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m_luo@unibw-hamburg.de Date: Tue, 28 Nov 95 00:02:56 PDT 大将粟 裕 杨久 伟 1927年初夏的一个深夜,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校园内通往城北的粗大下水道 里,一位学生装束的青年正踩着没膝的污水,猫着腰疾速地向城外奔跑。 下水道的出口处,是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年轻人摸黑找到一叶扁舟,吃力地划过湖 面,悄悄爬上一列北去武昌的列车…… 10多天前,长沙骤然腥风血雨。“马日事变”,众多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血洒江城 。常德地区同样未能幸免。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反动当局秘密诱杀了校长胡佐武 ,并下令通缉二师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下水道里的那位青年和同伴们是最后一批撤离学校的。 到了武昌,青年人很快成了国民革命军第24师师长叶挺麾下一员骁将。 那一年,他刚满20岁。 17年后,当他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敌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 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 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这位被毛泽东所赏识的将领,便是后来屡建奇功、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将粟裕。       运筹黄桥决战 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说,“粟裕作为一代名将,他用兵的最大特点, 是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在谋略上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54年前的10月4日下午3时,苏北黄桥镇一座土城上,33岁的新四军苏北指 挥部副指挥粟裕手举望远镜,注视着眼前这片敌我双方一触即发的土地。 距土城北面两三公里处,惊慌奔跑的老百姓进入粟裕的视野,当他判明敌独立第6 旅先头部队已兵临黄桥,脑海里紧张地进行着严密的推演:独立第6旅采用一路行 军纵队前进。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多人队形将会是长达 四五公里的一路长蛇阵……与此同时,他的“黄鼠狼吃蛇”的歼敌方案已坚定不移 ,多路向其突击,将它截成几段,然后各个包围,力争先斩其首! 坐镇距土城数公里外的陈毅总指挥从电话里听到粟裕的作战方案,当即表示上“同 意。马上下令出击!” 顿时,弹雨硝烟淹没了方圆两公里的黄桥。 黄桥镇,位于苏北东部靖江、如皋、海安、泰县、泰兴等县的中心。新四军建立以 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便于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只有控制了上述 地区,才可以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顽军与江南守敌的 联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的反共“专家”、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 区副总司令韩德勤,即令其嫡系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等部进击黄桥,以数倍 于新四军的兵力与我决战。 当独立第6旅的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两公里半时,粟裕一声令下,我第1纵队犹 如四把钢刀,将其切成数段,首歼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 从侧翼迂回敌后,乘势形成合围。 战役的发展果如粟裕所料,激战三小时,第1旅被全歼,中将旅长翁达望着部下横 尸遍野,掏出手枪自杀。 选择翁达旅为首歼对象,在兵家眼中是一着奇兵。 翁达旅,在韩德勤苏北16万兵力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3000多 人,一色的“中正式”七九式步枪,每个步兵连有崭新的捷克式机枪9挺,军官大 都是“军校生”。 按照我军一贯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弱,后打强。但粟裕这次一反“常规”,出其不 意,击其要害。 翁达自杀的枪声,使韩德勤大惊失色。 其实,对粟裕,韩德勤早有领教。20天前的姜堰之战,韩德勤在姜堰有6个团, 如果新四军硬拼,必须带来很大伤亡,粟裕用一个纵队一面佯攻海安,作东进的准 备,威胁如皋、海门、启东;一面向东北佯动。粟裕的战术意图是:韩德勤在姜堰 的兵力太多,让他调开一部分。韩德勤还真听话,迅速把大部调到海安,只留下两 个团守姜堰。待他从梦中清醒过来,为时已晚。战斗开始后,孙语空钻进铁扇公主 肚子里的神话,又被粟裕用于战术指挥:弃外围如林之堡垒于不顾。首先钻到街心 攻打指挥机关,打掉师部、旅部,一路打出来,外围的部队纷纷缴了械,姜堰守敌 无一生还…… 张震上将说粟裕善“出奇谋,用奇兵”。 翁达旅便栽在了粟裕的“奇”上。 翁旅灭,韩德勤顽军主力第89军完全暴露,粟裕指挥部队发起总攻,一夜激战, 89军军部被彻底歼灭。军长李守维妄图渡河逃窜,失足落水,戴着蒋介石授予他 的中将军衔淹没于八尺沟河中。 亲临前线督战的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千余人狼狈逃窜。一个月后,新四军与 刘少奇及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海安胜利会师。 黄桥决战,是新四军在苏北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决战。歼战1万1千人的战 绩,留在了我军灿烂的战史上。       苏中七战七捷 朱德总司令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乍暖还寒的三月,徐州机场。 一批批美制P51型国民党飞机依次起飞、降落,发出刺耳的啸声。 “现代的空军,威力真大啊1”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参谋长,趾高气扬地笑指天 空说。 话是说给站在他身旁的粟裕听的。潜台词很明白:你共军到现在还没有“这伟大” 的空军。 “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到地面来抓俘虏!”粟裕冷冷地回敬了一句。 时值1946年,抗战的烽火刚熄灭7个月。 粟裕徐州之行,是向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的三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命令侵占 我解放区的。 国共双方于1月份签订的停战协定,对蒋介石没有产生任何效力。此后4个月内, 国民党仅在苏中二分区就对我发动了上百次军事进攻。4月9日,蒋介石公然宣布 :“我已下决心消灭共产党!”为此,他还亲自设计了一个“一年内消灭共产党” 的“进度表”,其中主要一项,便是“在7月中用两个星期夷平苏北解放区”…… 7月,果然苏中大地战云密布。 就在这严峻关头,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来到苏中前线。 尽管进犯苏中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有12万之众,而华野只有3万多人,但粟裕信 心百倍。他深知,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是敌人的致命弱点。他不相信美国的飞机大 炮会使对手成为胜利者。 战幕未拉开,便显示出了粟裕运筹帷幄的能力。 他把初战的战场选择在苏中解放区的南部地区,这是个异乎寻常的决策。迎击进犯 之敌,我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经过周密研究,从“时机、地点、部 队”这三个关节考虑,认为在苏中南部地区作战要比纵深地区有利。 宣(家堡)泰(兴)之战,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战斗于7月13日打响。 之前,我军获悉,敌整编第83师、第49师和第99旅、第25师分三路向华野 大本营海安而来,拉开架势和我军拼消耗。 对此,粟裕在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图前把手一挥: “恕不奉陪,我们专打他的一路!” 宣、泰守敌整编第83师,原番号为第100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全新美械装 备,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 我军首战,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胜,包括毛泽东都极为关注。直到经过一昼夜激 战歼敌两个团、两个营共3000余人的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还亲拟电文询问: “打的是否即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有多少?” 再战如(皋)南(通),粟裕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令主力强行军100多里,长 途奔袭敌第49师,结果又一次出敌不意,万余敌人被歼。一次歼敌如此之众,解 放战争还是第一次。战斗结束当天,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发来电报:“庆祝你们打 了大胜仗!” 敌人两战两败,自不甘心。国民党总参谋长陈诚由南京到南通,重申苏中“剿匪” 决心,给受挫蒋军打气;汤恩伯坐镇南通指挥,白崇禧也赶到徐州督战。并调集第 二梯队共6个旅的兵力分路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而粟裕仅用一个纵队3060多 兵力,英勇抗击了5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并杀伤敌3000多人,而我伤亡仅2 00余人。创造了敌我双方伤亡15比1的新纪录。 四战李堡,彻底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的美梦。五战丁埝、林梓,另一大收获, 是粉碎了号称国民党的一支“袖珍王牌军”、敌交通警察中队。实际这是由美国特 务梅乐斯和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合作训练出来的特务武装,比其他国民党军队政治 上更反动。他们以“恢复交通”为名,专门对公路沿线我解放区进行“清剿”,配 合地主还乡团血腥镇压人民。为了捕获我地方干部和民兵,他们竟在丁埝储存了几 屋子数不尽的镌刻有U.S.A.字样的脚镣手铐。 到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国民党损兵折将共达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 ,计5.3万人。 这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整个战役,只用了一个半月。 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说:“粟彬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 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然而,这次苏中大捷,却差点儿成为永久的遗憾。 两个月前,为了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大举进攻,毛泽东曾酝酿了一个以打对打的 南线作战计划。这个战略计划的基本意图是:当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 、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按照这个方 针,要求华中野战军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南通)扬(扬州)线上的敌人,由 粟裕和谭震林率领不少于15个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部队 配合作战。 接到中央的部署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粟裕陷入了沉思。他身处前线,对敌情我情 、得失利弊了如指掌。反复研究、比较之后,他感到中央的部署不大适合当前的战 争实际,而应当按照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的原则,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 策进行调整。于是,便有了“关于华中主力暂留苏中作战的建议”。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对粟裕的建议极为重视。经过紧急磋商,次日便复电华中: “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几天以后,毛泽东根据急剧变化了的情 况,同意粟裕的建议,把华中野战军“南下作战,外线出击”改为“先在内线打几 个胜仗,再转至外线”。 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了的作战计划指导下发起的。 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 首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 战无不胜,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 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 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盂良崮虎口拔牙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仲秋,六朝古都南京风景区玄武湖畔一夜之间又添一“景”。一块巨大 的花岗岩石碑正中凹进去四个淋漓鲜血般的大字:杀身成仁。 亡灵名为张灵甫。 国民党南京各新闻传媒证实,张灵甫“壮烈殉职,杀身成仁”的“殊荣”,是蒋介 石亲自赐予的。 这一年的3月下旬,为实施“重点进攻”山东,国民党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 约45万人于山东战场,采取“集团滚进”战术,从临沂、泗水、大汶口一线,向 我鲁中山区发动进攻。粟裕协助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采取后退一步,诱敌深入的战 术,寻机突破。 5月12日,担任突击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急不可耐地脱离其左右邻,攻至沂 蒙山区腹地坦埠。 同一天,设在坦埠东北葛沟庄的我华野指挥中心遭敌空袭。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粟裕作出判断:敌军以74师为骨干,在两翼强大兵团掩护 下实施中央突破,矛头直指我华野机关。 很快,被我查明的汤恩伯兵团的进攻部署,证实了粟裕的判断。 就在这时,华野指挥部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 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不打敌军侧翼,攻打中路强敌74师,采 取正面突破,分割两翼,断敌退路,四面包围和阻击南北各路援敌的战法,将74 师从敌人重点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 对于粟裕的战役指挥,陈毅司令员早在华东野战军刚成立时就对粟裕说:“今后还 是一如既往,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至于先打谁,后打谁,什么时 间,在什么地方,怎样打,请你大胆负责地考虑和组织指挥。”3个月前,莱芜大 捷后,陈毅又对新华社记者说,“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 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这次,他依然十分赞同粟裕的方案,并当即决定:迎敌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 崮以北地区! 驱兵轻进的敌74师,是国民党反动派特别倚重的“王牌军”。国民党军队有五大 主力,分别放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而五大主力中74师首屈一指,被认为是第一等 主力中的第一个主力。 蒋介石为把这支嫡系部队中的嫡系培养为“模范军”、“精锐之师”,花了很大血 本。整编74师原为74军,最早任这个军军长的,就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王耀武 。蒋介石的外甥俞济时,被派到这个部队当过58师师长。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特 种训练的74师,清一色美式武器装备,美国特使马歇尔到这个部队检阅后,赞不 绝口。蒋介石自然备加褒奖。宋美龄也亲自到74师代表“委座”慰勉。在南京一 次高级将领集会上,蒋介石特别指定74师为国民党军队的“典型部队”,命令各 部队的一切教育训练都要以74师为标准。 这个备受蒋介石宠爱的“天之骄子”,一直充任国民党总部的南京警卫部队,成为 拱卫蒋家王朝的“御林军”。 1946年8月,74师由南京调往苏北,走上进攻华东解放区最前线的时候,国 民党涂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在淮阴大吹:“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 国!” 而74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 出生于“西安望族”的张灵甫,崇拜拿破仑、希特勒,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和“陆 大”甲级班。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耀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 团长而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 ”。湘西会战,获得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 军”。走上进攻华东解放区最前线后,他曾对左右多次复述蒋介石的话:“一年之 内不消灭共产党,死无葬身之地。” 歼灭如此“精锐之师”,粟裕称之为“虎口拔牙”。 果然,战斗一开始便异常激烈,几乎每个山头都要经过几番争夺。国民党还调集1 0个整编师从东西南北向盂良崮的74师增援。战斗持续了8个小时,仍呈胶着状 态。 针对这一情况,粟裕在位于艾山脚下一个潮湿、阴暗、狭小的岩洞里,发出一道道 紧急命令。他告诫部队,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全部、彻底歼灭74师,不能有 丝毫动摇! 我军越战越勇,担任主攻任务的各纵队飞兵直指孟良崮主峰。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一 扫昔日的骄横,握着报话机向援兵苦苦哀求:“赶快向我靠拢!……” 眼看“王牌军”快要覆灭沂蒙山区,亲临徐州督战的蒋介石给增援部队下了死令: “如有萎靡犹豫,巡逡不前或赴援不力,定必以贻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 然而,蒋介石的威严并未能挽救张灵甫,敌后援部队末能越雷池半步。就在他发出 手令后8小时,张灵甫在他的指挥所被我战士用汤姆冲锋枪击毙。 “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葬身的噩耗,象晴天霹雳撕破了昏暗沉闷的国民 党统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 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 的张灵甫在玄武湖畔树碑,而且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 号”。 与张灵甫死后被“嘉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被 撤职。 此役对蒋介石集团震动之大,可见一斑。 当时作为第六纵队司令员率兵担负盂良崮北线主攻任务的王必成将军说:“这次战 役,从调动兵力到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 方案实施的。”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 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盂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 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毛泽东!”     中原逐鹿夺“天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对记者发表谈话 时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一辆墨绿色全新美制坦克左冲右撞寻找着逃生的缝隙,如同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兽 。 排长印永鑫飞身跃上坦克,举起一颗拉出弦的手榴弹大声喝道:“投降不投降?不 投降就炸死你们!” “投降……投降,不要扔手榴弹。”一个低沉嘶哑的声音回答。话音未落,两个将 官爬出来,其中高个子说:“快……快送我们到你们粟裕司令那里去,我和他是朋 友。” “你算什么玩艺儿,我们粟司令哪有你这样的朋友!” 自称是“粟裕的朋友”的高个子,便是名噪一时的敌战区副司令兼第七兵团司令区 寿年。 ……这是发生在46年前开封城外的一个真实场面。 那年6月,我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24个整编师、79个旅,在被历代兵家称之为 “必争之地”的中原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豫东战役。 此役,我军共歼敌一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2个保安旅共9万余人。 然而,就在粟裕挥师兵临开封,中将司令区寿年被擒的半个月前,国民党华中“剿 总”,甚至包括蒋介石,还在梦呓般地拍胸脯:“开封无真正的战斗”,“绝可确 保无虞”…… 蒋介石的话井非没有根据: 曾为宋代古都的开封,是国民党中原的战略要地。它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铁路,城 墙周长20余公里。经日伪和国民党军队长期经营,防御工事已成永久和半永久性 防御体系。城内明碉暗堡星罗棋布,城边堑壕铁丝网纵横交错。加之蒋介石调集了 近60万大军屯兵黄淮中原,城内有3万守敌,可谓固若金汤。 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豫东战役,也并非我最高决策层的初衷。 1948年1月27日,濮阳,华野指挥部。一份急电报开在粟裕面前—— 为打开中原僵局,确定由你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由宜昌 、沙市一带渡江南下,深入敌后,进行大机动作战。“你们渡江后,势必将迫使敌 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 ,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 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 不胜防,疲于奔命。渡江时间可以2月或5月或秋季。” 电报是中央军季和毛泽东直接发给粟裕的。电文的未尾,毛泽东还特别加了“请你 熟筹见复”六个字。 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无疑是要服从的。但是,一贯在战略战术上深谋远虑的粟 裕,脑海里却浮现出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长途跋涉向敌统治区挺进时, 由于没有可靠的后方沿途大量减员的情景。这次从中原出发渡江南下,虽与当年不 同,但是转战数省,行程要比抗日先遣队远一倍,减员不会少于1/2。剩下的部 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况且,我三个纵队渡江以后,未必能吸引国民党军 队的主力回防,反而会分散自己的兵力…… 权衡得失,粟裕认为,还是应当把一兵团3个纵队留在中原,暂不过江,协同中原 野战军,先在黄淮之间集中兵力,分进合击,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 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4月18日,粟裕的这一建议传向最嵩统帅部。与苏中七战七捷前夕给中央军委的 建议所不同的是,这次在粟裕的建议中出现了“斗胆直陈”的用词。 事关重大,毛泽东立即电示粟裕速来西柏坡当面汇报。同时还请正在南下途中的陈 毅赶回西柏坡。 4月30日,西柏坡城南庄,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 长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 剿”中,先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 打了那么多漂亮的大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5月初,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和其他领导同志参加 的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粟裕兵团的行动问题。会议经过研究最后决 定: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大量歼敌。争取在4 至8个月时间内,歼灭敌人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当前中原战局的困难是中国革命最后最 大的困难,为此,中央决定立即成立中原军区,井调陈毅和邓子恢两位同志到中原 局担负中原军区的领导职务。华野的工作就由你来主持。” 粟裕大感意外:“我指挥作战习惯设想多种预案,唯独没想过陈毅同志调离华野的 预案……” 坐在一旁的朱德总司令插话:“粟裕同志,七战七捷以来,主席对你的指挥才能在 我面前多次表示赞赏。中央认为,你能够承担华野的重任。” 粟裕反复请求:“大战在即,不论军事上、政治上我都需要陈毅这样有威望的老同 志坐镇领导,统一指挥。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 望着粟裕焦急的神情,毛主席笑了:1945年10月8日,当中央作出“任命粟 裕、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的决定时,粟裕也是这副焦急的神情,直到中央 批准他的一再请求,将两人的职务调换。——这便是后来被传为美谈的“粟裕两让 司令”的第一次。 在粟裕反复推辞与请求下,毛主席转身对朱德说:“总司令,这样吧,粟裕同志的 意见我们采纳一半,陈毅同志还是要去中原局,而且必须马上去,但他仍然兼着华 野的司令、政委,粟裕同志就出任代司令、代政委,” 大政方针已定,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濮阳,向华野将士下达了“以 寻歼国民党五大嫡系之的整编第5军为主要目标”的命令。 然而,在和第5军角逐的过程中,粟裕发现,敌依仗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常聚集 一团,歼之没有完全把握。为了在中原黄淮地区打胜第一仗,他根据战场形势,毅 然决定“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次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 任地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6月17日,我攻城部队犹如神兵天降。激战5天一夜,到22日占领开封全城, 全歼守敌3900余人。 我军打下开封,犹如捅了“马蜂窝”。蒋介石急调邱清泉、区寿年、黄伯稻三个兵 团和1个整编军分路反扑,并坐专机亲临开封上空“现场”指挥。 粟裕果断决定:主动放弃开封,在运动中歼灭一部或大部来援之敌。 这一招,敌人果然上钩。我军主动撤出的第三天,邱清泉的整编第5军即进占开封 ,而此时驻扎在龙王店的区寿年第7兵团与之相距则拉开40华里。 粟裕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将计就计,迅速率部对区寿年部形成合围,并于7月20 日将其全歼…… 与在坦克内同被我俘获的,除区寿年,还有兵团参谋长林曦祥和区寿年的副官、第 75师中将师长沈澄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区寿年被俘后,口袋里仍然装着一张国民党国防部统一印制的 战地通缉令,上面就有粟裕的名字及其照片。 豫东战役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 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淮海战役第一功 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 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敌人的失败,证明蒋介石很小气。黄伯韬被围,他舍不得丢下黄伯韬,不但派邱 清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命,结果黄伯韬未救,黄维又被包围了;后来他又 救黄维,结果黄维未救了,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这是粟裕在淮海战役胜利后,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引来热烈掌声的一段讲 话。 淮海战役我军取得歼敌55.5万人的辉煌胜利,自然不是因为蒋介石“小气”造 成的。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几个关键时刻向中央提出的多次重 大建议,进一步显示出了他“出奇谋、建奇功”的卓越才能。 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仅用8天时间“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歼敌 10万,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即将胜利的前夜。蒋介石60万大军龟缩在徐州附近,猥集不前。下一步 棋怎么走?粟裕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毛泽东接电的第二天,即代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 为必要。” 10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 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右翼劲旅黄伯韬兵团。 11月6日,粟裕指挥华野大军南下,打响了淮海大战的第一枪。 黄伯韬见解放军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惊恐万状,急忙边打边撤。当主力撤过运河 的时候,突然听见西边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以为援军赶到,喜出望外。殊不知西 边来的也是解放军。 原来徐州东北贾汪一线的国民党第59军2个师、第77军1.5个师,计2.3 万余官兵,已举行战场起义。另一路解放大军毫无阻挡地迅速东进,堵住了黄兵团 西撤的去路。黄伯韬大惊失色,向徐州刘峙连连呼救。 淮海大战发展得如此顺利,粟裕认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反复考虑,并 征求华野其他负责同志的意见,遂向中央军委再次建议,如果老解放区能继续支持 战争,我军应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镇一线 进击,把敌逐步削弱和歼灭在徐州附近地区。这一建议又一次得到中央军委、毛泽 东的同意,决定扩大原定淮海战役的规模和目标。并且指出: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 大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接着 ,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由邓小平为书记,和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 敌委员会,统一指挥,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11月11日,粟裕命令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