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      双│ │ 65    ♀♀ 桃 红 满 天 下 ♂♂     周 │ │   期   ≈≈≈≈≈≈≈≈≈≈≈≈≈≈≈    刊  │ │                             │ │   2000年2月1日出版  1997年9月5日创刊  │ │                             │ │    北美华人性别与性倾向研究会(CSSSM)主办   │ └─────────────────────────────┘             本 期 目 录 ────────────────────────────── ① 【新闻摘要】香港中学生分发同志读物         法国同性恋伴侣正式登记 ② 【谈天说地】同志出国的利与弊 ③ 【生命伦理】白先勇谈同性爱 ④ 【综合报导】中国低调的同性恋解放运动 ⑤ 【历史回顾】同性恋起因和治疗的早期研究 ⑥ 【桃江连程】本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⑦ 【爱知行动】北京健康生活同志之家简介 ────────────────────────────── 【新闻摘要】 ◇ 1月23日,香港19岁的中学生绮草和16岁的阿巴在放学后, 向同学们分发了刚印好的首份中学生同志刊物《首吟》。绮草说: “我希望人们认识到,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关系确实存在……有 些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简单地将同性恋与艾滋病扯在一起,并认 为同性性爱肯定很随便。有些老师还是认为,同性恋不是天生,而是 人为地被教会的。”   两位学生拒绝谈及此番举措会引起校方的何种反应,但她们表示 自己最关心的是家人对此会怎么看待。已经有一些中学校长对两位学 生的举动表示反对,天主教教育处的代表称她们“制造麻烦”。 ◇ 菲律宾国会议员贝拉法罗·安加拉─卡斯蒂罗最近向国会递交了 《同性恋权益议案》。该议案如果被通过,同性关系将受到法律承认, 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将受到制裁。 ◇ 在1999年12月15日至31日之间,法国共有6211对 未婚伴侣在官方登记。《公民团结契约》允许这些伴侣享受一些原本 只有异性夫妻才能享受到的经济权益。据估计,在巴黎登记的伴侣中 有75%是同性伴侣,而在巴黎郊区登记的伴侣中,有40%是同性 伴侣。 ◇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莱斯大学于1999年底成为该州第一个允许 教职员的同性伴侣享受配偶待遇的大学。 ◇ 第57届电影金球奖于11月22日揭晓,带有同性恋题材的 《美国心玫瑰情》获得最佳影片,公开的同性恋剧作家阿伦·波尔获 得最佳编剧奖。希拉丽·斯万克斯在影片《男孩不哭》中扮演追求女 生的男装女生而获得最佳女主角奖。讲述一位变性母亲的经历的西班 牙影片《我的母亲》获得最佳外语片奖,身为同性恋者的导演佩德罗 ·阿尔莫多瓦上台领奖并发了言。深受广大同性恋者喜爱的歌星兼影 星芭芭拉·史翠珊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 英国的同性伴侣通过代理母亲生育的双胞胎婴儿已经获准留在英 国。内务部长杰克·斯托尔表示,两位婴儿可以永久居住在英国,但 他们目前还没有获得公民身份。 ◇ 新西兰的儿童、青年和家庭服务部最近公布了海伦·艾利斯女士 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表明,女同性恋者在关心孩子方面,并 不亚于异性恋者。该部门最近正在针对同性恋者的抚养权展开研究。 艾利斯女士敦促各地的收养中心努力招收女同性恋者担任养母。   基督教遗产党对上述报告做出了谴责,认为同性恋行为有违道德, 同性恋者不可能为孩子提供“社会、情感和精神指导”。 ◇ 据美国堪萨斯城《星报》1月30日报导,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已经发现数百名神甫死于艾滋病,此外还有更多的神甫感染艾滋病毒。 该报说,神甫死于爱滋病的比例至少相当于普通人的四倍。   报导说,美国教会领导和梵底冈都拒绝评论这一问题。堪萨斯城 教区主教波兰德说,他很遗憾听到这一消息,但这说明神甫也是人, 人性就是人性。   《星报》去年秋季向美国四万六千名神甫中发出三千份问卷,调 查爱滋病等问题,收回八百零一份回答。六成神甫回答说,至少知道 一名神甫死于爱滋病,三分之一说知道至少一名罹患爱滋病。   关于性倾向问题,神职人员中75%回答是异性恋,15%是同 性恋,5%是双性恋。 ────────────────────────────── 【谈天说地】 ◆          同志出国的利与弊              ·二 言·   对于许多中国同志来说,虽然目前在大陆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由 和宽松,但仍然不能坦白地生活。为了避开环境的压力,许多人将出 国视为寻求自由和解脱的出路。出国的究竟有那些利弊呢?   出国的最大好处是避开了家人和周围朋友的催促,可以对婚姻远 而避之。虽然父母在电话中也会每每触及结婚,但毕竟鞭长莫及。在 海外创业和生存,事事需要自己努力,同志子女往往可以以此为由搪 塞父母,父母也往往以为子女无暇顾忌个人生活,因此大大施压的可 能性也随之减少。   除此之外,国外的人际关系远比国内疏松,对个人隐私也较为尊 重。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仍然有限的情况下,个人空间的大小是决 定同性恋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比如说,在国内求职时,雇主 会习惯性地向申请人探问年龄和婚姻状况等,是否结婚也往往成为考 虑提升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此都已习以为常。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 法律规定年龄和婚姻状况并不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加上单身者在 西方不足为怪,因此申请工作时不必因为自己的性倾向而觉得有难言 之隐。   据本人的观察,来美国留学后就业的中国同志,大多进入技术部 门工作,这些单位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一般都比较宽容,有不少甚至还 为雇员的同性伴侣提供配偶福利。虽然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吸收 人才,但它确实给工作环境带上了自由色彩,为同性恋雇员提供了一 种心理舒解。   总的说来,西方国家对于同性恋的宽容程度要比国内要高许多。 科技的先进和言论的自由使信息交流也比国内要发达很多。这里的书 店有专门的同性恋书籍陈列架,另类杂志不下十几种,影视作品中的 同性恋人物比比皆是。信息的广布不仅有利于同性恋者了解自我,而 且也使周围人正视同性恋者的存在,不致于谈“同”色变。   那么同志出国是否有百利而无一弊呢?这也不见得。首先,同志 出国会面临其他中国学生同样面临的困难,比如语言与交流的障碍, 还有永远令人不快的身份问题(即如何取得绿卡)等。中国人对于爱 情和生活的看法与西方人会有些不同,对照一下互联网上中国人和西 方人的征友广告,从措辞中就可以看出文化差异之巨大。许多留美的 中国人觉得自己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很难融入当地文化。对于中国同 志来说,一来觉得自己在普通中国人圈子里格格不入,二来西方的同 性恋文化又与中国文化不相吻合,所以往往感到自己面临着双重隔阂。 这种隔阂使中国同志遇见知己的机会大大减少,诚如笔者的一位朋友 所言,自小学会的那套唐诗宋词等,在与外国同志的交往中一点都用 不上;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去熟悉西方文化,以求接近与沟 通。换句话说,涵养和知识等令人倾慕的品质,如果无法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得以体现,那么当事人在恋爱市场上的“身价“就被打了折 扣。   一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同志,一般能够通过互联网或者朋友, 结识附近其他的中国同志,比如洛杉矶、纽约和华盛顿等地,中国同 志已经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社交圈,以提供相互支持,但由于人数有限, 这种团体远远不能与北京等地的同志圈相比,所以找到真心爱人的机 会被大打折扣。对于一些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中国同志来说,与其他同 志的交往还是局限在网络和电话中,实际生活并不如国内的一些朋友 想象的那般丰富多采。   另外一点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在海外受过系统的教育(尤其是研 究生院毕业),学得一技之长后,生存会比较容易。比如在美国扎根, 需要解决身份问题,而只有雇主才能资助绿卡等事宜。如果在海外无 法安心落脚,生存将面蓟7b极大困难。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些在国内有 过良好事业的同志,抱着对于自由社会的幻想,通过非留学的途径来 到美国,疲于奔命,许多人只能靠在中餐馆打工维持生计,既看不到 以后的出路,回国又怕无法与周围人交代。在经济上疲于奔命使他们 无法追求和拥有充实正常的爱情生活。   可见,同志出国并非百利而无一弊。仔细权衡一下所得所失,再 与国外的中国同志做一番交流,然而才能做出合乎现实的考虑。 ────────────────────────────── 【生命伦理】 ◆          白先勇谈同性爱   “打从有认知以来便知道自己的性倾向,于我来说,同性爱是美 丽的,引以为傲的。”今年六十二岁的白先勇以坚定的眼神说出这番 话。   对于教育界、社会及为人父母者对同志的歧视,白先勇认为源于 大家对同性爱的误解。他忠告香港的同志时说,自我肯定最重要,要 是容许歧视而产生的压抑来主导一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 没有歧视,互相尊重,世界才更美丽。   正当白先勇面对逾千名中学生发表推动中国文学演讲时,那边厢, 另一批中学生在校内派发同志刊物被阻。翌日,白先勇阅读相关报导 后,连声说好,欣赏年轻人勇敢地站出来,肯定自我。   白先勇说:“青少年对身分认同的压力很大,很需要父母及师长 的谅解;美国青少年同志的自杀率偏高,歧视与误解是祸根。真正爱 惜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何妨了解他们的真正痛苦与迷惑。”对于不了 解同志议题的师长们,不妨多读一些涉及同志题材的文学作品。 ◇ 面对歧视   数十年来的文学创作生涯,白先勇亦会感受到别人对性倾向的歧 视。“我从不会把这些行为放在心上,一直以来,都以肯定自我的态 度面对。”   白先勇的性倾向,又可会影响到他的创作?“从没有刻意过。” 对于人际之间的情感流转和观察,早已超越了个人性倾向。数十年来 白先勇受欢迎的程度屹立不倒,最近香港电台亦紧随白先勇多月,拍 摄最新一辑《杰出华人系列》。   他的创作思路,经常走在社会前头,首部长篇小说《孽子》就以 台北新公园的同志活动为题。如今港台同志生活已换新天,但小说中 描写活在幽暗角落的一群,至今仍足以反映大陆的同性爱活动。 ◇ 歧视源于西方   中国对于同性爱的处理,白先勇有他的见解:“古代没有如希腊 般歌颂同性爱,但也没有法律或道德上的严重对抗。皇室贵胄反对皇 帝宠幸同性,多数基于政治理由,如汉哀帝深爱董贤至要让位给他, 朝臣是为夺权而反对,整体上对同性爱风气和接受程度也较西方宽容。”   白先勇指出,近百年来华人对于同性爱的歧视可说最严重,当中 深受西方影响。“同性恋”一词就是西方产物,以此来标签非主流性 倾向的人,西方传教士囿于宗教立场视之为罪恶;中国人接受西方科 学的同时,也接受了早期《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指同性爱为病态 的立论(结果在第三修订版时才把同性爱剔除),还个清白;中国五 四运动期间,一轮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也把相公与戏子的同性爱恋行 为,一并视为传统的恶俗。   同志生活,其实与一般婚姻生活无异,只是同志之间缺乏社会认 同、法律保障、儿女的连系和家庭伦理的支持,同性之间维系感情, 比异性爱更难,挑战更大。 ◇ 期待和平共处   新世纪的来临,白先勇认为世界正处于融合与反思的状态,华人 社会冒起不少同志运动家,目睹西方由“反同性爱”到“平反同性爱”, 当中走过的歪路,台湾与香港社会就引以为鉴,八、九十年代兴起的 华人同志运动,会尽量顾及家人的感受。好些同志不站出来,不是怕 社会或工作环境的排斥,而是顾及到家人不懂得向亲友交代的感受。 此外,中港台三地涉及同志题材的电影及文学大放异彩,多次取得国 际大奖,这种“软着陆”式的推动,与西方摇旗呐喊式的对抗截然不 同。   白先勇对华人同志运动发展是乐观的,随着各方面逐渐开放,中 国大陆情况相应会得到改善,而同性爱权益运动家所扮演的角色很重 要。   展望新世纪的开始,白先勇充满期待地说:“各国在不同种族、 文化、宗教都趋向大融合,人类力求和平共处,爱恋对象不同,又何 须施以歧视呢?作为同性爱者的家人和朋友,就更不应该存在性倾向 歧视了。 (原载于香港《明报》,记者伍成邦) ────────────────────────────── 【综合报导】 ◆        中国低调的同性恋解放运动              ·庞约翰·              柳梦梅 翻译   十月十六日的上海街头,新婚的明水秀淑(音译)和婉茹(音译) 匆匆钻进一辆黑色奔驰轿车的后座。还没发动轿车的司机扫了偎依在 一起的新人一眼,问道:“新郎在哪儿呢?”   明水和婉茹头盖式样相配的白色结婚面纱。针对司机的问题,这 对同性恋新人忍不住格格直笑。“噢,他肯定乘另一辆车了。”司机 说。   西方传教士早在几百年前就记载了中国盛行的男风,而今天的中 国社会又在否认和接受、不安和支持的复杂心态中,开始意识到了同 性恋现象的存在。北京刚刚萌芽的同性恋酒吧、上海半开半掩的同性 恋婚礼、重新开通的全国爱滋病咨询热线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不 大的同性恋群体在经受过多年的逮捕和社会排斥之后,开始向社会亮 相。   中国学者最近首次公布了他们估计的中国同性恋人数:在十二亿 人口中,同性恋人群约占在四千万和五千万之间。一所向来为马列主 义阵营的公安大学在最近提交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呼吁中国的异性恋 者研究一下同性恋关系的平等性。   随着二十年来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正向给予个人更多自由的方 向发展,公开的同性恋生活方式的萌芽是这股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在城市里,人们越来越自由。”畅销书《同性恋在中国》的作 者方刚说道,“中国普通的老百姓挺能接受这些变化的。人们意识到 自己长期生活在枷锁中,而现在那套枷锁已经松开。”   对同性恋宽松态度的部份原因在于,人们意识到如果中国还继续 走卫道士式的老路,对艾滋病的斗争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艾滋 病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卫生部估计,中国有四十万 人携带艾滋病毒,但实际数字要比这高得多。中国官方一方面表示要 与艾滋病作斗争,另一方面又在上个月取消了一则公众教育性质的使 用安全套的电视广告,因为法律禁止对性用品做广告。   与西方大部份地区相比,中国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还有很大差距。 去年十月,北京的一个地方法庭认为同性恋“变态和不为中国公众接 受”,责令方刚支付赔偿费7500元人民币,因为他曾在书中指出 一个酒吧的经理是名同性恋者,虽然他并没有在书中指名道姓。   国家一般不再以同性恋为由起诉公民,但一般家庭和工作单位却 对同性恋继续采取不宽容的态度,比如说去年,北京的一对家长将他 们31岁的女儿关进医院,因为她宣布要与丈夫离婚,并想和女性谈 恋爱。认识她的人说,她出院时剃了光头以示抗议,而现今已经找到 了一位女友。   在中国研究同性恋已达十多年的张北川医生指出:“中国不象西 方,这里既没有极端的保守派,又没有极端的激进分子。我们国家既 看不到同性恋者因为性倾向而被殴打致死,也看不到同性恋大游行。”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生活得象一句中国老话所说的那样: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张医生说。他发行了《朋友通讯》杂志, 其宗旨在于让中国同性恋社群知道同性恋不是病,不安全性行为会要 人命。   看来中国正缓慢地朝着张医生的理想发展。鸡奸在1997年被 剔除出刑法(在美国的二十多个州,鸡奸还属非法)。在中国的医疗 机构中,同性恋仍然被官方认定是变态行为,但国家不在将同性恋者 送进精神病院,或者用电休克疗法去“治疗”他们。警方也基本上不 再以“流氓罪”逮捕同性恋者。流氓罪曾经包罗了一切政府认为是反 社会的行为,这一罪名已从法律条文中被废除。   去年八月,西南城市成都的警察甚至释放了一个同性恋卖淫场所 (红蝙蝠茶馆)老板和收款员,因为检察官找不到禁止同性恋卖淫的 法律依据。中国严格的风化法规在制定时只考虑到了男女之间的性交 易。   中国刚刚起步的互联网上,专门涉及同性恋生活的电子杂志和网 上聊天室对同性恋社群的成长作出了贡献。男女同性恋者们用因特网 组织起了一个拟真社区。   婉茹和明水感谢互联网把她们联在了一起,她们是在一个叫“亚 洲交友中心”的网页上认识的。该网页是一个基于美国的征友服务网 站,成百上千的中国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男女使用过它。   婉茹是名24岁的会计,她说自己五岁时就知道喜欢女孩胜过男 孩。   “我开始老欢喜我的老师。后来到了七八岁,我从一外国电影里 向看到两个女人相亲相爱。到高中时,我完全清楚自己喜欢的就是姑 娘。”她说道.   与许多中国同性恋者不同的是,婉茹将自己的性倾向告诉了父母 她第一个正式的恋爱关系是同她姐姐的一个朋友建立的。她的母亲参 加了她与明水的婚礼,这对情侣经常到婉茹的母亲位于上海郊区的宽 敞的公寓房里,与姐姐、姐夫和外甥女共度周末。   30岁的明水是中国知名的作家和演员,她已创作了几个成功的 影视剧本,并在中国的第一个系列电视喜剧中担任角色。她17岁时 第一次吻了女孩,也吻过男孩,但她回忆说,与男孩接吻不仅没有激 情,而且第一次这样做时直觉得恶心。   明水大学时就读于著名的上海戏剧学院,她记忆中的大学时代是 一段孤独的日子。虽然她同寝室的六个室友全是迷人的女性,但她无 法告诉她们自己是同性恋。   她已经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描写同性爱情,但 中国审查机构不予批准发表,因为直接描写同性恋情的作品仍然受到 禁止。“我最自豪的作品却无法发表,”她说,“我们真需要有自己 的声音。以往的孤独还记忆犹新,如果那时就能读到类似的作品的话, 那该会对我有多大的帮助呀。”   明水还没有告诉父母自己是同性恋,也没有表明她和婉茹搬进了 上海市区的一个舒适的小公寓。她们的婚姻无法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   “我母亲没有逼我结婚,”她说,“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她和 父亲的关系并不和睦。她告诉我,嫁不好还不如不嫁。”   明水对同性恋者亮相的看法很能代表处理类似问题的中国式态度。 “在西方,亮相是同性恋社群的必经之路。然而在中国,既然不存在 很大的压制,我们干嘛要造反?”她说,“在西方,人们有表现自我 的欲望,但中国人要考虑得很多,亮相势必会影响你的家庭、工作、 朋友和你的生存环境,而我们在这些方面要考虑很多很多。” (原载《华盛顿邮报》1月24日) ────────────────────────────── 【历史回顾】 ◆       同性恋起因和治疗的早期研究           ·艾伦·赫尔曼·             罗杰 翻译   破除对于同性恋的陈旧看法,推翻对同性恋的偏见,是一个漫长 而艰难的过程。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心理学界普遍反对艾弗 伦·胡克博士有关同性恋正常性的看法。在那个时候,同性恋被大多 数人看成是一种精神疾病。同性之间的亲密行为常被和精神分裂症, 狂想症,忧郁症,酗酒,以及其它易导致自杀的情绪不稳定相提并论。 有些专家认为同性恋是性格紊乱的主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同性恋是其 它疾病的症状。总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同性恋是疾病。   有一项对女同性恋的研究《勒斯博岛之行》得出结论认为:“同 性恋是一种疾病的症状……大多数的同性恋者陷于痛苦,他们不会不 快乐。”心理分析学家艾德蒙·伯格勒在五六十年代一次又一次地坚 持“不存在健康的同性恋者。”他写道:“同性恋群体的成员都有各 自不同的精神病症。这个群体既不“健康”,也不快乐。他们的生活 趋向于越来越巩固已有的病症,并不断加入新的不稳定因素。”作为 《同性恋:疾病还是生活方式?》一书的作者,伯格勒是在同性恋研 究领域里少数几个全国公认的权威之一。他的观点为很多专家和普通 民众所接受。伯格勒不但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关于同性恋的文章,还经 常在电台和象《都市人》这样的大众杂志上宣扬他的观点。   以伯格勒为代表的临床医生保证,他们对同性恋的治疗是出于善 意的。毕竟,他们属于要支持和促进他们的病人的利益的“有帮助的 专业人士”。“一度以来对治疗的悲观态度正在消失,”伯格勒轻松 地说,“今天,精神病心理分析治疗已能治愈同性恋。”这种治疗只 要“一到两年时间,每周至少三次──当然,是在病人确实希望改变 自己的前提下……同性恋者的真正敌人不是他的堕落行为,而是对他 被治愈的可能性茫然无知。”这种自以为很仁爱的“专业”精神被很 多人所认同,因为人们都认为这种对同性恋的治疗比用刑罚惩罚同性 恋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在1955年,比较自由的“精神病学进步” 组织报导说:“和有肉体疾病的人一样,同性恋者也应寻求治疗。即 使他们被社会所隔阂,我们还是应对他们抱医治的态度。心理治疗, 尤其是心理分析最有可能使他们受益。”   但是,开明的科学态度实际上和简单粗暴的偏见经常是难以区分 的。1956年,就在胡克公开发表她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同一年, 伯格勒写道:   “(同性恋人格)是自大,虚张声势的进攻性和自伶自艾的   混合物。和所有的精神受虐狂一样,他们在面对强者时屈膝   奉承;一朝得志时冷酷无情,肆无忌惮地践踏弱者。这些无   意识的人所用的唯一的语言就是蛮力。最让人失望的是,在   他们当中你几乎看不到有完整的自我意识的人,或者说,   ‘正确的人格’。”   按照伯格勒的理论,同性恋者不但自己遭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 他们还邪恶地想让他人也受同样的痛苦,因为他们的心里充满了野性 的仇恨。这些同性恋者具有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以至于社会需要建立 广泛而严厉的反同性恋的法律,尤其是需要保护未成年人。在今天看 来,这些想法可能显得非常过时,伯格勒也显得很粗鲁、迟钝和令人 震惊。但是在当时,大多数人,尤其是专家们,都持相同的观点。他 们断然拒绝“健康而快乐的同性恋”这种说法,并坚定地相信同性恋 是一种急需治疗的疾病。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解释也部份地导致了人们普遍地认为同性恋是 不正常的。伯格勒认为,每一个成长的孩子都会在潜意识里产生对母 亲的攻击心理,对这种攻击心理的有意识的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 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就导致同性恋。   但是把同性恋和精神疾病划等号只是当时的一股社会洪流的一小 部份。这股潮流使心理异常的人数空前地增加。二战后的二十年是美 国精神分析的黄金时期。战争似乎证实了心理动力学的正确性。随着 大批的精神分析学家为躲避希特勒而从欧洲逃往美国,弗洛依德学说 被简化后迅速地渗入美国的流行文化。尽管受过正规训练的精神分析 师的数量实际上一直不大,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疾病,以及它的 一些治疗方法,都对精神分析学界以外的专业和普通大众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比如,好莱坞拍摄了一大批关于精神紊乱和揭示精神病院令人震 惊的状况的影片。这使得心理治疗医生成为银幕上人们熟悉的形像。 在1942年,贝蒂·戴维斯在影片《现在,航海者》中扮演了一个 精神紊乱的妇女,通过精神病治疗而得到改变。其他关于情绪治疗的 片子有: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由英格丽·褒曼和格里高利· 派克主演;《夏娃的三张面孔》,由乔安·伍德沃德主演;《沙发上 三人行》,由杰瑞·刘易斯和詹尼·雷主演。虽然这些影片中的精神 病专家形像各有不同,有的和蔼善良,有的愚笨甚至邪恶,但观众可 以很容易地发现一些共同的字眼:复杂、梦的解析、以及压抑。   通过让美国观众看到这些变态的人格,出轨但令人着迷的行为, 这些影片不断地巩固了约瑟夫·麦卡锡的观点:于众不同是危险的, 应不惜一切地避免。至于不同的性倾向,四五十年代的影片只是用曲 折的方法来表现。如果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有点女性化,或女性角色男 性化,那么这个异性恋角色就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明 确的男女同性恋角色在影片中是绝对看不到的。在1961年以前, 当时电影工作者自己制定的拍摄准则禁止有关同性恋的描写出现,甚 至连“同性恋”这个字眼都看不到。在六十年代,同性恋形像在银幕 上零星出现,比如象《孩童时刻》、《杀死乔治姐姐》和《圈子里的 男孩》等。这些银幕上的同性恋者是典型的虐待狂和可伶虫,他们充 满了对自己的痛恨,并意识到自己正受着可怕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在 五六十年代,美国观众看到的影片当然都反映了顺从的心态。但是好 莱坞也满足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好奇心,增加了公众对精神变态的认 识,并为那些声称能够理解和治疗精神病人的专家们创造了市场。   流行杂志也对精神治疗和治疗者的才能作了大量报导。“你焦虑 吗?”1948年一期《时代周刊》的大标题问道,底下是一张威廉 姆·曼宁格教授的肖像。威廉姆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庭──堪萨斯州托 培卡市的曼宁格家族的成员。若干年后,《矿工》杂志问道,“您的 家庭有精神病患者吗?”1957年《生活》杂志首次推出关于“全 新的和完全美国式的”脑科学的系列文章,分五个部份。它宣称, “这是一个化学和原子弹的时代,也是一个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时代。” 作者鄂尼斯特·海峰曼估计九成的日报至少有一个心理咨询专栏,象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这样的书令人惊讶地成了畅销书,美国的心 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人数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它一个国家。   到六十年代各家杂志开始对同性恋密切关注。尽管在此若干年前 的金赛报告就已经明确地阐明了同性恋是正常的,在六十年代的杂志 上同性恋一直被描述为悲惨的且有可能传染的疾病,而科学有可能发 现治疗的办法。1964年六月的《生活》杂志很不安地宣称:“一 个神秘的世界正在展现,并变得越来越大胆”   “社会被迫面对它,并尝试了解它……尽管社会尽力压制,   这种社会混乱现象还是迫使公众不得不面对它。因为它确实   是一个问题,父母们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到担心。”   战后,心理学专家积极推销自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的 心理治疗服务。他们坚称情感疾病能通过正确的专业治疗来解决。威 廉姆·曼宁格声称,“精神病学界存在的最大的误解是:认为精神疾 病不可医治,或认为治好的那些人是由于他们自身、家庭或社区的原 因。实际上,大部份,绝大部份的病人得到了康复!”   除了这种战后典型的乐观主义之外,心理变态的定义也被延伸扩 展了。在这种新的定义下,实际上每个人都成了需要治疗的对象。 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即使是最正常的人也可以从治疗中受益。由于健 康者有可能会突然失去精神平衡而陷入焦虑和绝望,心理治疗变成了 一个“制造正常的过程”,“正常的神经症”似乎无处不在。   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每个美国人不断扩张的需求得到满足。在这种 时期,就象汽车和住房一样,安静平和的心情也成了一种可以向客户 出售的商品。精神病学家亨利·布罗辛在二战将结束时预测说:“良 好的精神健康是一种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制造出来的商品。”对精神 健康的兜售如此有效,而公众对咨询的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专家们 很快就发现不得不给公众的热情泼点冷水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忠实追 随者凯伦·霍尼甚至写了一本名为《你想做心理分析吗?》的书,试 图“去除对一种神奇的治疗的不现实的期望,并消除关于分析的神秘 感”。但是神奇的治疗和对分析的信仰在当时是占统治地位的,这一 点在引人注目的治疗和改变同性恋上表现最为清晰。   精神病诊断的权威典籍《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的第 一版在1952年出版。尽管几年前的第一份金赛报告已经证明,在 男性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性行为和性倾向,DSM还是把同性恋列为 “反社会的人格混乱”,和吸毒和反社会行为并列。直到1968年 以前,这项分类一直没有受到质疑,而“性变态”分类(属“人格紊 乱”的一类)包括“同性恋,易装癖,恋童癖,恋物癖,性虐待(含 强奸,性攻击,阉割)”。   尽管人格紊乱被认为是极其严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偏 执狂、情绪不稳定、被动─攻击情绪和强迫症等),治疗是可行的。 因为这种紊乱被认为纯粹是源于心理因素,而不是由象脑损伤这样的 生理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被治疗并根治,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病 人如果积极配合正确的治疗,同性恋是可以被异性恋健康行为所替代 的。   在冷战早期,最有影响的关于男同性恋的起因与治疗的学说是弗 洛伊德的理论。这主要是由于弗氏心理学的文化影响力,以及当时 (从二战开始)的将个人小事国家国际灾难都归罪于母亲的流行观点。 但是在二战后最知名的心理分析医生却拒绝弗氏关于双重性倾向是人 类性向固有的成份的说法。因为他们坚持认为异性恋是唯一正常的心 理推动力,并认为它是被“生物地编码”的。他们对于改变同性恋倾 向的可能性也比弗氏乐观得多。   尽管心理分析领域的成员们对一些细节问题有争议,他们对于同 性恋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发育的缺陷和对异性的恐惧这一点都表示赞 同。这种观点也被成功地灌输给了普通大众,甚至男女同性恋者自己。 一位男同性恋者在给爱德华·斯特里格的匿名信中写道:   尊敬的斯特里格教授:     我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一个“女孩气”,“妈妈的好   孩子”。我羞于向父母和见面的医生说出我的问题,所以我   给你写这封信。请您理解我帮助我。我想我大概是同性恋   (想到、说出和写下“同性恋”这个词是对我的一种折磨,   连听到这个词都让我难受)……我母亲是那种您可能会称为   “性冷淡”的人,她说她害怕想到性,她在和父亲结婚前已   经订了七次婚(实际上她很漂亮,人缘也好)。这会不会和   我的问题有关系呢?   “肯定”,斯特里格回答道,“母亲毒害了孩子的思想,使之偏 离正常的成熟的异性恋生活。”   很明显,这种分析的观点在专家中并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它 是男女同性恋者生活中一股强劲的力量,深深地影响着同性恋者对自 己过去的感情发展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幸福的可能性的看法。甚至同 性爱刊物有时也表达出这种想法,认为同性恋者和全人类相比有缺陷, 这点用心理学的概念和语言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来。卡尔哈丁在 1956年给《马太辛评论》的信中写道:“我们同性恋者中的很多 人把我们这种倒错看成是一种残疾,因为它妨碍了那种完整的生活。 如果不能将爱情延伸到抚养自己的孩子,那么这种生活无论在感情还 是在生物意义上都是不完整的。这种在我们幼年时期就强加给我们的 限制,本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被阻止的……夸口说快乐的同性恋 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辩护的手段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析的观点逐渐消失。但是对于一些同性 恋者,尤其是那些从二战后过来的人来说,它永远也不会消失。在 1962年,同性恋作家唐纳德·韦博斯特·克利说“只要同性恋者 认为英语中最肮脏的词是‘治疗’”,那么被社会的接受和认同就永 远也不可能。到13年后,即1975年,克利还在写道“对平等的 争取不应该被转化成对同性恋的鼓励”。   在精神分析的黄金时代,艾尔文·比贝关于男性同性恋的研究被 当成是标准的参考资料。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任何想发表对 同性恋看法的人都会引用他关于男同性恋的研究。他整合了77位精 神病医生(都是医学精神分析协会的成员)五十年代提供的106个 病例。这是在对同性恋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所被用到的最大的样本集。 但是和以前的研究相同,这个数据集中所有的人员都正在接受治疗, 大部份(64%)都希望自己不是同性恋。比贝和他的合作者没有寻 求包括那些平常的、令艾弗伦·胡克感兴趣的“正常的”同性恋者。   毫不奇怪,比贝的《同性恋:对男同性恋的心理分析研究》根本 没有费力去质询同性间的亲密是正常还是变态,是健康的还是病态的。 比贝在一开始就不加评论地断言:“所有的心理分析理论都假定成年 同性恋一种心理病态”。他的两个主要的目的是解释同性恋的心理起 因,并找出治疗方法。   成因要到童年和家庭中去寻找。父母和“家庭结构的营造”成了 罪魁祸首。比贝用冗长的表述提出:“人格失调是家庭功能失调的反 映。儿童的人格紊乱的出现几乎总是父母心理病态普遍作用的表征。” 有专横的(用比贝的专业术语是“紧约束亲密的”,或CBI)母亲 的家庭最有可能产生男同性恋。在比贝的样本集里73%的同性恋者 有这样的母亲,而在对照的异性恋中只有32%。   根据比贝的说法,这些妇女显然是罪魁祸首,她们具有控制欲和 占有欲,有诱人的魅力,并与她们的儿子过份亲热,超过对丈夫和其 他孩子的亲密。比贝认为,专横的母亲妨碍了儿子的异性恋倾向,割 断了父亲和儿子将必要的认同,阻碍了能培养男子气概的孩子之间野 性的摸爬滚打的友谊。这些情绪不正常妇女过分溺爱和保护她们的儿 子,使他们变成同性恋者。比贝指出,同性恋者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缺 陷。父亲和儿子间的隔阂与敌对就像和专横的母亲的亲密一样普遍。 研究对象的30%不幸两者皆有。但是如果父亲正常的话,可以拯救 他们的儿子,抵消“有害的物质影响”和“恋母症”,从而阻止同性 恋的形成。最后,有很多自己就深受同性恋问题的困扰,有神经病的 母亲,也负有罪责。   从比贝的研究中浮现出来的是一幅关于一个病态的家庭的图景, 在这个“三角系统”里变成同性恋的儿子自己并没有过错。这些 “前同性恋”孩子在性方面同时受到母亲的过度的刺激和抑制,他们 生活在持续的恐惧当中,害怕来自父亲的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性恋 儿子成了交互作用的焦点,父母的最复杂的心理病态集中到了他们身 上”。情绪不正常的父母自己无法维持健康的关系,他们的儿子成了 无辜的受害者,产生了对于女性和同性恋的变态的恐惧。他们害怕他 们的阴茎受到损伤,一想到或看到女性的生殖器就感到恐怖。这些过 度依赖母亲而被同伴拒绝的儿子,在进入青春期时就已经给自己作上 了自卑和阳痿的记号。这些不幸的人在绝望中转向男孩和男人,寻求 性满足。   但是,由于异性恋是“生物正常态”,还有改变同性恋的希望。 在通信两者身体里潜伏着正常的冲动。这些冲动可以用恰当的技术来 激励。和认为“治疗的热情”是不现实的弗洛伊德不同,比贝和二战 后的分析学一代人许诺要积极地改变性倾向。他们解释道,帮助病人 “适应”他们的同性性倾向是在可怕地伤害病人。比贝辩护道,异性 恋的欲望的迹象几乎总是存在,对于年轻和愿意接受长期治疗的病人, 治愈的诊断尤其重要。他的研究报告说   “在心理分析治疗的过程中,29个病人变成了完全的异性   恋者。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令人乐观和有希望的结果。尽管这   种改变对某些人更容易些,根据我们的判断,转变为异性恋   对所有强烈希望改变的同性恋者都是可能的。”   但是甚至比贝自己的数字都表明,他在用热情夸大治愈的真相。 在分析治疗开始时的72位同性恋者中,只有14人变成了异性恋, 另14人变成了双性恋,(比贝没有特别指明转变为“完全的”异性 恋到底意味着仅改变行为,还是指一个男人的性幻想和感情倾向都整 个改变。)42个治疗对象(57%)没有任何改变。   虽然有关女同性恋的研究大大少于男同性恋研究,父母的心理疾 病也应该为女儿的同性恋倾向负责。精神分析的倡导者认为,父母的 不良抚养也会使无辜的年轻女孩长大后怀有自我厌恶和自杀欲望,她 们对于异性性爱怀有恐惧,并且敌视男性。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同性 恋被看成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而查尔斯·索卡里兹与比贝则是这种 看法形成的重要驱动者,他们认为女同性恋者具有“杀母欲望”,而 这种欲望可以追溯至婴儿早期。这些女性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选错了方 向,结果使她们长大成人后,急需得到年长女性的关注,以重温婴孩 时代的依赖感。索卡里兹这样写道:   “这些(对母亲的)无意识冲动受到了抵制,结果造成了对   母亲的一种愧疚感。仇恨情绪继而转化成暴虐性欲,从而使   前者受到掩盖。愧疚虽然得到了消减,但她自己却陷入了困   苦。”   许多同性爱的呼吁者也接受了上述说法,虽然她们对于自我的认 同往往超出了对于弗氏学说的追随。唐纳德·韦伯斯特·考利在 1964年发表的《女同性恋在美国》中,公布了对100名女同性 恋者进行的采访,其中大多数被采访者是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之 女”的成员。考利这样写道:   “大多数女同性恋者(并不是全部)赞同最新的科学意见,   认为孩童时期的问题使她们陷入了目前的生活状态。一些受   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或者经理过心理治疗的人(特别是受过   弗氏理论所倡导的治疗),往往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入的看   法。她们会谈起父母之间缺乏和睦、母亲的形像不佳,以及   和父亲的过度亲密……”   考利采访过的女同性恋者中,许多人表示从小和父亲与兄弟过从 甚密,而与母亲相当疏远,孩童时期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留下的精神创 伤也使她们恐惧男性,举止显得男性化。她们不仅熟知有关同性恋的 精神分析理论,而且借此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在二战后几十年里对治疗和预防同性恋的乐观程度超过了二十世 纪的任何时候。在这期间精神分析医生承诺最可见的“治疗”。但是 分析并不是改变同性恋唯一可用的技术。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医生和 心理专家提出了从全身放松催眠,到冷水浴到严酷的体格训练等各种 方法。在1892年,格莱姆·哈蒙德博士宣称,“我发现要达到这 个目标,没有什么比起骑自行车更有效了。”整个世纪,专家们周期 性地宣称,到达异性恋之路是由实践铺成的,简单而纯粹。里昂内耳 ·欧弗赛在1965年直接地断言:“只有一种办法能让同性恋者克 服他们的恐惧并学会和异性交媾,这就是和一个女子同床。”和一个 极其有耐心的妇女结婚被建议值得一试。或让男人“教育性地”嫖妓。   倾向与行为和生物的专家提供了另外的选择。他们试验了厌恶治 疗法,手术,服药,甚至针刺疗法。跟在分析医生的治疗床上躺若干 年比起来,所有这些疗法都要来得快,花费也少。   厌恶疗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反向的刺激来改变行为。这种方 法把同性恋和惩罚及令人厌恶的东西联系起来,以此来使人避开同性。 “法拉第疗法”(即电击法)是给男同性恋者看裸体的男子画片,如 果他性兴奋的话就用低伏的电流电击他。“隐蔽去敏感法”也被试验 过,它是基于假想的恶心而不是生理刺激。临床的厌恶疗法一直持续 到七十年代。例如,一份1972年的研究报告道,40个病人经受 了五天的电击治疗,平均每人总共接受1050次电击。甚至到了现 在,当初提出这种疗法的作者们也没有对这种“帮助”的伦理是非作 任何评论。   行为纠正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同样是这些男子, 当他们被别的男子吸引时受到“惩罚”,而如果他们对裸体女性照片 有反应时会受到“奖赏”(不受电击)。在六十年代早期,两位有事 业心的研究人员甚至提供详细的指导,以制造简单的可以在私人家里 使用的电击设备!厌恶治疗有时候用化学物质来代替电击。这些化学 物质会引起痉挛或严重的恶心,但这种“治疗”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手术方法集中用于同性恋者的生殖器官和脑部。这些同性恋者大 多是犯人或神经病人。男女同性恋者有时候被阉割,理由是同性恋者 的性欲过强。象睾丸移植和阴蒂改造这样的试验也在医学界有文献纪 录。脑叶切除手术是一种流行的选择,尤其在二战后心理精神外科学 的全盛时期。直到七十年代还有医生做脑手术来根除同性恋。那种认 为同性恋吸引根源于脑,而不是人体其它部位或心理的想法,直到今 天还依然流行。   最后,还有药物治疗,它有时候与其他治疗法(比如象心理治疗) 并用。本世纪早期,一个名叫邓斯楼·刘易斯的医生决定根除女同性 恋的“邪恶的行为”,他使用了可卡因溶剂和马钱子硷注射。二十年 代末和三十年代,当荷尔蒙首次被分离和批量生产,某些实验者怀疑 同性恋是由于体内的化学物质不平衡。他们开始使用雄性荷尔蒙和雌 性荷尔蒙治疗同性恋者。在近几十年,荷尔蒙类药物治疗在监狱犯人 中用得更普遍。法官有时候在对性攻击犯人判刑时规定用药物治疗。   所有这些治疗──精神分析,行为,手术和化学──都假设同性 恋是一种要尽所有可能根治的疾病。尽管专家们都一致认为他们是为 了病人的利益,他们很少对他们的技术的有效性一致同意。在把同性 恋转变成异性恋上,心理分析,或厌恶疗法的“成功率”到底实际是 多少呢?   精神分析医生,比如比贝,常夸口说他们的治疗是最好也是唯一 的方法。由于1945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流行,心理分析者常对表 明性倾向极难改变的证据不加考虑,有时甚至完全忽略这些证据。但 是行为疗法的支持者也同样地为自己的成功骄傲,承诺说他们的病人 中有一半可望减少同性恋的行为和感觉。在1976年,美国精神病 学会判定同性恋不再属于精神疾病之后三年,一项对各种试图治疗同 性恋的方法的评论记载,成功率在27%到47%。报告的作者,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心理治疗的专家杰里米·弗朗克批 评了研究领域里的劣等的试验设计和使用易受曲解的数据。但是他还 是下结论道:   “10%到20%的同性恋者可以在帮助下向异性恋者极大   地改变。多达40%的双性恋可以基本变成异性恋者……现   有的治疗可以使五分之一的完全的同性恋者获得某些异性恋   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他们真心想得到治疗的话。值得……广   泛地公布这个事实,以抗击在同性恋者中的流行的无望和宿   命论。” ────────────────────────────── 【桃江连程】 ◆       百年回首: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编者按:元月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百年回首:影响世界的 十本书》,将二十世纪划分为十个年代,推选出每个年代对世界影响 最深的一本书。在这十本书中,《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约 翰·凯恩斯、《在路上》的杰克·凯鲁亚克和《寂静的春天》的作者 雷切尔·卡尔森,是本世纪的同志名人。又一个事实说明,同性恋者 并非社会偏见所设想的那种“性的动物”,而是对于世界做出了不可 埋没的贡献。】 ◇ 世纪之初: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 一十年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 二十年代: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 ◇ 三十年代: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   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加,没有其   所得增加得那么多。”                   ──约翰·凯恩斯   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西方,使资本主义世界陷 入了严重的萧条和失业的漩涡之中,股市的崩溃,使人们终生的积蓄 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但是,经济学家们仍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 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任何干预都是有害的。因此,在最初的几年,西 方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甚至坚信“繁荣近在咫尺”。 危机一发而不可收,1933年,西方国家的失业人口已达三千万, 是1929年的五倍多。对于普通人而言,三十年代初,找到一份工 作,是最为迫切的一件事。人们在问:这场大萧条何时能够终结,怎 样才能制止经济衰退?   在苦苦的期待之中,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 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终于为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开出了 “药方”。在书中,凯恩斯对各国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进行了猛 烈的攻击。凯恩斯断言,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对大萧条进行了细致的 研究后,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 论。他认为,增加资本的关键是增加需求,而这需要依靠大量、稳定 的就业。失业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对企业生产产品的需求不断减少,导 致资本家不再增加投资,而引发就业减少,造成工人失业。消除失业 的办法,在于实行国家干预。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 完全实现市场调节时,国家必须使用财政政策,把资金直接投资于 “公共工程”,以便扩大内需。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西方经济学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迅速被各国广泛采纳。凯恩斯甚至被 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 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事实证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不但避免 了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所遭受灭顶之灾,而且在高经济增长、低 失业率的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及其衍生的宏观经济理论,被惊人 地证明富有成效。   作为现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通论》在西方同《物 种起源》和《资本论》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它仍在为西方经济学提 供着学术源泉。 ◇ 四十年代: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 ◇ 五十年代: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   骚动喧哗,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无法平静。”                  ──杰克·凯鲁亚克   五十年代,无论是二战中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在忙于医治战 争的创伤,经过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 但是,与生活的安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极度紧张。 战争的阴影依旧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麦 卡锡主义疯狂的反共闹剧,使许多人无辜受害,也使人无法表达自己 对公共生活的看法。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种个性压抑的气氛中。循规蹈 矩但近乎麻木的生活与战后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尖锐对 立。   五十年代后期,以小说《在路上》的出版及其作者杰克·凯鲁亚 克为代表,一群号称“垮掉的一代”率先向这种麻痹状态发起了挑战。 他们自认为是被压抑的社会所打垮,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就是 “与社会所公认的一切背道而驰”。《路上》集中描写了一群生活在 社会边缘、不务正业的流浪汉疯狂而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们鄙视那些 依靠循规蹈矩而获得社会承认的人,他们对政治不闻不问,摒弃一切 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只追求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这无疑是 对社会的一种反抗,然而,他们毕竟走得太远了,性、毒品、疯狂的 爵士乐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最终也沦为这种迷狂生活的牺牲者。   “垮掉的一代”是一种悲剧,今天,仍然有人在为其当年的荒唐 举止所懊悔;然而,正是当时社会造就了这场悲剧。对全人类而言, 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 六十年代:雷切尔·卡尔森《寂静的春天》     “如果说《权利法案》中没有保证每个公民享有不受致   死毒药危害的权利,那绝对是因为我们的先父,尽管足智多   谋、深谋远虑,也想象不出这种问题。”                  ──雷切尔·卡尔森   现代社会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在所谓文明进步的 背后,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往往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忽 略”。   六十年代,杀虫剂被世界各国的农场和家庭广泛应用,而在是否 需要控制杀虫剂使用的问题上,人们还在进行着利弊之间的争论,更 不用说全面禁止这些有毒产品的使用了。   1962年,原本是海洋生物学家的蕾切尔·卡尔森已经意识到 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当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卡森大声疾 呼,请关注生命与环境,制止那些因为使用有毒化学品而导致毁灭生 命的种种计划。否则“寂静”将不再代表“安祥”,而成为“肃杀” 的代名词。她让读者想象一个没有鸟鸣、鸡蛋不能孵化、苹果树不能 结果的地方,牛倒毙在田野里,孩子们死在操场上。而后,她告诉大 家,“这个地方”确实存在,所有这一切都是正在发生的真实故事。   “有史以来第一次,每个生命从有思想时开始一直到死,一定要 与危险的化学物品打交道。无论老少,这些化学物质现在正贮存在绝 大多数人的身体当中。它们出现在母乳中,有可能会出现在未出生孩 子的血管中。”《寂静的春天》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呼唤人类的环保 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力图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尽管受到了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和诋毁,卡尔森却从未屈服。 她积极协助创办环境保护组织。在卡尔森和众多环保主义者的共同奋 斗下,经过了近十年的努力,在七十年代,环保的重要性逐渐被各国 政府所认同,环保日益成为世界性的主题。而这一切,也许正是始于 卡尔森和她的那本《寂静的春天》,难怪有评论者说:“她只用了几 千个词就使这个世界走向了新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位现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 七十年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八十年代: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 九十年代:比尔·盖茨《未来之路》 ────────────────────────────── 【爱知行动】 ◆        北京健康生活同志之家简介   北京市健康生活同志之家于1999年初在青年作协的月亮同志 倡议下组建成立。健康生活同志之家是一个非盈利同性爱社团,负责 为全市和全国男女同志提供心理咨询、联谊活动和义务服务。成员遍 布全市各行各业,其影响力已辐射周边及全国几十个大中型城市。同 志之家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同 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同伴教育和专题教育, 使大家洁身自好,精力更加充沛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同志之家 下设文体活动、性病求助热线、同志联谊、同志权益维护、采编摄制、 女同志心理咨询、性心理异常互助和同志文学等小组。活动经费全部 依靠全国热心人士慷慨资助。   同志之家的工作得到了卫生部,市卫生局的拔款资助。目前同志 之家已成功的举办了健康生活卡拉OK大赛、歌舞联欢会、三次集体 旅游和同天津同志的“健康杯”排球比赛等活动,创办了同志健康生 活刊物和《同志声音》小报。在北京性病防治所及各大医院举办了五 次同性爱预防性病、艾滋病讲痤,并组织志愿者发放性病、艾滋病防 治知识宣传单、安全套,受教育人数达上千人次。我们欢迎全国的专 家学者包括非同性爱参与我们的工作,只要你对发展及推广同志之家 工作感兴趣,并愿意挤出时间协助工作,我们都欢迎你参与。我们还 欢迎全国及世界各国投资商尽快与我们取得联系,共同创建同志服务 项目。   在2000年,我们将举办老同志座谈会、大学生同志联谊会、 集体旅游、专家学者同志和同志恳谈会、文艺戏曲欣赏会、同志文学 美术摄影展、同志婚礼、直辖市之间的体育比赛及每月一次预防性病、 艾滋病教育日等活动,七月份我们将召开本世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大型的全国男女同志交流大会,彼此经验分享与讨论,交流与学习, 更借此机会增进友谊,建立起联谊网络。   中国正步入一个更为民主、文明的时代,促进有关同性爱性文明 的进步需要同性爱与异性爱联手合作,共同努力。我们热切希望社会 各界人士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使北京同志之家这个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团得以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广大同志合法权益,消除传统偏见与歧视, 通过我们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全社会了解我们,理解我们,支持我们, 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广大同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同志之家联系人:李屹   BP:(010)62048866呼8717   电子信箱:bjcf1234@263.net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康家园小区老年文化站   邮编:100025 北京健康生活同志之家 2000年元月1日        ─ ─ ─ ─ ─ ─ ─ ─         北京健康生活同志之家登记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联系方式: 建议和需求: 备注1、为纯洁队伍北京市实行会员制,每人交100元会费可 享受优惠待遇。 备注2、同志之家离不开经济支持,我们接受全国热心人士的捐 款。外地同志可付登记年费100元,以便我们寄上国内、国际 最新资料。汇款可寄至同志之家通信地址并注明李屹收。(此表 可复印,做到信息共享。个人资料我们将严格保密。) ────────────────────────────── 读者们也可在下列网址阅读刊物: http://www.csssm.org/(主页网址)   http://www127.pair.com/csssm/ (简体字、繁体字、映象版) http://216.92.92.138/ (简体字、繁体字) http://www.xys2.org/emag/taohong.html(简体字) http://bbs.szptt.net.cn/(深圳BBS一网情深/精华区/知性感性/ 同志论坛/桃红满天)    欢迎各方对《桃红满天下》中的文章进行非赢利性转载 (转载时请准确注明出处以及作者/译者姓名)。 来稿和意见请寄 电子信箱:taohong@aol.com,csssm@hotmail.com(中英文兼容) 邮政信箱:P. O. Box 3191      Glenn Allen, VA 23058      U. S. A. 《桃红满天下》编辑部成员: 总编:  二言(美国)   编辑:杨青(中国) 网络维护:蓝波(美国)      小涛(中国) 文字校对:有家(美国)      罗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