈村:开导王朔, 意淫的哀伤, 街上的女人
陈村《文学旧事》, 《养着又何妨》, 《活在今天》, 《看先生骂人》
陈村《闲看十作家的被批判》, 《人生有约》, 《解读《公报》》(附《行为艺术创意公报》)
陈村《说说网文》
陈村《仿佛一个阴谋》
陈村《话说李敖》
dupang《我看陈村的“话说李敖”》
陈村《为人处世》
陈村《答那家伙》
李大卫《“那家伙”答陈村》
陈村《丧钟为谁而鸣》
陈村《文学网站:丧钟为谁而鸣?》
陈明:谁解陈寅恪
格非:风格合并
于坚:前年冬天在哥本哈根·电影·戏剧
李国文:眼睛的功能, 嘴巴的功能, 学一点历史, 乾隆批钱, 汉子精神
李国文《文章得失不由天》, 《屁股的功能》
李国文《闲话车轿》
朱健国《李国文现象》, 《被“诱奸”的文人》
陈染《女性用品》, 《不写作的自由》
阿城:艺术与催眠
杨阳《听阿城乱弹琴》
作家如何面对“网上盗版”
想起了黎九莲的肾
葛剑雄《咱也跨它一回“世纪”好不好》
戈革《神童并不一定像老头——致田松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江晓原《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张卫民《胡不归》
谢立《中国无隐私》
暧昧的日本与黑泽明
毕淑敏《美好的性,是阳光下的火炬》, 《电脑时代的灰色诱惑》
毕淑敏《成千上万的丈夫》
毕淑敏《关于爱的奇谈怪论》
舒乙《我为父亲的一生概括五句话》
吴福辉《今日老舍的意义》
余杰《中国太监》, 《心灵独白(三)》, 《自由的言说》
余杰《六月四日的随想--纪念陈独秀逝世55周年 》, 《婴儿治国与老人治国》
余杰《法西斯:未死的幽灵》, 《辜鸿铭的幽默》, 《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 《毕业生》
余杰《小学生最是辛苦人》
余杰《究竟谁在败坏“忏悔”的名声?》
余杰《“真实”的谎言》
余杰《致中国作家协会的公开信》(附方舟子、佳子、插一腿、螳螂评论)
读者评论“余杰致中国作协的公开信”
余杰《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致网友的公开信》(附方舟子、小贾、del、筋斗云评论)
紫弦《命运与人权(余杰与作协)》
中国“自由主义”学者声援余杰
任不寐、摩罗等声援余杰(附方舟子、moutian评论)
反叛《也看余杰-作协一事》
钱理群致余杰的一封信
徐林正《余杰闹剧的终结》
子矛《小余和工作权》
三变成精《剥一剥余杰的皮》
大刘飞刀《余杰致宋江的公开信》
徐林正《余杰:是新青年还是文坛剽客?--致余杰的公开信》
卡车《警惕余杰现象》
清风《大批判--谈谈余杰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
零丁《对余杰读史的担心》
hbs《余杰,你忏悔吧!》
pingp《钱理群,你为什么不负责?! 》
祝勇《鬼才·变脸晕头转向--我为什么批评余杰》
李江峰《余杰的疏误》
徐江《余杰一思考,徐江就发笑》
何东《余杰的姿势》
刘洪波《扯淡的范例》
徐晨亮《表达的幸福与常识的陷阱》
摩罗《回忆一下吧,阿拉巴巴》
推荐书目中的文化背景
钱理群《六十劫语》, 《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 《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下篇)》
钱理群《“往哪里去?!”》
钱理群《失败者的不归路》
好为人师--访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李方《我们生活中的男性歧视》
李远哲《21世纪将会是人类新纪元的开始》
翟墨《说不完的风月》
陈泽顺《期待巨兽》
王朔《现在就开始回忆》
韩天雨《一个读书人的感慨》
张远山专辑
刘洪波《一碗威力巨大的汤》
李洁非《有妾曰淑芹》, 《易拉罐与爱国》, 《文坛怪景:骂的流行》, 《生于60年代》
伍立杨《好景有待知音赏》
姜昆《也来谈性》, 《幽默未遂》, 《北京人身上的傲气》
苏迅《并非仅仅一位作家的失误》
黄国桥《学者、学费、工资》
徐坤《恨比爱更长久》
沙叶新《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 《“书生”及“梁效”评议》, 《一九五八年的中国麻雀》
戴锦华《〈1984〉与世纪记忆》
从维熙《兔年闲话》
杨东平《还有爱情吗?》
祝勇《独行的冰心》
止庵《北京的风花雪月》, 《思想、思想者和行为者》
唐逸《生命处境与价值抉择》
黄侯兴《郭沫若的〈武则天〉是“吹捧江青”吗》
马霁鸿《解经拆纬“一次性”》
刘心武《我说女人味儿》, 《书中自有茶香来》, 《话说门槛》, 《关于歌德》
刘心武《给妙龄少女的忠告》
韩石山《道学家的下流》
青田《“杜兰朵”与“图兰多”》
郝一匡《庸医与庸译》
刘锡诚《第一只酒杯》
方方《工作着是美丽的》
王得后《我的生存困惑》
宋先科《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复兴》
刘齐《别管我叫小姐》
徐城北《闲谈吃饭》
路客《中国人多病?》
炜东《平常茅盾》
孙焕英《纯文学与“纯自炒”》
苏杨《鳄……饿?恶!——为生向天喝》
冯天瑜《论学二则》
陈敏之《读顾准》
赵鑫珊《我和建筑艺术》, 《人类“洞穴情结”---兼论卧室与子宫 》
罗新璋《横空出世的大师与译者》
魏润身《鸭媒与羊奸》
邱志杰《“福州制造”及其他》
蒋子龙《理由和区别》, 《动物表演》, 《天津人,真哏儿》
吴昊《秦桧与诸葛亮》
祝勇《王国维的死》
周泽雄《英雄与反英雄》, 《鸟儿已经飞过……》, 《塞南古-余秋雨-同里镇》
周泽雄《苦难岁月的伟大先知》, 《当代诸神》, 《在谨重与放荡之间》
周泽雄《最酷的作家》, 《张承志的界限》, 《英雄与反英雄》
周泽雄《说说毛泽东诗词》, 《“赞歌”现象初探》
周泽雄《纸上的博物馆》
周泽雄《态度还是元素?--写在“九一一”美国大灾难之后》
周泽雄《你们的理由,我的理由--对两张帖子的答复》
周泽雄《思维癌病房》
周泽雄《一种有意味的思想》
大仙《越活越忙(外三篇)》
周国平《有所敬畏》, 《宽松的婚姻》,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男人眼中的女人》, 《托尔斯泰的日记》
里纪《自己的大书》
老村《人的心灵是一本书》
刘君梅 卞智洪《时尚是一枚硬币》
邓荫柯《困惑与“剪刀差”》
伍立杨《心情·智慧·气势》
世纪末的文化观察——白先勇教授演讲摘要
毛志成《只因我们在句号之后》
西愚《愤怒少年的锦缎百衲衣》
孔庆东《语不坑人死不休》, 《人文学者的道义》, 《栾平的悲剧》
庆东《口号立国》
魏明伦《雌雄论》
洪烛《梵高的耳朵》
黄集伟《民间语文》
汪丁丁《自由:一段脚踏实地的叙说》
李零《“关公战秦琼”的可行性研究》
贺承军《浅谈“后现代”建筑》
余华、莫言、王朔、苏童《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
晓昕《世界末日推迟了》
钟叔河《文人之苛》
袁良骏《“奇迹”浩然面面观》
是是非非评浩然
刘华杰《"玄学鬼"之复出及其成为时尚》
吴冠中《关于抽象美》
王毅《百花齐放与思想言论自由》
司马南《拔出萝卜没带泥?》
鲲西《俞平伯与陈寅恪:历史观点的分歧》
梁晓声《猫是极“出世”的动物》 , 《写作与语文》
梁晓声《论浮躁与腐败》
邵燕祥《答韩国〈现代文学〉问》
邵燕祥《北大人与北大精神》
邵燕祥《普遍粗鄙化:当代的社会病》
何满子《“饱学之士”与脸皮厚薄》 , 《回到起点?》, 《这就叫历史的考验》
何满子《“外星人”俘虏八个女大学生的故事》, 《编辑“走私”和职业道德》
何满子《笔名谈屑》, 《惊愕于神童和神童报道》
何满子《从人们批评柯云路谈起》, 《“活着的人不要”》
赵牧《伪装的愤怒》
林贤治《读热烈的书》, 《五四之魂》, 《知识分子的逃逸》, 《读遇罗克》
万同林《贯彻奇骨的文人》
龚书铎《“假设”的历史》
舒展《读钱钟书札记:爱情乃闲人忙事》
王春瑜《何必登上你的贼船》
王春瑜《红豆、劳什子及其它》
王春瑜《女娲长得啥模样》
陈朝华《抄袭的风度与速度》
陈火火《关于全集》
王一十《论麻将的无限可操性》
林杉《审“洋屁”》
曹明华《家》
金克木《改文旧话》, 《“书读完了”》
骆爽《文明衰败的见证人》
黄纪苏《“诗人”存则诗废人亡》
西川《太像诗人的诗人不是好诗人》
西川《死亡后记》
余世存《国耻》
余世存《先行者的天空和大地——我看北岛》
伊沙《中国电影无“影后”》, 《中国作家象个孩子》, 《我看北京文化》
伊沙《王家新:一块提醒哭泣的手帕》
董桥《生命不是一盒巧克力糖》, 《听那立体的乡愁》
刘庆邦《灵魂放飞》
刘醒龙《小说是一种奇迹》
徐晓鹤《谁是兽王?》
王安忆《接近世纪初》
李秀龙《感恩与自审》
骆玉明《乱点鸳鸯谱》
段怀清《夜雨孤灯乱翻书》
张抗抗《以思想悦己》, 《张抗抗的女性观》
张抗抗《无法抚慰的岁月》
陈彤《野狐禅》
胡文辉《梁漱溟的勇气》
单正平《文化崇拜说》
贾清云《发给当代歌词的病危通知》
赵无眠《废话的力量》
旷新年《在亚洲的天空下思想》
黄集伟《“纸家具”大会餐》
徐雁、谭华军《建立特色化的个人专藏书》
胡小伟《我看“好小说”》
赵无眠《话说“江湖味儿”》, 《无耻的好人》
曹毅《夏虫焉知冰清凉——兼致赵无眠先生》
刘东《学界的“冷战思维”》
刘继明《幸福的人与不幸的文学》
文学的三块心病
池莉《一生的养分》, 《千古憾事》
赵牧《流氓思维》
李元洛《绝唱》
连清川《另类历史》
朱晓鹏《历史上大失败的总记录——读〈万历十五年〉札记》
杨正润《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种思考》
舒婷《反弹千禧》
易中天《“窝里斗”的特点》, 《武汉人的性格》
易中天《心存敬畏》
易中天《谁是最有知识的人》
易中天《择书如择偶》
吴江《陈寅恪与中国传统史学的由旧入新》
王彬彬《为一九八九年版《辞海》送行》
王彬彬《词义的时代性》
王彬彬《腐败的民间基础》
张末《师爷凶猛》
邵燕祥《“人五人六”篇——答网上李某(附文三篇)》
老边《1999十大恶俗用语》
赵昌平《民众身边的文明史——《西洋风》序》
任之初《续论“他妈的”》
焦国标《流行批判与批判流行》
孙立先《漫议“争宠”》
肖夏林《文化中的文化》
邢增仪《一枚铜钱的启示》
王开林《从余勇可贾到余音绕梁》
夏于《口令:埃米尔!》
新世纪眼光回看红楼佳丽
闫妮《谈颓废》
杨德庆《大不列颠——荣否?辱否?》
李桂枝《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
陈家琪《该说话时就说话》
胡志强《伟哥与性的制度安排》
王力《《另类思维》导读》
王三堂《读出一副坚硬的骨头》
高莽《普希金纪念场所巡礼》
潘国彦《序的禁锢与解放》
陈辽《诺贝尔文学奖有所“偏向”》
叶伟峰《善良的鸟巢》
途山《性感时代的尴尬》
林隐《武汉女人》
张晓静《也说“武汉女人”》
孙金刚《上海女人》
沐华《苏州女人》
雷静波《广州女人》
竹天《女人,五十岁》
王明夫《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吗》
亦然《荆轲护秦王?名导演的美学困境》
陈朝华《阳痿是一种权利》
刘恒《作家自白》
刘恒《立誓做个严父》
李杭育《两性的迷宫》
洁尘《非洲和亚洲的爱情回忆》
赵毅衡《林语堂与诺贝尔奖》
莫言《我变成了小说的奴隶》
莫言《媒体与腐败》
樊纲《腐败的经济学原理》
陶沙《书厄》
董子竹《我和《与南怀瑾商榷》》
过人《性爱让女人憔悴而美丽》
悲夫《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由《西游记》人物引出的两性话题》
潘多拉《刘晓庆的特殊贡献》
杨庆春《反省奇迹》
卢秋田《一个大使亲历的东西方思维方式冲突》
毛志成《“文人哭穷”及其它》
瘦竹《遥远的“北京法源寺”》
李阳泉《我要做变性手术》
桂杰《男人的唾沫淹得死美女作家吗》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宋季华《假币面前人人平等》
张闳《死神与诗神的对话》
葛兆光《方言 - 民族 - 国家》
葛兆光《感受经典的感受》
葛兆光《走近清华》
徐景洲《为什么不娶林黛玉做老婆》
王学军《闲话红楼之贾府的消费》
李振德《酒令之最》
梁友《带着脸蛋创作》
练建安《“文侠”小说须尊重历史》
朱健国《试看〈收获〉的封建性——“巴金现象”与“伪现代化”》
刘绪义《是迎风而唾还是逆风飞扬》
陆新之《专情总被多情恼》
刘再复《漂泊六年》
penguin《“思想者”说》
方舟《文人还要不要脸?》
蔡家园《她们是依赖文字的明星》
聂绀弩《论娼妓》
李碧华《〈水浒〉英雄性冷感》
吴亮《赝品时代的写作》
梅小璈《三顾之旅--货真价实的文化苦旅》
矛白羽《买不起的教育》
青衣《男人,女人,及夹起尾巴做人》
棉棉《卫慧没有抄我》
清明《怀旧,是否现实冷漠》
马少华《这是什么样的官风民风啊》, 《谁被灭绝 谁在占有》
陈鲁民《“鬼”心不古?》
丁国强《捍卫说话的权利》
寒山《破除罗曼罗兰的神话》
张不仁《重谈汉奸》
连岳《在恐惧中前行》
胡姬《将爱情进行到底》
顾斯琦《名人与骂人》
朱大可《死亡的寓言》
朱大可《上海:情欲在尖叫》
钟洁玲《卫慧的娱乐功能》
秦晖《谈“‘出口’新娘保证‘质量’”》
施蛰存《一人一书》
王泉根《究竟谁抄谁?——关于田惠刚、韩进“抄用”本人著作的备忘》
老庙《看呀,文学泡沫股》
来新夏《“且去填词”》
来新夏《笑得想哭》
高芾《往历史的啤酒杯里“尿尿”》
谢泳《过去的教授》
王海《生活细节诞生和流失》
刘军宁《这一千年的统治者》
李晓虎《丑妻委屈》
何怀宏《人类最悲惨的思想》
张镜明《论猪的命运》
熊平等《周扬,谁给你忏悔的权力了?》
杨竞《“白痴”福克纳》
洪晃《男人分两截》
赵凝《上海女作家最丢人的一次表演》
赵凝《想当童星的“小妖”》
马瑞芳《情爱大魔咒》
王建章《痛快并快乐着》
骆爽《贪官污吏与保尔》
王开岭《白色漩涡──对现代医学的人文透视》
刘成纪《文化的性幻象》
柳建伟《另类写作者重归古典--虹影《饥饿的女儿》的独特性》
傅浩《西方无隐私》
李立玮《格瓦拉:革命家还是浪漫派?》
张丰乾《想起了克隆羊》
云淡风轻《七十年代和沟》
徐鸢《小学生作文选之浅谈周星驰》
韩东《棉棉的危险》
张双武《在叙述的花招里昏迷不醒》
刘意青《拿诚实作交易——哈金和他的小说〈等待〉》
蒋郎憔悴《少拿肉麻当有趣》
读焰《关于抗旱的芝麻与西瓜》
倾城《我幸运我不是狐狸》
王碧莹《找不着公厕的时候上麦当劳》
辛旗《有感于中央情报局改编〈动物农庄〉》
潘绥铭《禁娼,究竟禁什么?》
潘绥铭《“技术上的处女”:社会的耻辱》
岳松《闲谈妓女》
阳光《愈堕落愈快乐?》
新民《黄色笑话,当代文化中的反道德思潮》
樊纲《经济学家谈道德?》
郝建《用不满情绪打造聚光灯》
洪小兵《红旗下的蛋》
谢有顺《盗亦有道:看“文坛剽客”现象》
徐友渔《我读〈白银资本〉》
刘禾《质疑徐友渔的“质疑”》
袁济喜《无所不“吃”》
赵维《“做大”闺房?》
尤金《找老婆的标准》
祝勇《禁欲时期的爱情》
祝勇《论雷峰塔的重建》
许知远《没有颜色的青春》
彭程《大事不着急》
京城五作家写高考作文
李国涛《说不清的“作秀”》
刘洪波《奴隶思维》
南说《向魏明伦同学坎出的8把小刀》
孙涛《你是名人吗》
孟庆平《高考养活了谁》
毛志成《女作家不能肆意“女”下去》
蒋丽萍《不读文学》
梁遇春《第二度的青春》
刘绍铭《情到浓时》
江鸟《闲读无聊记--西厢》
顾农《王熙凤的经济问题》
伍立杨《也谈必读书》
斯言《害怕坚持与逃避反思--观电视剧〈太平天国〉》
游宇明《丈夫是一种职业》
沈栖《告别“社会病态说谎”》
冯世则《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赵为民《原来铁凝也滥俗》
倾城《时尚男人的标签》
罗国平《〈太平天国〉还是“爱情王国”?》
熊培云《打折的年代》
熊培云《带着舌头去旅行》
张五常《封艇“慨”论》
苏童《电视与“宗教”》
王玉琳《新翻“敦煌曲”》
闵良臣《养着还不满意》
南宫文《中国广告十大俗》
唐晋《巫术的迷途》
颜艾琳《我的色情观点》
戴晴《失败者的胜利》
肖夏林《东施的高考作文,为创新而创新》
董健《保尔的复出与历史反思》
包亚明《文人发“嗲”--朱学勤访谈》
冯世则《可笑亦复可怜:诺贝尔情结》
夏柏湖《我们为什么留学》
曾德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博物馆”悲剧》
逢之《真问题与假争论》
雷颐《学术繁荣与“学术泡沫”》
雷颐《图中日月长》
陈言《碰不得的北大》
橙风《文坛三风:脐下风、横扫风、胡攀风》
南琛《文化乞丐杂谈》
洪烛《死神的连环套》
西坡《简单生活与体面生活》
张世英《长相思与老处女》
白云飞《过街老鼠与过街老虎》
程蕾《也谈打鼠与打虎》
陶杰《大作家的“情色”自由执照》
何世语《开发青春及其他》
赵世瑜《重要的不是排名先后,而是高校的特色在哪里》
唐德刚《我,就是一个阿Q》
匡文立《虞兮虞兮》
孙勇进《〈水浒〉二题》
孙勇进《失语的众生--再话〈水浒〉》
孙勇进《扯淡与胡说:随得太过的名家随笔》
孙勇进《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中的几处文史疏误》(附方舟子按语)
孙勇进《“子为父隐”及“伦理的底线”》
何清涟《“常人”与“常识”》
何清涟在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
熊平等《何清涟,不得不说的女人》
韩晓萱《星空下的忧思——何清涟新书读后记》
沈宁《将美国的双语教学丢进垃圾箱》
李欧梵《死亡》
李欧梵《多元英语势不可挡》
庄周《齐人物论:百年散文大盘点》
庄周《齐人物论:百年散文大盘点(续一)》
庄周《齐人物论(续二·小说戏剧部分)》
庄周《齐人物论(续三·诗歌部分)》
庄周《齐人物论(续四·百年新文学余话)》
张远山《〈齐人物论〉及其作者》
杨文凯《让批评重归个性化本色》
王四四《我们现在还相信什么?》
焦国标《尔曹身名活该灭》
康正果《自由的乳房》
德国《明镜》报道:高行健的荣誉引发争论
夏星《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内幕揭秘》
孙山《“野人”诺贝尔奖》
筋斗云《诺贝尔评委中文不及格》
高水皮《诺贝尔文学奖,去你妈的!》
多元《高行健:一只叫红唇儿的鸽子》
钟鲲《去你的吧——诺贝尔之于高行健》
民办《高行健获奖跟老百姓也有关系》
SLJ《我不为高行健骄傲》
高家庄《诺贝尔奖与高家庄知识分子》
乌有庄100号《解读不著名法籍华人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五重意义》
胡言《如果高行健作为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奖》
古平《中文作家终于占了一席》
孙山《再谈高行健和诺贝尔奖》
帕帕《诺贝尔文学奖的荒诞剧》
元江《喜好不随诺奖转》
黄世永《高行健有什么错?》
米阿仑《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原则》
钟凝《高行健和左宗棠鸡》
九曲子《如何看待高行健的获奖?》
川至《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人失望》
ags0005012《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条件》
吴咸《如何了解英文?如何得诺贝尔奖?》
孔庆东《我看高行健获奖》
祁小春《我们没有不高兴的理由》
michel zhang《高行健电视访谈印象》
高行健《文学的理由--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辞》
mukdn《评高行健的“文学的理由”》
专访马悦然:谈中文文学和诺贝尔文学奖
DreamForest《高行健香港演讲侧记》
文心社高行健作品讨论记录
郭枫《西洋魔笛与高行健现象--评高行健作品之一》
郭枫《论高行健的自救策略与小说造作--评高行健作品之二》
周思源《警惕泡沫学术》
孙勇进《乱世奸雄话宋江》
孙勇进《《水浒传》中的金银》
大江健三郎《我在暧昧的日本--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辞》
大江健三郎《致北京的年轻人》
大江健三郎《北京讲演二OOO》
大江健三郎:我是一个知识分子
曹利群《与米兰.昆德拉笔谈》
九十年代美术:解体与重建——批评家、艺术史家张晓凌访谈
吴昊《多亏太平天国失败了》
季蒙《博士不读原著》
李天时《拒绝和70年代生人交朋友》
轻衣淡影《反击“拒绝和70年代人交朋友”》
xiaojia《没有人能批判我们70年代的人》
Alan Guo《以年龄的名义》
欧阳觅剑《70年代人:断裂的一代》
Miew2《向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致敬》
JACK RYAN《70年代人必须反省并勇于承担》
Moutian《“70年代的人”这个奇怪的概念》
钱思成《中国的建筑缺乏信仰--在第N次中国建筑师代表大会某小组讨论会上的即席发言》
吴炫《“晚生代”小说中的“性”》
刘志琴《缘何“小姐”多沧桑》
刘仰东《琐事如歌》
杨东平《美术馆后街22号院:在推土机下永生》
杨东平《谁来保卫文化北京》
梁衡《读柳永》
陈洁《想起杜十娘》
黄橙《杜十娘的又一次堕落》
庄锡华《从韩愈谀墓说起》
雷启立《我们在广告时代的生活》
薛兆丰《走火入魔的汪丁丁》
刘元举《风格与耐性》
郭小橹《三个在都市街头相遇的男人》
张锐强《“裸女”》
陆建德《莫此为甚》
博威《穷途末路的“领袖”》
毛寿龙《价值至上还是解决问题优先?——性教育的悖论》
余光中、沈君山、马悦然谈诺贝尔文学奖
蒋寅《四代人的学术境遇》
蒋寅《漫说“海外兵团”》
仝建宁《找个王熙凤做老婆》
李湃《被激情照亮的黑暗世界--安妮·莱丝和她的鬼世界》
木子《杜甫好热》
徐虹《2000年文坛大事静心回望》
王小东就《河殇》问题答《谢选骏给王小东的公开信》
张良才《韩寒现象:中国教育自命清高的悲哀?》
袁济喜《话说“教授”》
程晓农《当今社会四派“精英”之分疏》
程映红《〈白毛女〉:从民间传说到政治神话》
李静《“此处禁倒垃圾”》
应振洋《〈卧虎藏龙〉:电影背后的故事》
李欧梵《卧虎藏龙为何迷倒美国?》
胡晓明《略论杜甫诗学与中国文化精神》
王则柯《学位的嬗变》
资中筠《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
欧德《笔名的限止》
宋立民《高亢的驴鸣——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记感 》
老九《永远擦不亮的眼睛》
肖雪慧《遗忘和隔离的工具--中学语文课问题》
梁天明《悲哉,中国文化人》
杨葵《失败的一代》
瘦竹《我不想说》
吴跃农《科学家不能缺席
--从〈实话实说〉“人文学者去南极”说起》
陈晓平《从高考语文试卷谈起》
萧音《我们是怎样失去了美好的栖居之地》
慧远《没有童年的孩子》
铁凡《清华有传统吗?》
资中筠《方孝孺与布鲁诺论》
肖雪慧《大学:魂不附体》
周祥森《功利性:当代中国学术最本质的属性》
单正平《儿童嘴巴与五四精神》
叶延滨《文人九不可为》
赵霞《文坛走红6术》
王学泰《警惕暴民意识》
黄波《慎发惊人论》
王晓华《为动物请命》
王晓华《是谁在杀害森林?》
王小利《“为自己读书”有何不可》
阎纲《悼犯人李铜钟》
邵建《知识分子:现代中的反现代》
孙康宜《耶鲁与哈佛》
王怡《卡脖子,和刑罚的肉体意义》
陶东风《广告中的文化资源盗用》
乐朋文《三个看不懂的哈佛》
丁国强《孔夫子是我们的老师》
曾宪《惊闻小学生当“经理”》
颜文叔《林黛玉可以休矣》
文小梅《两只郁闷的猪》
杨曾宪《也说“胴体”及其它》
陈建军《捍卫汉语》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魏雄文《谈教育与自由》
刘梦溪《看余秋雨演讲》
张国功《混个脸熟的“电视知识分子”》
张弘《作家变成文学混混了 文学还有力量吗?》
王宝民《在电影中温习死亡》
陈占敏《生死神往》
赵武平《“水浒”的改头换面》
玄武《每个时代都有牺牲品--评〈水浒〉》
葛剑雄《我对教育的几点想法》
陶东风《口香糖与爱情:欲望的虚幻满足》
张同道《文化肿瘤——当代流行文化与电视的合谋》
小意《关于女性成长的报告》
刘克敌《对陈寅恪等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一种描述》
黄笃《形象的焦虑》
方平《并非势均力敌的抗衡》
劳弓《马克思的一个论断》
陈建功《四合院的悲戚与文学的可能性--代自序》
邓友梅《四合院“入门儿”》
杨曾宪《逐步取消加分、高考实行军管--关于确保高考过程公平的两项建议》
从维熙《“八·一五”备忘录——在历史的镜子面前》
堵力《日本为何不禁〈珍珠港〉》
王晓华《一个受害者的写作--评蒋方舟现象 》
范美忠《简直强盗逻辑--驳谢有顺〈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党国英《美国国宝》
孟波《中国人为什么不害羞》
张耀杰《妖魔化的中国文人》
泽熙《东西一水间--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碰撞》导言
刘凌《名不符实的学科命名──从“汉学”称谓谈起》
心远《鱼、渔和渔场——一个门外汉对美国教育的观感》
李国涛《教授何必一定受苦》
张绪山《教授们过得太舒服了吗》
丁来先《教授们,你们过得太舒服了》
马寅初《北大之精神》
刘文瑞《治治高校的“官场病”》
西川《中国诗人怎样活命?》
王春瑜《论蒙汗药与武侠小说》
徐贲《假面化的公共生活与犬儒式抵抗》
萧三郎《无耻者无畏》
肖锋《因为无耻,所以流行》
吴正恭《卫慧和她的〈上海宝贝〉在纽约受到挑战》
赵毅衡《中国知识人的狂傲》
赵毅衡《烧包吧,中国知识人!》
陈万勇《哪儿来那么多哈佛女孩》
尘元《拍马屁和马屁精》
尘元《我不是人》
孙勇进《童话,与你侃女人?!》
吴非《母校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杨曾宪《常理主义》
杨曾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吗?》
魏得胜《农民史:一读一把心酸泪》
布服《玩人丧德》
重构《四朝守墓今难继,政府实事待落实》
王雪峰《买书:科学主义VS人文主义》
林宣宣《别拿哈佛跟孩子过不去》
田晔《说〈别拿哈佛跟孩子过不去〉》
林宣宣《说〈说《别拿哈佛跟孩子过不去》〉》
向哈佛女孩说“不”——一封女中学生的诉苦信
田晔《再说〈别拿哈佛跟孩子过不去〉》
田晔《写给然然》
Alan Guo《也说“哈佛男孩女孩”》
转烛《市侩的价值观——读〈写给然然〉》
mirror《读15岁中学生然然的信》
jo《读转烛的〈市侩的价值观〉有感》
田晔《答》
mirror《教育(读书)的“功效”,讲一个“冷酷’的现实》
菡萱《读田晔的〈写给然然〉想到的》
转烛《不知耻近乎勇——读jo先生大作》
田晔《再答》
丰良语《为田晔说几句话》
周汝昌《〈红楼梦〉不好读》
江晓原《乳房上的“文化史”》
赵毅衡《双单向道: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几点观察》
阎晶明《托福:梦想和手段》
夏业良《对“张五常热”的一点冷思考》
朱坤《制度经济学派的花样年华 张五常为什么这样火?》
袁良骏《一个天真的学术幻想》
丹晨《什么级的?》
孙振军《棒喝时代:“无产者”赵本山到底取笑了谁》
罗亚蒙《王朝地理思想与首都的悲剧》
陶世龙《元大都的建立是一次历史性的倒退》
韩福东《异议的自由》
赵毅衡《又一次,风从西方来?》
赵毅衡《百年树刊:所谓〈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雨果《伏尔泰》
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
门肯《君主》
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
索尔仁尼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索尔仁尼琴《1974年迟到的演讲》
亚·索尔仁尼琴《莫要靠谎言过日子》
芥川龙之介《我喜欢的女人》
伍尔芙:论现代小说
海明威《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松本一男:中国人的智慧
艾 兰:西方人为什么要学古代中国?
丹尼尔·伯斯丁《何必追赶时代》
阿德勒论读名著
迪克斯坦《乌托邦之后——六十年代在今天》
迈耶《孔夫子与毛泽东》
图霍尔斯基《国民性》
乔德《人类的文明》
明恩溥《面子要紧》, 《顺而不从的中国人》
君特·格拉斯在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讲
格拉斯《“待续……”--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埃德加·莫兰《东西方文明:冲突还是交融?》
刘易斯.托马斯《常读常新话蒙田》
芭芭娜·哈黛《性与权力的话语》
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乔治·奥威尔《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Return to Xin Yu Si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