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河南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博士论文大量抄袭剽窃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博士论文《河南省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与政策研 究》严重剽窃,文中有多处大段抄袭、剽窃他人文献,并将此手段贯穿论文全篇。 现已经查明剽窃内容约6万字。所剽窃内容与被剽窃文献及内容对照如下:   喻博士论文剽窃内容及所在页码(pdf版)   第2页抄袭 827 字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工 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 奋斗,我们己经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 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显著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 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城镇化水平看,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髙最快的时期。 今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年城镇化率 超过50%。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到2020年 这个比重要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 我们要硏究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 得了极大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的代价。过 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虽然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限制,推进工业 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 盾。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工业化的内涵,而且为我们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矛 盾、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曾培炎:2020年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华网 - 学习贯彻十六大精 神 :: -《网络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06/content_651235.htm)》 - 第10-11段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工 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 奋斗,我们已经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主 要任务,就是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使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显着增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大大降低,工业的技 术水平和服务业比重大幅度提高。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目前的水平计算,2020年我国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城镇化水平看,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今后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 率超过50%,是可以达到的。从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 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可以从2000年的50%降到30%左右。 走什么样的工 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社 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但也付出了资源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遭到大规模破坏 的代价。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虽然一直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限制, 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仍同保护资源、环境、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 尖锐的矛盾。信息化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工业化的内涵,而且为我们解决工业化过 程中的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 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化路子。   第3-4页 抄袭 1320 字   英国的工业化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大约用了 100年 时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和美国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也用了一个 多世纪时间。   我们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初算起,为实现工业化己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把 一个落后的农处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具有现代化水 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实现工业 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最突出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二元经济结构突 出,城市化严重滞后。工业化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 会。我国有近13亿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7.7%,而工业化要求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就业人数应占全部就业人数20%以下,我国农业产 值占GDP的15.9%,而就业人员却占全部就业人员的50%,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 繁重。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均纯收人仅是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而且还 有3000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6000万人刚过温饱线。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人将超过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万元,要实现这个目 标任务十分艰巨。5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 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 大体为18.6%、31.4%、50%,而我国 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5.9%、 50.9%、33.2%;就业结构为50.0%,22.3%, 27.7%。河南省的、二、三产业的比重 分别为20,3%,43.0%, 36.7%;就业结构为50.7%,18.6%, 30.8%c显然一产比重较 髙,二产比重不大,三产发展不快,就业结构极不合理。实现工业化阶段,第三 产业比重应在60%以上。专家测算,2020年一、二、三产业占GOP比重应为5%、55%, 40%;就业结构应为20%、40%、40%。我们要达到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产业结 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來看,根据各国经验,第一阶 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家具等主要工业部门发展迅速。第二阶 段,资本品工业如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等部门增长加速。第三阶段,消费品 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平衡,而资本品工业更加髙技术化,特别是电子工业发展 更迅速。   三是工业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说,实现工业化与 生态环境是有矛盾的。因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意味着对既有生态环境的打破、利用、改造乃至重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 不可抗拒的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为自身生存发展不断改造自然界的 过程,因而人类与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人类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断总 结经验教训,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是在矛盾运动中实 现的,旧的平衡打破了,又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平衡。矛盾也好,平衡也 好,最终目的都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最终还是为了发展。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只 能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列党课之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吉 林老工业基地的必经之路 李晓丽-《新长征》-2004-06-30期刊30-31页   英国的工业化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大约用了100年 时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和美国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也用了一个 多世纪时间。到20世纪末,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有70左右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工 业化。   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算起,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 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总体上看还处于工 业化中期阶段,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 3、我国实现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最突出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市化严重滞后。工业化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 题,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我国13亿人口,70%在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为36.2%,而工业化要求城镇人口占60%以上;农业就业人数应占全部就业人 数20%以下,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15.9%,而就业人数却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0l0 ,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繁重。城乡差距较大,现在农村人均纯收人为2253.4元, 是城市人均可支配收人的1/3。而且还有3000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6000万 人刚过温饱线。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将超过2.4万元,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人将超过1万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收 入1000美元时,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体为18.6% ,31.4% ,50%。而我国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5.9% ,50.9%,33.2%,就业结构 为50.0%,22.3%,27.7%。我省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3% ,43.0% ,36.7% ,就业结构为50.7%,18.6%,30.8%。显然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不大, 三产发展不快,就业结构极不合理。实现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比重应在60%以 上。专家测算,2020年一、二、三产业占GOP比重应为5%,55%,40%,就业结构应 为20% ,40% ,40%。我们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 重。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来看,根据各国经验,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 如食品加工、纺织、家具等主要工业部门发展迅速。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如冶 金、化工、机械、汽车等部门增长加速。第三阶段,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 到平衡,而资本品工业更加高技术化,特别是电子工业发展更迅速。从我省来看, 汽车、化工、农产品加工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特别是走上高技术化道路还任重道 远。   三是工业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说,实现工业化与 生态环境是有矛盾的。因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 用,就意味着对既有生态环境的打破、利用、改造乃至重建。这是人类文明发展 不可抗拒的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为自身生存发展不断改造自然界的 过程,因而人类与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人类的聪明之处在于不断总 结经验教训,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是在矛盾运动中实 现的,旧的平衡打破了,又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平衡。矛盾也好,平衡也 罢,最终目的都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我们国家提出“可持续 发展”战略。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可持续最终还是为了发展。工业化与生态环 境的矛盾,只能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抄袭 95 字   工业化概念的评述     “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本 身,也将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林国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08-01   1. 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对 工业化概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 系本身,也将直接影响到发展 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第9-11页   抄袭 2906 字   (把他人论文的“注”也一并抄下)   在关于“工业化”概念的众多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工业化即是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直到 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仍然把工业化理解为单纯是制造业 的发展,并把这种形式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14   (二)从生产工具的角度,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 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如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在其《工业化史》 中所指出的:“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 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 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 15   (三)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 — ductionFunction)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说“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 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工业化的 概念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个定义是 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的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定 义。16   (四)将工业化定义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张培刚教授对其1949年的 工业化定义作了修正,重新增改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 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这里 增添了两方面的新内容:一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必须由低级到高级,是不断前进 的,是动态的;另一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必须是突破性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包括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或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手工劳动基本 上为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等)操作所代替。在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场合,除 了引用机器耕作、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外,也包括改进作物种子、改进牲畜品 种、.改良土壤性能、使用先进农药,等等,17   (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是世界权威的经济学大辞典,它从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入手,指出工业化乃是机 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 征是:苜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 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 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 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18   (六)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角度,将工业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由 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如西蒙?库兹涅茨所言,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 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19   在上述定义中,第一种定义把工业化仅仅是看成"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 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抓住了工业化的主要特征 之一——工业,但对工业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诚然,社会生产分工中工业的出 现和发展,是工业化的基本前提。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初始涵义上来说,所谓 industrialization,即为Iomake industrial之意。这表明,工业化作为一种经 济发展过程,是以工业的出现以及由工业化所导致的包括其他部门在内的整个社 会生产的变化为起点的?并且工业的增长和结构转换贯穿了一国工业化的全过程。 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主要的。但是,这个定义对工业 化过程的理解简单化了。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 增加或地位的提高,而且是从旧的生产方式到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其内容远比 “比重增加”或“地位提髙”丰富得多,把工业化仅仅是看成“制造业(尤其是 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的认识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w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年份里,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弱国受欺的主要 原因是工业的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的落后。因此,不约而同地将加速制造业(尤其 是重工业部门)发展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这种对工业化的认识给发展中国家的 工业化实践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一是只注重于集中资源投资于制造业,而 忽视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只注重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应用,而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相应变革。   吕贝尔特的解释更多的是从工业化史的角度去谈工业化。因此,他对工业化 的认识具有某种“历史的倾向”,即把工业化发展作为叙述工业化史的主题,并 通过对工业化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变化的罗列和分析,陈述作者所理解的工 业化的根本要义。吕贝尔特对工业化的认识对我们从生产力变迁的角度理解工业 化的起源及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们认识产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关 系也有重要启示。   张培刚教授的定义是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去解释工业化的本质。张教授的定义 应当说是“纯粹经济学方式”的,并似乎更适合于工业化原理的研究。但是,这 个定义过于抽象,不易让人理解,而不易让人理解的定义是最易让人产生误解的 定义。当然,这个定义中提到了农业工业化的问题,这是此定义的一大贡献。张 教授的定义提到了要从本质特征的角度去研究工业化,研究质变的问题,研究突 变的问题,这是给工业化下定义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工业化的解释是比较权威和流行的解释。 这个定义指出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并且认为经 济结构变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①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 业所占比例。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这个认识比第一种 认识及第二种认识都前进了一大步。这个认识更多地是从动态的角度、从工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渗透的角度让我们去认识工业化。尤其是第二个比例对我们认识工 业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定义中“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 收入也增加了”一句话又是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更让人感觉到了工业化的 “过程性”。   西蒙?库兹涅茨的定义很简要,他一方面从结构的角度,另一方面从西方经 济学中资源配置角度来研究工业化,认为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 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个定义虽简要但极有内涵。“产品的来 源”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说明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 入的增长。这是从产出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 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又从投入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这个定义不仅包含了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工业化定义的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把第三产业也 包括了进去。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林国蛟-《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08-01 p.28-32 (被抄袭时最后两段颠倒)   在目前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众多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l)工业化即是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中比重的增加。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仍然把工业化理解为单纯是 制造业的发展,并把这种形式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14   (2)从生产工具的角度,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 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如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在其《工业化史》中 所指出的:“……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 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 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15   (3)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Strategiealproduetion Functoin)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且说“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 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工业化的概念 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个定义是被誉 为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定 义。16   (4)将工业化定义为社会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张培刚教授对其1949年的工 业化定义作了新修正,重新增改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 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这里增添了两方面的新内容:一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必须由低级到高级,是 不断前进的,是动态的;另一方面,这种变化过程必须是突破性的,是一种社会 生产力(包括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或变革。它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手工劳 动基本上为机器(包括之后的电脑,等等)操作所代替。在农业生产技术变革的场 合,除了引用机器耕作、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外,也包括改进作物种子、改进牲 畜品种、改良土壤性能、使用先进农药,等等。17   (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是世界权威的经济学大辞典,它从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入手,指出工业化乃是机 器大工业诞生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 征是: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 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 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 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目前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即持这种 看法。18   (6)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角度,将工业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由农 业转向工业的过程。如西蒙·库兹涅茨所一言,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 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19   (不同的工业化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解释了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 现代工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这一工业化进程的首要内容。)在上述定义中,第一 种定义把工业化仅仅是看成“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中比重的 增加”,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抓住了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工业,但对工化的 认识远不够深入。毫无疑问,社会生产分工中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是工业化的基 本前提。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初始涵义上来说,所谓nidusrtiallzatino,即为 otmkaeniudsrtial之意。这至少表明,工业化作一种经济发展过程,首先是以工 业的出现以及由工业化所导致的包括其他部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产的变化为起点 的。并且工业的增长和结构转换贯穿了一国工业化的全过程。其次,工业化过程 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主要的。但是,这个定义把工业化过程理解得较为 简单,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或地位的提高, 而是旧的生产方式到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其内容远比“比重增加”或“地位提 高”要丰富得多。   把工业化仅仅是看成“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 的认识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年代里,几乎所有的 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弱国受欺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的落后,尤其是重工业 的落后。因此,加速实现工业化是赶上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的关键,进 而将之作为自己追求的首要目标。尤其是获得战略最后胜利并新成立的社会主义 国家更是如此,认为在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下,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能力在较短 的时间内赶上“必然及正在走向灭亡的资本国家”。面对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的建立,对工业化的认识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不可能向新的生产组织制度及新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产关系发出疑问。自然,当时许多发展经济学以及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决策者对工业化的认识就必然带上历史与政治的烙印。在这样的背 景下,对工业化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这种对工业化的认识给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化实践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在这样的工业化认识指导下,不可避免地导致 了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只注重于集中资源投资于制造业,而忽视了传统农业的改 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只注重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而忽视了社会 经济结构的相应变革。(中国及前苏联就吃够了这种工业化思想的苦头。片面和 错误的工业化思想指导下的工业化实践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步履艰难和屡屡 失败。)   吕贝尔特的解释更多的是从工业化史的角度去谈工业化,因此他对工业化的 认识具有某种“历史的倾向”,即把工业化发展作为叙述工业化史的主题,并通 过对工业化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变化的罗列和分析,陈述作者所理解的工业 化的根本要义。吕贝尔特对工业化的认识对我们从生产力变迁的角度理解工业化 的起源及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们认识产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关系 也有重要意义。   张培刚教授的定义是最为抽象的定义,他的定义是从生产函数的角度去解释 工业化的本质。张教授的定义应当说是“纯粹经济学方式”的,并似乎更适合于 工业化原理的研。但是这定义过于抽,不易让人理解,而不易让人理解的定义是 最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定义。当然,这个定义中提到了农业工业化的问题,这是此 定义的一大贡献。在以前的定义中,都没有涉及农业的问题,但是,在前面的定 义中,也曾提到了工业在其他国民经济领域中的深入问题,只不过没有张教授提 得这么明白而己,而且考虑到农业工业化仅仅是弥补了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而己, 并不能说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加深。当然,张教授的这个定义提到了要从本质特 征的角度去研究工业化,研究质变的问题,研究突变的问题,这是给工业化下定 义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一个定义必须能反映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本质,必 须是一般化的或抽象的,但是一个定义抽象到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反而是不好 的定义。)   西蒙·库兹涅茨定义很简要,他一方面从结构的角度,另一方面从西方经济 学中资源配置角度来研究工业化,认为工业化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 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这个定义虽简但极有内涵。“产品的来源” 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说明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 增长。这是从产出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资源的去入”从农业活动转向非 农业生产活动,又从投入的角度研究工业化的特征。这个定义不仅包含了《新帕 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工业化定义的最主要的内容,而且把第三产业也包括了 进去。   (笔者认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工业化的解释是比较权威 和流行的解释。这个解释不仅反映了二战后所兴起的经济增长分析中的结构主义 思潮,及其对一种全新意义的结构变动这一工业化过程最为根本特征的强调,而 且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成为当代工业化领域主要研究方法的背景下,更有助于 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一般特质的把握。这个定义指出工业化乃是机器大工业诞生 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并且认为经济结构变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国 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另一个是在制造业和第 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这个认识比第一种认识及第二种认识都前进了一 大步。这个认识更多地是从动态的角度、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渗透的角度让我 们去认识工业化。尤其是第二个比例对我们认识工业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 为,可以找出大量的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超过70%,而制 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低于40%的例子。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 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状况直接反映了工业化的水平。这个定义中“除了暂时 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一句话又是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补 充,更让人感觉到了工业化的“过程性”。(因此,在本论文中工业化的定义采 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   第9页 抄袭 525 字   在关于“工业化”概念的众多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工业化即是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直到20 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仍然把工业化理解为单纯是制造业的 发展,并把这种形式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14      (二)从生产 工具的角度,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 过程。如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在其《工业化史》中所指出的:“只 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 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xT/F始了巨大的变 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 15      (三)将工业化定义为 “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 — ductionFunction)连续发生变化 的过程”。并说“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通运输、动力工业、机 械工业、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工业化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包括农业及工 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个定义是被誉为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的中 国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定义。   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 亢振峰-《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05-01 p15   在目前关于“工业化”这一概念的众多定义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l)工业化即是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中比重的增加. 直到20 世纪70年代末,几乎所有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仍然把工业化理解为单纯是 制造业 的发展,并把这种形式的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张培刚,2001)。 (2)从生 产工具的角度,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 的现代工业的 发展过程。如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在其《工业化史》 中所指出的: “……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 作为一项新 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 社会才开 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吕贝尔特,1 983) (3)将 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Stl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连 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说“这种基要生产函数的变化,最好是用交 通运输、 动力工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部门来说明”。“工业化的概念是很广 泛的, 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这个定义是被誉为发展 经济 学先驱之一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定义   抄袭 32 字   这种对工业化的认识给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这种对工业化的认识给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实践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效 应。   抄袭 66 字   这个定义中“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一句话 又是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更让人感觉到了工业化的“过程性”。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这个定义中的“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 ,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这句话 ,又是定义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更让人感觉到了工业化的“过程性”。   第12-13页 抄袭   1520字   如果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工业发展(包括工业产值或收入比重提高和工业就 处人数比重提高),则必然会形成如下发展思路和战略,并带来不良后果:第一, 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产业。如果片面追求工业化水平,捷径就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工业,甚至不惜剥夺和挤压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 产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来优先发展工业。第二,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由于工业 大多集中在城市,过分强调工业的“独立”发展,必然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现有 城市,将各种资源集中于现有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恶化。 第三,重视工人,轻视农民和商人等。    而如果将工业化仅仅理解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这正是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 内的做法),则除了造成上述恶果外,还会造成如下后果:第一,重视重工业, 轻视轻工业。由于重工业更容易提髙产值,在以工业产值比重衡量工业化水平的 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成了题中之义。而产值提高速度相对较慢的轻工业则 容易被忽视。其结果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第二,重视资金转移,轻视劳动力转 移。由于重产值结构转换,轻就业结构转换,因此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必然形成 重视资金从农业或农村向工业或城市的转移,而轻视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工业 或城市的转移。第三,重视大企业,轻视中小企业。由于大企业更易于提高产值, 在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过程的情况下,一般会将推进工业化的 主要依靠对象放在大企业身上。虽然产值贡献(尤其是单个企业)相对较小,但更 易创造就业岗位、机制更灵活、市场适应性更强的中小企业,则可能被轻视,在 行业准入等政策方面甚至遭到歧视。由此造成企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合理,垄断 性企业多,竞争性企业少,市场竞争不充分,就业严重不足等后果》第四,重视 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归纳起来,对工业化的内涵可以有新的理解,或曰再认识:   第一,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即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 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 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的过程。在政策上应避免将工业产值或收入比重提髙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衡量标准, 避免以行政干预方式扭曲产业结构,而要为各个产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政策 环境。   第二,工业化的本质是专业化,因而应将促进专业化分工作为政府政策支持 的重点。促进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劳动 力的专业化素质、通过发育市场使劳动力等要素不断从较低生产率的产业和区域 向较高生产率的产业和区域转移。   第三,由于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基本保障,因此应将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与推进 工此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推进工业化,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工 业产值,但可以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可以使工业化持续向前推进。发育和完菩 各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制定和完菩市场制度、不断扩大市场交易型产业的比 重,应成为今后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方略。   第四,由于法治化也是工业化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将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作为推迸工业化的基本手段。工业化表现为产业化和专业化,而专业化 依赖于市场化,市场化又必须由法治化来保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工业 化来说,法治化的重点是要为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 业和各区域之间顺畅流动,为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产生、发展和竞争,为政府在 适当的范围内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重新认识工业化 课题负责人:刘世锦 冯飞 执笔:李佐军-《经济日报》 -2003-10-27 4-9段 全文1870字   如果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工业发展(包括工业产值或收入比重提高和工业就 业人数比重提高),则必然会形成如下发展思路和战略,并带来不良后果:第一, 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产业。为了尽快提高工业化水平,捷径就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工业,甚至不惜剥夺和挤压农业和服务业等非工 产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来优先发展工业。第二,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由于工业 大多集中在城市,过分强调工业的独立发展,必然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现有城市, 将各种资源集中于现有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城乡差距扩大,二元结构恶化。第三, 重视工人,轻视农民和商人等。$$  而如果将工业化仅仅理解为工业产值比重 提高(这正是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内的做法),则除了造成上述恶果外,还会造 成如下后果:第一,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由于重工业更容易提高产值,在 以工业产值比重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成了题中之义。而 产值提高速度相对较慢的轻工业则容易被忽视。其结果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第 二,重视资金转移,轻视劳动力转移。由于重产值结构转换,轻就业结构转换, 因此在生产要素配置上,必然形成重视资金从农业或农村向工业或城市的转移, 而轻视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工业或城市的转移。第三,重视大企业,轻视中小 企业。由于大企业更易于提高产值,在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工业产值比重提高过 程的情况下,一般会将推进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对象放在大企业身上。虽然产值贡 献(尤其是单个企业)相对较小,但就业创造能力更强、机制更灵活、市场适应 性更强的中小企业,则予以轻视,在行业准入等政策方面进行歧视。由此造成企 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合理,垄断性企业多,竞争性企业少,市场竞争不充分,就 业岗位严重不足等。第四,重视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轻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要重新认识工业化   第一,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即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 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因而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 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作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 的过程。在政策上应避免将工业产值或收入比重提高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衡量标准, 避免以行政干扰方式扭曲产业结构,而要为各个产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政策 环境。   第二,工业化的本质是专业化,应将促进专业化分工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 促进专业化分工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 素质、通过发育市场使劳动力等要素不断从较低生产率的产业和区域向较高生产 率的产业和区域转移。   第三,由于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基本保障,因此应将进一步推进市场化与推进 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化推进工业化虽然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工业产值,但可以使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可以使工业化持续向前推进。发育和完 善各种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制定和完善市场制度、不断扩大市场交易型产业的 比重,应成为今后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方略。   第四,由于法治化也是工业化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将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作为推进工业化的基本手段。工业化表现为产业化和专业化,而专业化 依赖于市场化,市场化又必须由法治化来保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工业 化来说,法治化的重点是要为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 业和各区域之间顺畅流动,为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产生、发展和竞争,为政府在 适当的范围内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第13页 抄袭 232字   工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应该从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上去历 史地认识工业化,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还应从对工业化的最本质的特征的分析人手 来认识工业化。对工业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逻辑与历史 的统一也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不知道工业化的历史难以发展工业化发 展的脉络。但只知历史而不能发现历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则常常被纷绕的现象 所迷惑。   (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期刊p57   工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应当从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上去认 识工业化,而且还应从对工业化的本质特征的分析入手来认识工业化。对工业化 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研究问题的一 种重要的方法。如果只知历史而不能发现历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则常常被纷扰 的现象所迷惑。   1.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历史上   抄袭 88 字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结构来确定一个国家是否实现 了工业化。在工业化率指标被证明有着严重缺陷之后,所有数量化的尝试都只限 于经验意义上的比较、归纳—般來讲,工业化   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 侃坦-《企业活力》-2003-11-25   1.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结构来确定一个国家是否 实现了工业化。在工业化率指标被证明有着严重缺陷之后,所有数量化的尝试都 只限于经验意义上的比较、归纳。在研究工业化问题中,   抄袭 79 字   根本特征,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为第三者所代替。显 然工业化的形成与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通常人们称之为工业化的深化或是 工业化的成熟阶段。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根本特征 ,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为第三者所代替。 显然 ,工业化的形成与终结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通常人们称之为工业化的深化 或是工业化的成熟阶段。   抄袭 116 字   我们不仅应该从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上去历史地认识工业化,而且尤为重要 的是还应从对工业化的最本质的特征的分析人手来认识工业化。对工业化产生与 发展的历史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 的方法。不知道工业化的历史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我们不仅应当从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上去认识工业化 ,而且还应从对工 业化的本质特征的分析入手来认识工业化。对工业化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认识是非 常必要的 ,然而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也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只知 历史   抄袭 54 字   只知历史而不能发现历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则常常被纷绕的现象所迷惑。 (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只知历史而不能发现历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 ,则常常被纷扰的现象所迷 惑。1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抄袭 122 字   没有以工具机革命为起点的产业革命就不会有最初的工业化。作为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最为根本的特征,也是最具意义之处,在于这次产业革命奠 定了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从而宣告了工业化时代的来 临。这里的工业化是纯粹意义上的工业化。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没有以工具机革命为起点的产业革命就不会有最初的工业化。作为人类历史 上第一次产业革命 ,最为根本的特征 ,也是最具意义之处 ,在于这次产业革命奠 定了用机器生产机器这一最基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5] (P4 10 ) ,从而宣告了工 业化时代的来临。首先进行工业化的   抄袭 56 字   不只是工业的问题,工业化不仅仅是一个新的产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从小到 强的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所谓机器化大生产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不只是工业的问题 ,工业化不仅仅是一个新的产业 (主要是第二产业 ) 从小到强的过程。机器化大生产   抄袭 39 字   正确处理产业革命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与工业化的关系  1.产业革命与 工业化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1. 正确处理好产业革命与工业化、工业与工业化的关系。首先 ,工业化   第 15页 抄袭 880字   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己发生三次产业革命。这 三次产业革命总是与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相呼应。除了发端于18世纪英国的第一 次产业革命外,第二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其标志为电气、有机化学和汽 车工业的崛起及其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20世 纪下半叶,其标志为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飞机和运载工具等产业的大发展, 其背景则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生物化学技 术和宇航技术等领域内的巨大变革。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 基础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使生产力得到飞跃式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 化,进而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并由此造就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使 产业结构发生迅速转换和升级。   没有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那场以机器大工业形成为标志的产业革命,就不会 有现代工业的诞生,也就不会有新生产方式的诞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宣告工业化 时代的来临。尽管产业革命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必然表现或基本背景,但 是毎个国家的工业化步伐的开始并非都要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奠定的新产业丌始。 迄今为止的先进国家的工业化几乎都是在第一次或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起步的。 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其工业化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而目前处于后起地 位的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少数起少于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大多则是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因此,除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直接导致工业化 时代来临之外,后来的产业革命都直接导致后起国家工业化道路出现新的起点。   工业化从来就不是空泛的概念。工业化与产业革命密切相关。工业化发端于 第一次产业革命,而每一次新的产业革命都给了工业化中“工业”以不同的内容, 给“化”以不同的速度。工业化从来都是具体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基于新产 业之上的工业化比传统工业化具备了更高的工业化速度。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工 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实质性飞跃。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使一些国 家藉此机会一举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   西部二次工业化问题研究 亢振峰-《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4-05-01 p 12-13   没有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那场以机器大工业形成会有现代工业的诞生,也就 不会有新生产方式的诞生。……(这句被抄袭时被移至下段开头-注)   从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己发生三次产业革命。 这三次产业革命总是与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相呼应。除了发端于18世纪英国的 第一次产业革命外,第二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其标志为电气、有机化 学和汽车工业的崛起及其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其 2. 标志为电子、 计算机、合成材料、飞机和运载工具等产业 的大发展,其背景则是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新型材料技术、 生物化学技术和宇航技术等领域内 的巨大变革。历次产业革命都是以科学技术的 重大突破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的 重大突破使生产力得到飞跃式发展,使生产方式 发生巨大变化,进而新的主导 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并由此造就了新的经济增长 点,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迅 速转换和升级。   第一次产业革命宣告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尽管产业革命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 起步的必然表现或基本背景,但是,每个国家的工业化步伐的开始并非都要从第 一次产业革命奠定的“新”产业开始。迄今为止的先进国家的工业化几乎都是在 第一次或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起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其工业化水平长 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而目前处于后起地位的国家的工业化,只有少数起步于第 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大多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因 此,除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直接导致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外,后来的产业革命都直接 导致后起国家工业化道路出现新的起点。 工业化从来就不是空泛的概念.工业化 与产业革命密切相关。工业化发端于 第一次产业革命,而每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都给了工业化中“工业”以不同的内容, 给“化”以不同的速度。工业化从来 都是具体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基于新产 业基础之上的工业化比传统工业化 具备了更高的工业化速度。每一次产业革命都 使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的工业 化取得了实质性飞跃。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使 一些国家藉此机会一举成为先 进的工业化国家。   第16页 抄袭 316 字   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①工业化是工业的“化”, 是"to make industrial"之意。因此,谈工业化不能不谈工业,不能不谈工业的 变化。②社会分工中现代工业的出现,是工业化的基本前提。③工业化率是衡量 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化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化水平。用 工业化率指标反映工业化水平,即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 或是其他一些相类似的计算公式,来衡量一国工业化的具体程度和水平。工业化 率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工业化首先是以工业的出现以及由工业所导致的包 括其他部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产的变化为起点的。而且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最主要的。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期刊p58   1. 工业发展在工业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 ,工业化是工业的 “化” ,是“tomakeindustrial”之意 ,因此 ,谈工业化不能不谈工业 ,不能不 谈工业的变化。第二 ,社会分工中现代工业的出现 ,是工业化的基本前提。第三 , 工业化率是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工业化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工业化水平。用工业化率指标反映工业化水平 ,即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与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值 ,或是其他一些相类似的计算公式 ,来衡量一国工业化的具体程度 和水平。 2. 工业化率指标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是因为工业化首先是以工业的出 现以及由工业所导致的包括其他部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产的变化为起点的 ,而且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主要的。   抄袭 56 字   主要因素。    虽然工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但是却不能 完全将工业发展当作是工业化过程的惟一内容。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主要的。诚然 ,工业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 ,但是却不能完全将工 业发展当作是工业化过程的唯一内容。   第16页 抄袭 213字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造成结构的变动才是工业化过程的最根本特征。大量的事 实证明,仅用工业化率超过一定程度来说明是否实现工业化是非常片面的。20世 纪60年代末中国的第二产业产值就超过了第一产业,1995年以后,中国的第二产 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基本达到50%。1993年以后,工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直超过40%,并呈递增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就实现了工业化。把经济结 构变动状况看作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当今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持的看法   论工业化的性质 高钟庭,甄增荣-《河北学刊》-2004-07-20   期刊 p58   工业的增长与发展造成结构的变动是工业化过程的重要特征。大量的事实证 明 ,仅用工业化率超过一定程度来说明是否实现工业化是非常片面的。 2 0世纪 6 0年代末 ,中国的第二产业产值就超过了第一产业。 1995年以后 ,中国的第二 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基本达到 5 0 %。 1993年以后 ,工业创造的国内生 产总值一直超过 4 0 %,并呈递增趋势。但是 ,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就实现了工业 化。把经济结构变动状况看作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当今大多数经济 学家所持的看法。   第 17页 抄袭 604 字   在研究工业化问题中,分歧最大的是用什么指标或参数才是科学的、可靠的。 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区域工业化进程时,围绕与工业化相关的重要理论,选取了 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因素,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李京文等选 取了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4个指标。武义青等在 此基础上又加上了贸易依存度和信息化水平等指标。还有的学者把竞争力、人力 资本、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等纳入研究视野。按照武义青等的研究,全国31 个省市区工业化水平分为4个类别:一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二 类地区包括辽宁、江苏、福建、浙江、山东、河北、海南、吉林、湖北、黑龙江、 山西;三类地区包括重庆、青海、新趣、内蒙古、湖南、陕西、宁夏、河南、江 西、安徹、四川:四类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甘肃、西藏。    最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有一项硏究项目是关于工业化进程指数理论,亦称D 理论。该理论通过揭示工业化进程各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分 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呈现的 规律,定义工业化进程指数等于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二者之比。即 D=U/B,式中D为工业化进程指数,U为城市化水平,B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 重。根据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把目前中国各省市区分成六类地区:一类地区,进 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高度发达,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台湾;二类地区,   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 侃坦-《企业活力》-2003-11-25   1. 研究工业化问题中,分歧最大的是用什么指标或参数才是科学的、可靠的。 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区域工业化进程时,围绕与工业化相关的重要理论,选取了影 响工业化进程的因素,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2. 如李京文等 选取了人均收人、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4个指标。武义青等 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贸易依存度和信息化水平等指标。还有的学者把竞争力、人 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等纳人研究视野。按照武义青等的研究,全国 31个省市区工业化水平分为4个类别:一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二 类地区包括辽宁、江苏、福建、浙江、山东、河北、海南、吉林、湖北、黑龙江、 山西;三类地区包括重庆、青海、新疆、内蒙古、湖南、陕西、宁夏、河南、江 西、安徽、四川;四类地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甘肃、西藏。 最近,中国科 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有一项研究项目是关于工业化进程指数理论,亦称D理论。该 理论通过揭示工业化进程各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在西方 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呈现的规律,定 义工业化进程指数等于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二者之比。即D=U/B,式 中D为工业化进程指数,U为城市化水平,B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根据这 种计算方法,可以把目前中国各省市区分成六类地区:一类地区,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工业高度发达,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台湾;二类地区,   第17页 抄袭 225字   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后期,工业化欠发达,包括黑龙江、河北、湖北、重庆、 青海、吉林、新軀、内蒙古、山东、湖南、陕西、宁夏;四类地区,仍处在工业 化中期阶段中前期,工业化不发达,包括山西、四川、安徽、云南、甘肃、河 南?,五类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很不发达,包括广西、江西、贵 州;六类地区,属于服务化社会地区,包括海南、西藏、香港、澳门。29      看來,对研究工业化的指标或参数以及对不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判断,一时 还难以取得一致的认识。   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 侃坦-《企业活力》-2003-11-25   工业化欠发达,包括黑龙江、河北、湖北、重庆、青海、吉林、新疆、内蒙 古、山东、湖南、陕西、宁夏;四类地区,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前期,工业化 不发达,包括山西、四川、安徽、云南、甘肃、河南;五类地区,仍处于工业化初 期阶段,工业很不发达,包括广西、江西、贵州;六类地区,属于服务化社会地区, 包括海南、西藏、香港、澳门。 看来,对研究工业化的指标或参数以及对不同地 区工业化进程的判断,一时还难以取得一致的认识,   第17-18页 抄袭 356 字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实际工作者把工业化理解为工业增加值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分青红皂白,大上工业项目,追求所谓的工业化,这是有 害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但它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况 且,工业增加值本身也有一个“含金量”的问题。以河南、山西为例,2002年, 两省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404%和43.8%,山西高于河南3.4个百 分点,单看这一指标,就会得出山西的工业化水平高于河南的结论。但仔细分析 可以发现,在山西的工业增加值中,原料、原材料、重工业所占比重甚大,而真 正显示先进技术的制造业则比较落后,与河南相比,山西的轻工业有许多产品产 量很小甚至为零。所以,只有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也 才能实现“货真价实”的工业化。   全面、准确理解工业化 侃坦-《企业活力》-2003-11-25   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实际工作者把工业化理解为工业增加值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不分青红皂白,大上工业项目,追求所谓的工业化,这是有害的。工 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但它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况且,工业增加 值本身也有一个“含金量”的问题。以河南、山西为例,2002年,两省的工业增加 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40.4%和43.8%,山西高于河南3.4个百分点,单看这一 指标,就会得出山西的工业化水平高于河南的结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仔细分 析可以发现,在山西的工业增加值中,原料、原材料、重工业所占比重甚大,而真 正显示先进技术的制造业则比较落后,与河南相比,山西的轻工业有许多产品产量 很小甚至为零。所以,只有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也才能 实现“货真价实”的工业化。   第18页 抄袭 482 字   产业结构的转变    经济学上所称的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产 业和行业的分布状况、产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构成和经济总量的空间分布。结构 经济学认为,应该把发展理解为结构变动,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 变。根据这一理论,产业结构是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 表现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水平。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结构问题, 其转变的趋势或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 产业占优势逐级向苐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 势逐级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 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这三个方面概括了 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类型之间和产品形成之间的比重变化。    20世纪60年 代以来,以钱纳里为代表的结构经济学家研究了自18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工业化的 历史,并对“二战”后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在钱纳里等 人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增长模式中,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被划 分为6个等级或三个阶段。   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 齐晓丽-《河北工业大学硕士 论文》-2002-11-01   1. 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上所称的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 产业和f工业的分布状况、产业的技术水平、装备佝 成和经济总量的空间分布。 结构经济学认为,应该把发展理解为结构变动,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刑 的 全面转变。根据这一理论,产业结构是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量的增加, 更表现为经济发展 的一个新水平。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结构问题,其 转变的趋势或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 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次产业占 优势逐级向苐二次 产业占优势逐级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 密集型产业占 优势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 终产品的产 业占优势演进。这三个方面概括了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类型之间和产 品形成之 间的比重变化。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H·钱纳里为代表的结构经济学家研 究了自 18 世纪 以来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并对“二战”后各国的经济发展 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 的考察。在钱纳里等人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增长模式中, 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 的结构转变过程被划分为 6 个等级或三个阶段。   第18页 抄袭 32 字   依赖中央政府,面向于国内半封闭、数置型、资源导向的结构调整模式,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对策 付诚-《社会科学战线》 -2002-05-25 p 236   1. 依赖中央政府 ,面向国内进行半封闭、数量型、资源导向的结构调整模 式   第18-19页 抄袭 231 字   只有抓住目前我国积极推进产业战略性调整的机会,从河南(这两字不是抄 的-注)省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转换升级能力出发,扬长避短”,大力促进适应 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有目的地退出、放弃那些不具备比较 优势的产业,通过“优胜劣汰”,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 培育起来,在全国“升级型”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分工效益, 才能以最有利的态势参与国内竞争,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缩短与国内先进水平的 差距,在我国未来地区间工业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取得后发优势。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对策 付诚-《社会科学战线》 -2002-05-25 p236   1. 只有抓住目前我国积极推进产业战略性调整的机会 ,从吉林(这两字没 被偷走-注)省现有产业基础和产业转换升级能力出发 ,“扬长避短” ,大力促 进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 ,有目的地退出、放弃那些不具 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通过“优胜劣汰” ,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 术优势培育起来 ,在全国“升级型”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分工 效益 ,才能以最有利的态势参与国内竞争 ,缩短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我国 未来地区间工业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取得后发优势。   第19页 抄袭 222字   动力。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以改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管理体制、企 业制度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开放和规范产品和要 素市场,设法提髙要素的当前报酬以及给要素所有者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逐步 形成企业和市场能够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映和调整的新机制,才能在进一步扩 大开放中提高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的配置效率,形成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的良 性循环,使市场机制自身运行的结果有利于促成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 具备的各种条件。   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与对策 付诚-《社会科学战线》 -2002-05-25 p236   1. 动力。以改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管理体制、企业制度为突破口 ,通 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打破条块分割 ,开放和规范产品和要素市场 ,设法提高要 素的当前报酬以及给要素所有者一个良好的未来预期 ,逐步形成企业和市场能够 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映和调整的新机制 ,才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利用外部资 源 ,提高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市场机制自身运行的结果有利于促 成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所需具备的各种条件。 (XYS20121214) ◇◇新语丝(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