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新 ≡ 语 ≡ 丝 ≡≡≡        ※ ※          (NEW THREADS)          ※ ※                                 ※ ※         2000/12 (第八十三期)         ※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                          ※ ※                                 ※ ※   本刊家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www.xys2.org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中国店:www.chinastore.com        ※ ※                                 ※ ※※※※※※※※※※※※※※※※※※※※※※※※※※※※※※※※※※※                    § 【卷首诗】              §  我在那夜感受着生活的痛苦 木 木:我在那夜感受着生活的痛苦   §                    §      ·木木· 【网讯】               §                    § 我在那夜感受着生活的痛苦 【牛肆】               § 这种痛苦 少 君:人生自白──开餐馆的老板   §   我用了很大力气才保存下来 刘 杨:两毛钱            § 我常常害怕着不能回去 高水皮:市场眼光看《水浒》:英雄和银两§ 又不能知道哪里是回路的终点 张远山:媚俗的事故          § 元 江:少年不识愁滋味        § “生活”花去了我太多时间                    § 无关的事情正折磨着心灵 【丝露集】              § 当另一面正忍受焦灼,而焦灼 宋禹甯:特异的能量(外一首)     § 你来吧,早知道你所要的 沈 方:激情的短暂再现        § 何葆国:后来             § 不仅仅是泪水,我们的双手 云 门:美女加美酒          § 拉着另外一些人的,不知道                    §   还能有多久坚持 【网里乾坤】             § 不知道什么时候 饶 毅: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 由于神秘力量的到来我们将     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   不再相见 方舟子:什么是科学精神?       § 泽 熙:机遇和管理:         § 我所担心的不是前途,我渴望和       一个古希腊的时间概念   §   担心的是一种割裂,躲开 泽 熙:古代管理拾贝         § 机缘的追求,得到比失去显得                    §   更加沉重 【网萃】               § 我追问过自己为什么活着 肖 毛:散文三篇           § 尽管得到的只是更久的沉默                    § 【网讯】∽∽∽∽∽∽∽∽∽∽∽∽∽∽∽∽∽∽∽∽∽∽∽∽∽∽∽∽∽∽∽      第一届“PSI-新语丝”华人留学生网络文学奖评选结果   经《新语丝》编辑部投票表决,第一届“PSI-新语丝”华人留学生网络 文学奖评选于日前揭晓。十篇(部)优秀作品将各获得一千美元的奖金。按照得 票高低顺序,这十篇获奖作品为: 百合《哭泣的色彩》 阿待《拉兹之歌》 夏维东《来去惘然》 柳蝉《薛布的故事》 柳花《柴禾与木威》 老妖《小D正传》 宇澄《谋杀》 贺铭《情深梦美》 余祉《艳遇或爱情》 胡蕾《王生的星期五》 评委们并推荐和表彰以下五篇优秀作品: 桂田《等待绿卡》 小风《情人节的礼物》 苏洗穑《在佐治亚冬天叙说的中国江南》 小解《和珍妮共厨 》 默人《宠物》 获奖、推荐以及其他参选作品,将选择在《新语丝》增刊上发表。除获奖作品 外,发表的作品稿酬照付。 本届评选是由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赞助,新语丝组 织和评选的。计划以后每年举办一次类似的评选。 ★ 新语丝网站最近揭发合肥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杨敬安教授多次抄袭国际论 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新语丝新设立了“立此存照--打击学术、新闻 腐败”专页,收集登载了关于“杨敬安事件”以及以前的吴柏林、陈晓宁、北航抄 袭、杨池明、夏建统、褚健等事件和中文报刊的不实报道的揭露、批评文章。 ★ 负责域名管理的国际机构因特网指定名称与编码公司(ICANN)日前发布 消息说,该机构理事会已从近50个申请中遴选出以下7个新顶级域名,并将在明 年开始启用:   .aero,航空运输业专用,由比利时国际航空通信技术协会(SITA)负责;   .biz,可以替代.com的通用域名,监督机构是JVTeam;   .coop,商业合作社专用,由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全国合作商业协会(NCBA) 负责管理;   .info,可以替代.com的通用域名,由19个因特网域名注册公司联合成立的 Afilias负责;   .museum,博物馆专用,由博物馆域名管理协会(MDMA)监督;   .name,是个人网站的专用域名,由英国的“环球姓名注册”(Globe Name Registry)负责;   .pro,医生和律师等职业专用,监督机构是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家网络域名公司 “职业注册”(Registry Pro)。 ★ CNNIC与台湾TWNIC已达成共识,将推动两岸四地的中文网址互通作 业,12月底先完成顶级中文网址,其他国家级中文域名、泛用型等中文域名则将 自明年2月起互通。在域名争议处理机构方面,双方同意此类机构应本地化,而不 应由单一机构统一处理中文网址的争议。双方决议,为避免使用者在使用中文网址 有所混淆,建议所有英文字、数字、连字符号一律以半角注册,不允许注册全角, 另外中文网域名称将配合国际性发展,容纳各种转码规则。 ★ CNNIC决定在年底的调查中,仅进行有关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统 计,不再对各网站进行排名评选。CNNIC年中的中国互联网络用户调查,曾在 业界引起争议,尤其是十佳网站评选,不仅喧宾夺主,更出现了少数网站的作弊嫌 疑。 ★ 国际互联网调查公司NetValue公布了其第一份针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数据测量 报告。调查显示,北京家庭上网的比例高达45.4%,上海和广州分别为36. 1%和18.4%。 ★ 中国网上教育平台试点工程最近在湖南大学启动。这个网上教育平台总投资1. 6亿元人民币,3年后可满足100万人在网上接受教育的需要。此项目并将研制 开发网上教育所需的工具、软件,为全国网络教育系统独立运行奠定基础。 ★ 国家邮政局日前与上海华腾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电子邮政支付网关合同, 标志着中国电子邮政支付系统工程的研制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计划明年4月完成。 届时,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15个省市的邮政部门将开通网上支付系统,用 户购买邮票、订阅报刊或从邮局领取汇款等支付业务,不需再到邮局直接办理,只 需通过网上支付系统就可完成。 ★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不久前就互联网对青少年及青少年工作的影响做的社会调 查结果表明,有34·6%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 ★ Chinabyte起诉天极网大量抄袭其作品,还注明所抄作品版权归自己所有,要 求天极网在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赔偿人民币10万元。    ★ 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诉中国社会出版社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近日做出一 审宣判。这是国内首例由网站对传统媒体提起侵权诉讼的案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 民法院判决被告中国社会出版社立即停止出版、发行《寂寞如潮》、《网事悠悠》 等侵权书籍;赔偿原告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损失人民币10001元;并在 《新民晚报》、《北京晚报》上就其侵权行为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 ★ 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大学生》杂志状告263侵权案于日前做出一审判决。北 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判决将《大学生》杂志出版的《考研胜经》一 书放在263网页上的学生李翔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大学生》杂志5000元人 民币,首都在线263对这件事采取了积极措施,不承担任何责任。 ★ 翻译家刘京胜以侵犯其著作权为由,将“搜狐网”告上法庭,索赔10万元。 刘京胜诉称,他偶然发现搜狐网站没有经其同意,擅自将他于1995年翻译出版 的《堂吉诃德》一书以三种版式在网上全文登出,供人阅读下载。被告搜狐网站则 认为,刊登刘京胜翻译作品的网站与“搜狐网”只是一种链接关系,“搜狐网”并 不存在对原告的侵权问题。 ★ “中国红十字会网站”于12月8日开通。该网站介绍红十字会的历史、机构、 法规和和有关资料,设有备灾救灾、救护培训、传播人道法、社区服务、红十字青 少年、血液事业等栏目。网址:chineseredcross.org.cn ★ 香港最大B2C网站“苹果促销”(adMart)于12月11日起暂停营 业。苹果促销是苹果日报壹传媒集团投资的网站,主要销售家庭用品、家用电器、 通信器材,投资约7亿港币。因其售卖的商品太便宜,引起惠康、百佳两大超级市 场的抵制,部分供货商曾因受压力,停止供货给苹果促销。 ★ 近日,由PC Data Online调查得出的2000年美国十佳购物网站,分别如下: 最佳综合类网站:amazon.com 最佳体育用品网站:REI.com,Fogdog.com 最佳服装网站:Nordstrom.com 最佳玩具网站:eToys.com 最佳食品网站:ChefShop.com 最佳电子产品网站:800.com 最佳礼品网站:RedEnvelope.com 最佳图书网站:Powell's Books 最佳音乐网站:heckOut.com 最佳影片出租网站:NetFlix.com ★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各大城市中,加利福尼亚San Jose拥有的高科技从业人员 数量名列榜首,共有252,900人。波士顿、芝加哥、华盛顿、达拉斯紧随其后。波 士顿以拥有最多的高科技公司,而西雅图的高科技从业人员有最高的工资水平。 ★ 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三方已经达成协议,将合作建设共用的 网络基础设施,用来发展网络汽车销售,希望在今后三年内他们的订单能逐渐转移 到网上。 ★ 位于纽约时代广场附近的全球最大网吧Easy Everything最近开张,可供800 人上网。 【牛肆】∽∽∽∽∽∽∽∽∽∽∽∽∽∽∽∽∽∽∽∽∽∽∽∽∽∽∽∽∽∽∽ ◆          人生自白──开餐馆的老板                ·少君·   当年他在达拉斯开餐馆的时候,我还在读书,每个周末去他的餐馆吃饭,因 为很便宜而且好吃。等我到匹兹堡工作了几年再回来,他的餐馆已换了老板,他 也失踪了。有人说他去大陆找发大财的机会去了,有人说他在纽约中国城瞎混。 总之是走了,离开了达拉斯这个南部小城,到大城市闯天下去了。没想到上月我 到北京出差,居然在一伙北京的吃主儿的宴会中碰到他,他那一口流利的京片子, 着实令我呆了半天。而且我相信当时在座的,恐怕除了我,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 他是从台湾来的。在我所认识的台商中,像他到北京混到这种“门清”地步的, 恐怕他是唯一的。饭后我们两人坐在酒吧里,听他海聊之后,对他就更佩服得五 体投地了……   你知道吗,我刚来北京时,曾认真做过一家饭馆,就在国华商场对面,叫宝 岛饭店。累得跟贼孙子似的,和在美国开中餐馆没什么区别,忒苦。后来经高人 指点,我发现开餐馆比做餐馆轻松得多,赚头也大。你到北京有没有这样一个感 觉:找一家餐馆远比找一家商店容易得多。北京的商业和台北比算不得发达,但 城市的气势要大得多。各式餐馆也随处都有,林立街头。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此话真是千真万确。您再忙饭还是要吃的。所以, 我在北京开的第二家餐馆干脆起名“饭是钢”,把话给说透了。两个月就卖掉了, 赚了五位数。   还有北京的餐馆虽然多,但大部分属小餐馆,在装修的豪华方面比不上台北。 台北林森北路、西门町的那些餐馆酒吧门面并不大,但巧夺天工的设计,螺蛳壳 里做道场的本事着实令人赞叹,装璜豪华现代。北京则大部分是简单朴素的小餐 馆,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装修。这样,菜肴倒是价格适中,适合工薪阶层。装修 虽然简单,但文化味十足,在这方面北京的餐馆显示出它独特的风格。我们知道 大陆餐馆传统上以粤、川、鲁等各地菜系来划分,继续走这种老套,肯定火不起 来,因为北京的八大楼把名气都搂走了。所以我近年来在北京开出许多特色餐馆, 均不以菜系作招牌,而是以文化背景来装饰餐馆。为此我专门到北师大历史系恶 补了半年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我们在台湾叫沦陷后)的历史,然后开了一系列 怀念革命的餐馆,目前名气最响的当数“忆苦思甜大杂院”。这家坐落在西单附 近胡同里的小餐馆如今已名扬海内外了。听这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餐馆。 它再现了那特殊年代的环境。全北京大概只有它用柴灶,而且贵宾包间有一盘土 炕,想去包间还得有点盘腿坐炕的功夫,光有钱不行。   包间吃饭在炕上,炕头放一台老式收音机,墙上贴一些当年的宣传画,没有 空调,只有风扇,更没有豪华吊灯、考究的墙纸,那些管道不加修饰地裸露在空 中。这种装饰,体现了当年知青插队的环境,另一巧妙之处在于大大节约了装修 成本,不加修饰的“土”反而成了特色,既吸引当年知青“故地重游”,又使那 些没插过队的人好奇地想探个究竟。   同时,装修成本的节约也使菜肴价格不必定得太高,让人消费不起,菜肴不 讲帮派,而是以文化为特色,将当年的某些特殊菜端上桌。出这个点子的是我在 北京结识的一个插过队的铁哥们儿,这确实是一个聪明的主意,以文化为诱饵而 吃什么东西变得不重要了。这家餐馆最后的买主儿也是当年的一个知青,不过现 在是京城数得着的大款。   “忆苦思甜大杂院”的一炮打响,火透京城,使人们恍然大悟:并非装修得 豪华就有了文化氛围,有了情调,花小钱同样能办大事。当然,装潢的豪华、环 境的舒适也有其情调,而“土”也有其特别的亲切味。京城的各式“土”餐馆随 着我的创造而生,我也连续在和平里开了“黑土地”餐馆,墙上别具一格地贴着 各种前来光顾的东北老乡的名片。在二里沟开了家“大草原餐馆”,当然体现的 是内蒙烤肉的风味。到过内蒙插队的“老三届”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知青的 客人搞定后,我又开始搞大兵哥的主意,把“老兵餐馆”、“大军楼”、“雷锋 之家”、“连队俱乐部”都布置得像一座军营。   甚至还开过专门供应野菜的餐馆,以名人为效应的餐馆等等……   还有一点更体现了我对你们北京的文化特色了解程度,那就是餐馆里的“对 联”。台北的饭店在装璜上极为讲究,弄得跟大陆星级宾馆的缩微景观似的,但 要摆几个字则不当一回事,很难见到几副对联。可这些搁在北京就不行了。北京 的饭馆正堂要敞亮,雅座内必有匾、联、字画。在前门外建“福兴居”时,我花 了十万块请大师启功写了一块匾“醉乡深处”,有一副对子“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则在北京吃主中传颂一时。我开在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在 门楣的四个垛子上写上“群贤毕至”也是独树一帜。所有这些都是北京食文化的 独特之处。这家店我用的对子是: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顿饭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快拿壶酒来   这30个字仿佛就是如今大陆现代人的心理写照,饭店的生意能不火爆吗?   在北京吃饭,菜肴的好坏并不太讲究和挑剔,这也是和台湾人的区别之处。 在大热天的马路旁,只要两个菜、一瓶啤酒便能吃大半天,上饭馆更重要的是一 种聚合、一种氛围,所以文化气息更重要。在这个名人荟萃的文化都市,饭馆的 对联使它更有档次。最著名的老字号“全聚德”在北京有许多分号,这些分号大 多在门口挂有这副对子: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吃烤鸭真遗憾   有的甚至将这几个大字挂在房顶上,远远望去便知这里是“全聚德”,真是 好气派。在和平门的“全聚德”还有这么一副对子:         全聚此中尽享天伦         心怀仁德调和百味   这是嵌字联,北京饭馆写的大部分都是嵌字联,也就是把饭店的名字嵌在对 联里,其中不乏佳句。所以,当我在东四大街盖“孔乙己酒店”时,厅堂当中挂 了一张孔乙己老先生的画像,两侧有一副对子:         上大人孔乙己 高朋满座         化三千七十二 玉壶生香   这既是嵌字联,又是典故联。您往屋里一站,就觉得自己也成了孔门弟子、 身处七十二贤人之列。   在新街口建那家富有军人特色的“三军楼”酒家时,我让一个当过连长的经 理在门口的玻璃上写满了文字,都是一些军队生活的歌词,例如“我是一个兵”、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等,两扇门上的一副对子更让人一目了然 这酒家的特色:         兵乐园牵鱼水情         三军楼系当兵心   在北京我开的餐馆许多都有对子,如鼓楼东街的“雅洁餐厅”门侧对联是:         周游大江南北食川粤         尝遍美味东西在雅洁   东四那家名为“天意餐馆”有一副对子:         香味引出洞中仙         热情招来八方客   在西直门的“老穆”清真餐馆在玻璃上贴了这么一些字:“喝扎啤就羊肉串, 真是极好的享受”。另外还有:“大碗烩面,真棒;经济实惠,真香。”   由此可见,在北京的开餐馆,不管是高档或低档的,都要有些文字,装潢可 以不弄,贴几个字却少不了,有的干脆写上:“爆肚一绝,再吃您来。”将自己 的特色一目了然地写在门上。这就是北京的餐馆,有人干脆说这是食客“吃”对 联。   这几年我在北京也算混出点名堂了,你回去问问达拉斯的老板们,谁想来北 京开饭馆,来找我,我保证给他建个比全达拉斯都盖帽的大饭馆。 (寄自美国) ◆               两毛钱                ·刘 杨·   六十年代初,两毛钱可真不是个小数!三分一根的冰棍可以买六根,还剩两 分钱;四分一袋的爆玉米花儿能买五包;山楂果干能买一大堆;进北海公园的门 票都可以买四张;看电影都能看两场;……   这天在我上学的路上,我发现了两毛钱!那是个春天的大清早,连刮三日, 满天黄土面子的大风刚过,天空蓝蓝的,太阳还没升起,我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 不到七点已经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冲出家门。在半小时的路上,到处是我的“步兵 阵地”,我的“机枪”一通“扫射”,“美国鬼子”倒了一片又一片!我一个人 闹得摘下棉帽子,满头冒热气,“战斗”太激烈,口干舌燥!   “不好!美国鬼子的第五十次进攻又开始了!”我迅速地跑到一颗大槐树下 卧倒。这是什么?两毛钱!!一张很旧的小绿钞票就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呀,剧 烈地跳动!比打死一百个“美国鬼子”都激动!我连忙爬起来,死死地盯着这票 子,不敢动它!   “学生!干嘛呢?”一个遛弯的老头冲我喊。“掸掸那满身的土!那衣服是 往地上滚的吗?一点儿不心疼大人!你妈洗衣服容易吗?”   他可千万别过来!我还没想好这两毛钱该怎么办?还好,他又继续往前遛达。   应该把这钱毫不犹豫地交给警察叔叔,最好交给班主任,那样能够受表扬。 伟大领袖毛主席三月五日已为雷锋叔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很多同学 “立竿见影”,学雷锋做好事,马上把自己捡的一分钱交给老师。有个女生甚至 还交了二分钱!不过有人说他们不是捡的,是从家里拿的!可班主任并没有怀疑, 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丢了一分钱的钢蹦儿?总是表扬拾金不昧的同学,并把他们 的名字写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几乎多半个班的同学都上了光荣榜,自己怎么就那 么不运气?可今天……   为什么我发现的不是一分钱、两分钱?如果那样我会毫不犹豫地交上去,表 扬是什么滋味儿!到时候我的品德评语就是优!会早加入少年先锋队!还有可能 评上三好学生!成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可两毛钱数太大!交上去马上给我个 班长当还差不多。可老师总说“拾金不昧是一种共产主义道德风尚”。交一分钱 有这种“道德风尚”,交两毛也还是这种“道德风尚”,我为什么不交一分钱?   哎?对了,我把两毛钱拿到商店换成二十个一分,那样三天两头地交上去, 我就能得二十个表扬!不成!我怎么会有二十次捡到一分钱?再说交二十次也太 多,有几次就够!要那么多表扬干嘛?   或许我可以把钱先花一部分,比如,花掉一毛五,剩下的交老师。这法子好 是好,可就不是拾金不昧!难道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就是 我为什么不敢动那两毛钱。管它呢!天知、地知、我知!我不说谁也不知道!我 把五分钱分三次交上,别的同学再怀疑也拿不出证据!我照样当“可靠的共产主 义事业接班人”!剩下的一毛五,我想吃什么就买点儿!可我刚要蹲下捡,心要 跳出来!“要诚实”三个字逼得我喘不上来气。   干脆这两毛钱都自己要!这次就不当“接班人”怎么样?以后捡到一分钱时 再交。敢?怎么能想到不做“接班人”?那样最坏!   该去上学!要迟到的!我已经在这儿老半天。看看左右没人,我用脚弄些土 把两毛钱盖上,记准了这大槐树,匆匆离去。到中午放学回来再说。   那一上午课我都没听进去。我被罚站两次,中午放学还被留下挨训。班主任 大喊:“你这是为什么?”   当我再次飞跑到那大槐树下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两毛钱!汗下来了。 (寄自中国) ◆         市场眼光看《水浒》:英雄和银两                ·高水皮·   小时候看《水浒》,心中最不服气的就是宋江。从不见他有什么高超的武艺, 即便后来做了水泊梁山的寨主,其军事才能也就只是“鞭梢一指,于是一场混 战”。这厮,黑矮胖子一个,还养着外室,哪里是一个英雄好汉的举止?!在我 眼中,宋江比那“三寸丁谷烂树皮”的武大郎强不了多少。可偏偏各路英雄见了 他,不仅只是李逵、武松这样的村夫莽汉,就是鲁达、林冲这些见过世面的豪杰, 亦是“纳头便拜,口称有眼不识泰山”。实在让人纳闷。   近年来市场经济兴起来,看了一些社会现象,倒让我解开了少年时的这个疑 团。宋江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和德行,但他有银子嘛。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是不 错的。宋江就是仗着手里的几个钱,对落难的各路英雄好汉施以小恩小惠,由此 博得美名,由“黑三郎”变成了“呼保义”和“及时雨”的。这一虚名和他的钱 财相得益彰,使得落难的各路英雄好汉围着他团团转。李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初见面时宋江给了他十两一锭的大银,他就认定“宋江哥哥果然是一个仗义疏财 的好汉”,由此服了宋江,“供驱使”作“牛马走”。这位天不怕,地不怕,动 辄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快活”的莽汉,就为着受了这一锭大银的蒙蔽并欲报 这一锭大银的恩惠,服服贴贴接受宋江的喝斥和奴役,最终被宋江毒死,还说些 “宋江哥哥要我死,我也不怨哥哥”之类的话。十两银子就买去了李逵的精神和 性命,这样的英雄好汉,也实在太贱了。   宋江的得手和李逵的悲剧,是由中国传统的英雄理想和英雄行为造成的。英 雄应是视钱财如粪土的好汉,英雄做事得仗义疏财,这样,英雄的手里当然也就 总是没有银子或不会有太多的银子。英雄说话做事都得“仗义”,即便“君子爱 财”,也要“取之有道”。如此一来,英雄们一是取不到财。(财反被那些“取 之无道”的小人占了)二是取不到时还不能使出体力的优势去抢,那样就成了 “不义”的匪了。于是英雄们必然就陷入这样的境地:一杆枪杀遍了天下的好汉, 一分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这种时候,英雄们也就不得不投靠有钱的宋江们去了。不用花几个钱,宋江 们就买下了各路英雄豪杰,还捎带着一个“仗义疏财”的名声。大大小小的黑三 郎们,就都变成了“呼保义”、“及时雨”。事情还不到此为止,仗义的英雄们 又是讲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可没有钱财的他们以什么来报答黑三郎 们的“仗义疏财”呢?只好拼一腔热血了。   由此我想到正史和野史中的那些万古流芳的侠客,他们“允诺必践,以死相 报”的侠义之举,表面看来是为着报答事主对自己的“知遇”和“敬重”,但细 细追索,这些“知遇”和“敬重”,往往又是通过事主为其赡养父母、解救生活 贫困、提供锦衣玉食、抬高其社会地位等等体现出来的,大都还是“黑三郎”们 用钱在驱使义士为自己捐躯。难怪荆柯享受着燕太子丹提供的佳肴美女迟迟不动 身时,燕太子丹就有点沉不住气,催他快快启程卖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荆柯刺秦这一结果令人千古扼腕叹息的壮举,似乎还是由孔方 兄买成的。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要想做个真正的英雄,看来手头还是 得有些银两。这样,才能按自己的意志去完成英雄的举止,即便在展现士为知己 者死这一“烈性的美”时,也才会死得其所,不至被有心计的富人给耍了。 (寄自中国) ◆              媚俗的事故                ·张远山·   俄国有个作家叫高尔基,他赞成十月革命,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文豪。高尔基 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住在上海的租界里,做 了白俄。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   俄国的反革命分子高尔础,与中国的革命作家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俄国人高尔础认为,自己是个高雅的人,是社会的基础,文化的栋梁。而高 尔基是个媚俗者,他高尔础要批判所有的媚俗者。   中国人高尔雅认为,自己是个真正高雅的人,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是文化的 真正栋梁。所有批判媚俗的人也是媚俗者,他要批判所有的批判媚俗者。   江南的梅雨季节,上海的天气是很雾数的。雾数到什么程度?你必须天天带 着伞出门。而是否会下雨,你根本无法判断。太阳当头,转眼就会下雨。乌云密 布,偏偏整天没雨。所以常常会这样,两个人同时在同一条路上走路,却有人认 为正在下雨,有人认为根本没有下雨。   周末那天,高尔础和高尔雅都带着伞出了门,两个人都走在霞飞路上。只不 过他们走的方向相反,而且高尔础认定正在下雨,所以他打着伞。高尔雅却认定 没有下雨,所以他不打伞。   高尔础和高尔雅越走越近,打伞的高尔础发现高尔雅没打伞,感到自己非常 落伍。没打伞的高尔雅发现高尔础打着伞,暗暗羞愧自己老土。两人佯装镇定地 用目力的余光悄悄打量对方,擦肩而过。   于是奇迹发生了。打着伞的高尔础,收起了伞。没打伞的高尔雅,打起了伞。   媚俗就这样产生了。媚俗是超越民族的,不论是俄国人,还是中国人;媚俗 也是超越政治的,不论是革命者,还是反革命者。   媚俗与打伞无关,也与不打伞无关,媚俗就是媚俗。 (寄自中国) ◆             少年不识愁滋味                ·元 江·   很惭愧,虽然在元江边上生活了好几年,临到要想聊一点在元江做知青时的 生活,竟发现自己对元江了解得那么少,无从讲起。幸好网友CG(蛮人)有一 个帖子介绍中国西南水系,其中有关元江的部分摘抄如下:   “西南诸河概况:西南诸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 部分。在85.14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七大水系:即藏西诸河、藏南诸 河(含藏南内陆河)、雅鲁藏布江、滇西诸河、怒江、澜沧江、元江。以上水系 除西藏南部零星分布着一些面积大小不等的内陆河外,其余河流分别自新疆、西 藏、云南、广西流出国境……   “元江又名红河。其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巍山县境内的哀牢山东麓,大体呈西 北~东南流向,河源至国界处流域面积762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483.8亿立方米。元江流域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邻金沙江流域,西与澜沦江 水系以无量山为分水岭,东接南盘江流域。该水系主要由干流元江(又称红河)、 支流李仙江、腾条江、盘龙河、普梅河(又称南利河)等河流组成。上述各河流 在云南省境内均有分水岭相隔,自成独立的水系,流入越南后分别称为:红河、 黑水江、南那河、泸江、儒佳河等。而黑水江、红河、泸江三大水系,又在越南 越池附近汇合,通过红河三角洲注入北部湾。”   发源于巍山的元江朝东南方向流过了新平县就进入元江县境。   巍山,新平,元江均属玉溪专区管辖,玉溪专区共辖九个县,另外六个是玉 溪,澄江,江川,通海,建水和易门。人要到元江县不能顺水流,得坐汽车。出 了昆明往南,沿滇缅公路,98公里到玉溪,山路不多,大约三四个小时可到。 再往下走三十公里到巍山,随即进入哀牢山区。坡陡路险,步步艰难,解放牌汽 车或是捷克的“伊法车”挂着拖斗哼哼叽叽往上爬,一小时走得二十来公里,一 直要爬到新平的扬武才算是一站。1969年4月26日,从上海到云南插队落 户的七百多知青早上从玉溪动身,几十辆“伊法车”前面装人,拖斗载着行李, 赶到扬武已是下午一点。吃过午饭,两百多到新平县插队的与五百多到元江县插 队的知青分了手。到元江县去的车队一路下坡七十公里可到元江县城。在离元江 县城四十公里处又有一批离开大队直趋元江县的青龙公社,人数不详,剩下的继 续朝县城进发。   公路依着山势而修,象一根软软的赭红色布条,路边的凤凰树挂着火红的英 雄花,成串成串,大红大绿在头顶上形成一个拱顶,时时撩拨着车上知青的头脸。 车队扬起的土尘罩满了车厢里知青的满头满身,女的带着口罩,男的嫌气闷,大 多把口罩给脱了。一路过来,与一批又一批的同类分手,心里象失落了什么。 “伊法车”继续往下滑,不断地拐着一个又一个的一百八十度的弯,驾驶员开得 很小心,那年月,把知青安全地送下乡是重大政治任务,没人敢怠慢。   天气是越来越热了,人的情绪也越来越低沉,三天前的那一幕老给我们提着 醒。那是火车刚到云南的曲靖专区,停靠在曲靖车站,月台上走来几个先我们到 云南的女知青,她们是听说上海有知青路过这里,特地来看看。“亲不亲,故乡 人”,我们纷纷打听这里的生活,这几位女生带着哭音说“一天才吃两顿……”, 话音未落,列车上一片动地哀声,离开上海后憋了三天的不自在连着眼泪鼻涕全 倾倒在月台上,饼干,糖果往车下撩了一大堆给那几个女生,谁料得到仅仅一个 月后,自己的嘴里会淡出鸟来。   此后这数十年岁月,元某闯荡江湖,东游西窜,就是北美大地也踹它几个来 回,除非有人伺候,到哪里都是只吃两餐。早上那点时间就是什么正经都干不了, 赖在被窝里醒醒神不好么?   汽车钻出了群山,元江坝子看得见了,不大,坝子里青青黄黄的色块,间有 一坨坨墨绿,围着坝子的山坡是赭红色的,没什么树,坝子周围的山脚下凝着一 股白烟,象一根腰带。公路的颜色也变了,有点发白,是上面多铺了碎石的缘故。 元江靠着坝子边流过,水不多,黄里有点泛红。等车过了元江大桥,心底反而沉 静下来,“王八上了案板,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车队进县城,从玉溪到元江一共174公里。   元江县辖八个区,就是八个公社。安置知青的有三个区,除了前面提到的青 龙公社(六区),还有一区(红河公社)和三区(因远公社),一区就在坝子里, 三区还得继续往南三十公里。   云贵高原的平均海拔约2000米,元江坝子的海拔约700米,周围群山 环绕,没有一个风口,日复一日的日照热聚集在坝子里,让人身上油汗直流,直 如置身烤箱。坝子里就是一个县城和红河公社。那时县城不大,一条城关街,几 百米长,窄窄的,铺着些石条,旁边开着几家店,老式门面,晚上还得上铺板。   几百个知青到城里,满世界晃荡,带来了喧闹,互相问着怎么到元江边上, 都要去洗涮一番。待来到江边,看见脚快的早已下水泡上了,女生规矩些,那时 也不兴三点,都在江边收拾着头脸。洗完吃饭,在县委招待所,房子是老式的宅 院,开的流水席,韭菜炒蛋,腊肉,油炸花生,一个排骨汤,随到随吃。   还没经历过饥饿与艰苦的知青不惜福,天也热,胡乱扒几口,拿着毛巾包一 包花生又满城撒丫子去了。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元江最热,比今天热多少? 得到的答案是与今天差不多,听到这善意的谎言,于是安心了。晚上住城里大仓 库,有几处唱起了歌,伴着口琴。   明天,生产队会来马车接我们。   两辆马车装满了十一个知青的行李,我们也赖上车去,太阳刚刚升起,热哄 哄的,面前似有似无的一层白气。有三公里路在公路上走,路两边的稻子还没全 熟,远远近近的有些村寨,村寨边上都有些树。说是在平坝里,路却不怎么平, 平坝者,不过是几座山的山脚碰巧汇在一齐而已。到上坡时,那两匹马却是拉不 动我们,大家都下来走着。双喜眼睛最尖,指着看到的树不断询问赶马车的小伙 子(后来我们叫他大金牙),别以为双喜在认真接受再教育,他是在找果树呢。 在路牌三公里处到了小寨子,路右边隔着一片地是元江,小寨子在左边,左拐上 小路就看见团树了。比别的村寨树要多些,墨绿下杂出一些土色,是房子。   当地的房子都是用土砖搭建的,平顶,顶上也是土。房子盖顶时,砍来一握 粗细的树条在顶上铺一层,又用指头粗细的枝条横着铺一层,再用山茅草又横着 铺一层,最后上面放泥巴,泼了水用棒槌打实就成。这样的屋顶在太阳底下一晒 就裂,一下雨就漏,但是也好修,提着棒槌上房顶,照着裂缝处一顿猛砸即可。 建房的土砖用黄泥和水,杂以切成两寸许的草筋,然后牵一头牛在泥塘里踩,踩 匀后,脱模晒干就成。一块土砖约四十公分长,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高。这种 土砖强度远不及烧砖,却是死沉,只因可以就地取材,在云南各地农村用得相当 广泛。砌墙时土砖之间的粘合用的是泥浆,“芋头叶遮家私,哄鬼”,差不多就 是土砖搭的积木。1971年云南大地震,死伤惨重,这种土砖也是帮凶。   进了寨子,马车一直到晒谷场上停下,我们的住房就在晒谷场边上,是原来 的保管室,共两层,下层大些,一大一小两间房,女生住小房间,大房间里四个 男生,上层小些,是一大间,住了五个男生。晒谷场对面是保管室,左边是粮仓, 右边是工具房和我们的厨房。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给我们带来 意想不到的方便。   生产队为我们每个人置办的家当是四块床板,一把板锄,一把柴刀,一件蓑 衣和一顶斗笠。我们都忙着架床,挂蚊帐,拆行李,一阵大忙,傣族小孩拥在门 口窗前看着热闹。我们拿出些糖果,跟小孩们结了善缘。   忙乱刚停,早已出了几身汗,傣族大嫂送来凉水给我们解渴,我们大叫起来, 此等凉水怎能喝?不卫生,要生病的。傣族大嫂汉话讲得很好,其实她是妇女队 长,她解释说这是龙潭水,从远处泉眼挑来,只管喝,不妨事。我们这些烧包那 时哪能听得进,只嚷着要煮沸后才能喝。后来,我们很快地进化得比傣族老乡还 要厉害,混着牛尿的泥浆水,拿脸盆端来淀一下就喝,淀不去的牛骚味填了个满 嘴满肚,只为雨天路滑,谁也不肯到泉眼去挑龙潭水。   忙完已是下午,妇女队长给我们做好了饭,菜不多,一个韭菜炒蛋,有点肉 是用知青的配给买的,(两个月后配给肉停了,我们真正地汇入了主流社会)。 可是那饭,唉,我靠!那饭粒一颗颗晶莹玉润,珍珠一样,城里吃陈米长大的几 时听说过原来饭是可以有这样的品相的?那是两个月前刚收上来的新米,“科青 三号”的品种,拿点凉开水一泡,还没吃呢,一大碗就下肚了。我们的碗特大, 新米不涨,这一碗就是一斤米了。我们敲着碗,互相看着说:“有这样的米日子 就过得下去。”   吃完饭回房,双喜宣布重大发现,从小寨子这里过公路,靠近元江边上有几 棵荔枝树,上面已有发红的荔枝了。虽说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家不读书,这“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还是记得的,晚上还要到江里洗澡,回程时正 好一探究竟。现在的父母都讲究让孩子从小背些古诗,这办法好,有些这样的诗 句垫底,做起不合适的事来,多了些风雅就少了些愧疚。   天黑下来,我们带着一个手电朝小寨子走去。越过了公路,就没路了,黑暗 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向江边。双喜好像是野生动物,天生能在黑暗中活动,城里 长大的孩子,像他这样子的不多,我们都只能跟着他。到了江边的沙滩上,脚下 的水是温热的,望着江对岸有一点灯火或明或暗,耳中水声哗哗,感觉中江面比 白天宽很多很多,水流好像也比白天更急。我们胆怯了,胡乱擦一把往回走。双 喜不怕,还要游泳,架不住我们鼓着他去采荔枝,也打了回头。说实在的,没有 双喜,我们连荔枝树都找不到。   来到荔枝树下,当然是双喜上树,他几下子就爬了上去,钻到了密密的树叶 后面。我们拿着手电往树上照,嘴里嚷嚷着“这里,那里”。猛然间大家眼前一 黑,听到一声“哎哟”,接着是“哎哟哟哟……”。双喜掉树下了,嘴里一边 “哎哟”,一边骂娘,手电光下,双喜两只手往身上胯下乱抹。急切之间看不清, 只见他身上有些黑点,等大家惊魂初定,把他拉到边上,帮他去抹那些黑点,才 发现那是蚂蚁脑袋,有火柴头大小。抹还不容易抹掉,得拿两个手指的指甲掐着 拉,原来有一对大牙还在肉里。荔枝树上的这种蚂蚁长两公分多,一头一尾是两 个黑坨,腰又细又长,两只钳牙,咬起东西来不要命,会整个身体倒立起来,就 撑在两颗大牙上,象是在拿大顶。双喜的腹前胯下给咬了四五处,这蚂蚁还挑着 嫩处下嘴,咬过地方有铜钱大一片淡红,大概是蚁酸的功德。回到住处,拿出 “季德胜蛇药片”捣碎,和了水给双喜敷上。   荔枝树有大小年,这一年是小年,有几个荔枝在树上,生产队都懒得安排人 去摘。   下一年,到了荔枝熟的时候,满树的红绿间杂,不用双喜指点,就我这近视 眼,把眼睛眯起来,也能从远处瞧个大概。队上派了些老人小孩去收荔枝,我和 双喜也要求一起去。我们那点花花肠子,老队长一看就知道,笑笑也就派了我俩。 到得荔枝树下,一个老农提来一桶水,点燃一把稻草,让草灰落进桶里,搅匀。 又用一把草扎成个扫把,沾着桶里的水朝树干上洒。一会儿,就见大队蚂蚁慌慌 乱乱地往树下爬,大小孩就上树采摘了。老农们则在树下等着摘下的荔枝,用细 绳五十个一串扎起来,以后两毛钱一串卖给社员。   采荔枝的规矩,掉下来的不算钱,谁捡的谁要。一村寨的小孩全围在几棵荔 枝树下,树上的大小孩站在颤颤悠悠的枝条上,轮着手摇脚踹,熟透的荔枝洒了 一地,小孩们欢叫着从这棵树底扑向那棵树底。双喜和我有点尴尬,和小孩们抢 荔枝似乎太掉价,想一想,走向老农们那里,兜里掏出“金沙江”,发了一圈, 搭讪着坐下来,开始和他们一起扎串。那半天,老农们嘴上烟不断,双喜和我嘴 里不闲,没去数到底吃了多少。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乡们对荔枝并无半点稀罕, 倒是香烟是要用硬通货去买的,于是我们维持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刚摘下的荔枝红红圆圆,拿在指间有压手的感觉,手指轻轻一用力,荔枝壳 上不知那里就会裂一条缝,玉乳色的汁水绽出几滴,赶忙拿嘴吮了。指甲找到了 那缝隙轻轻一掀,壳就会分开,露出果肉。荔枝的馨香用鼻子闻是淡淡的,送进 嘴里,那馨香伴着甘甜泌入心肺。吃多了,感觉会麻木,只剩下齿间那种嫩嫩软 软的质感和甜味。要找回感觉很容易,点一根“金沙江”,把口腔和心肺燎一遍, 歇片刻再吃,感觉又会回来,不过没有第一次持久。   下午回队,又向保管员要了十五串,记帐。打算着今天再吃五串,明天还有 十串。   到了晚上,油灯下聊天,嘴里叨叨着“一日变色,二日变味……”,把第二 天的十串也吃掉了。再也没有什么念头可转了,于是把油灯移到了床板上,摊开 信笺给家里报一个平安,在信里,我告诉她们,离了家的孩子也有欢乐的时候。 (寄自美国) 【丝露集】∽∽∽∽∽∽∽∽∽∽∽∽∽∽∽∽∽∽∽∽∽∽∽∽∽∽∽∽∽∽ ◆              诗二首               ·宋禹甯· ◇             特异的能量             在我的身体中             有一些来路不明             却是惊世骇俗             特异的能量             如果你相信我的话             我可以把它们用在你的身上             我只需要             盯着你闭紧的双眼             抚摸着你湿润的下体             感觉着你起伏着的胸脯上一对完美的乳房             就可以为你             治病疗伤             让你完完全全感受我双腿之间             特异的能量             不要疑问我的企图             因为我真             因为我善良             因为我可以容忍             不开口的怀疑             和略微迷惑的眼光             (但是你知道             我的忍耐到此为止)             因为我有             特异的能量             我出生在一个七月下雪的地方             呼吸的不是空气             而是绝对精纯的阳光             我和耶稣基督那斯出生在同一间产房             不信的话             随便查看我波斯国荣誉公民的烫金奖状             达尔文懂得什么             你             就是根据我的形体而造             而产生在这个世界上             爱因斯坦知道个屁             宇宙诞生             就是因为老子肚子中             这一阴一阳             特异的能量             我庆幸你半生都生活在酱缸中             我庆幸你喜欢胡乱投医的稚气             你千万不要站起来             就这样乖乖地给我跪着             你千万不要明白过味儿来             看清楚嘴里含的是什么             再给我些时间             因为我还没来得及             射出我             特异的能量             2000.01.10 ◇                夜             I'm taking a black elevator going down             - Tom Waits             用浓浓的墨             涂黑了最后一抹阳光             在摇晃的灯光下             你要习惯新的生活             我要你坚强             在最末一班的慢车上             似睡非睡             三藩市的             幻想             太晚了吗?             捂住我的双眼             和蓝色的月光             地上的积雪             反射着在星空下盛开的             夜来香             闭上眼睛,孩子             不要多想             在你的回忆中             挖掘出一个美丽的景象             在落日后空荡的沙滩上             海风一层一层地卷走             沙子塑起的城墙             不会看见             一只被揭掉了壳的乌龟             血肉模糊挣扎             模样             大夫说你这次的命算是保住了             大夫说好好的休息             不要多想             大夫说绷带还得多留几天             他拉开了窗帘             大夫说这间病房在七楼             早上可以看见             日出             他苦笑了起来             1999. 9. 24. Ottawa (寄自加拿大) ◆             激情的短暂再现                ·沈 方·   更多的时候,激情就如倒入沙子的水,踪影全失,无迹可寻。谁都会有这样 的时刻,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 提到过这种的心情,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绝望。在这样的时刻,任何责难同样 没有意义,生活是沸腾的呀,应该充满对生活的热望呀。轻松的、旁观者的言说, 教导式的劝告,恐怕连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因为我也有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 心情,生存的意义成为疑问。象“少年不知愁滋味”、“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 反倒让人羡慕不已。如果在这样的黄昏,你打算听一遍贝多芬的《命运》,你会 发现急促的敲门声正好是一个个问题,抛在面前的桌子上,让你来不及收拾。   有一天,我遭遇了一场这样的灾难,幸运的是快速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刚刚 进入夏天的时候,经过数天的忙碌,我摆脱缠身的琐事,来到一片好久没有见过 的空地,我翻开一本书,恰好是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的《惶然录》,又 恰好随手翻到《我是无》这一篇:“今天,我突然找到了一个荒诞然而准确的结 论。在一个恍然大悟的瞬间,我认识到自己是无,绝对的无。……我不知道如何 去感受,或者思考,或者爱。”我仅仅从书中读到这些片言只语,至于佩索阿所 指称的是什么,点滴也不能理解。没有谁能够在无中生活下去,要么是抓住物质, 要么是找回激情来推进自己。在那天的暮色里,我所想到的是前些天,投入到股 市中的一笔小小的钱。虽然我是委托了一位朋友在操作,并不需要我费时费心, 但我却突然想知道这笔钱是不是达到了比原先大的数目。   随后,我就来到了朋友家,像一个潜伏的密探打听消息,又不好意思直截了 当地询问,生怕朋友怀疑我对他的信任。不料,朋友没有谈论到股市,整天出没 于股市,他不会再有兴趣在夜晚重提战斗的情形。他需要远离喧嚣,领略人生的 闲逸。他说到最近读过的书,谈论了听到的趣事。他说手头有一部电影,是讲述 西班牙诗人洛尔伽的故事。我随他从书房来到客厅,坐在沙发上开始看影片。   是一部美国电影,片名是《流氓帝国》,我怀疑翻译是否对头。不过,好莱 坞电影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美国是民主世界,其他地方都是黑暗。片中说的是 一个南美的西班牙裔年轻人,少年时和小伙伴见过诗人,酷爱洛尔伽的诗歌,决 意要去西班牙查清诗人的死亡真相,写一部洛尔伽传记。调查过程中发现,在西 班牙内战时期,他的小伙伴的父亲是杀害诗人的直接凶手。小伙伴的父亲因儿子 死于一场混乱的枪战,而迁怒于洛尔伽,执意要消灭诗人。故事在影片中展开, 对于洛尔伽这样一个死因是否可信,我没有兴趣。影片所反映的人生的不可选择, 我同样没有什么深刻的感触。我看到了洛尔伽站在沉重墙壁下的朗诵:“在下午 五点钟。他的身体被太阳灼伤……在下午五点钟。乱民(影片字幕如此翻译)打 碎了玻璃窗……在下午五点钟。在下午五点钟。啊,在这个可怕的下午五点钟!” 影片最后,洛尔伽面对顶住胸膛的枪口,他看到深夜刑场的悲惨,他噙住泪水, 悲悯地说:“我的月亮呢?我的月亮在哪里?”   我感觉到了激情。“在远方,大海笑盈盈。浪是牙齿,天是嘴唇。不安的少 女,你卖的是什么,要把你的乳房耸起?──先生,我卖的是大海的水。”(《 海水谣》)西班牙灿烂的阳光,马德里的街道,安达路西亚的风,洛尔伽诗歌的 音乐性和舞蹈般的想象力所特有快乐、悲哀,在阅读中扩散到我全身。我回到家, 找出《戴望舒译诗集》,重温洛尔伽的诗篇。“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把它带 走的是蟋蟀的王。)在一滴水中/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我不是要它来说话,我 要把它做个指环,让我的缄默/戴在他纤小的指头上。”(《哑孩子》)。没有 爱和同情,洛尔伽的热情不可能具有重量。洛尔伽知道诗歌的源泉,他在民谣中 注入了“狂放的想像和美妙的音调”,他同时也在“狂放的想像和美妙的音调” 中注入了激情。在影片中洛尔伽吟诵的是那首《伊湿修·桑契斯·梅希亚思挽 歌》,没有巨大的爱,“斗牛不认识你了,无花果也不认识你了,马也不认识你 了,你家里的蚂蚁也不认识你,孩子也也不认识你了,黄昏也不认识你了,因为 你已经长逝。”这些奔涌的诗句,也只剩下陈述性的话语,不会发出撞击的声音。 而没有强烈的恨,洛尔伽不会写下暴力、死亡和血。“死的声音响起,在瓜达基 维河附近。古老的声音围绕着/雄健的紫罗兰的声音。”(《安东尼妥·艾尔· 风波里奥之死》),“我,一个人,和一个死亡,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小 的死亡。”(《小小的死亡之歌》)一个诗人,远离爱与恨,放下了激情,他的 诗歌还能表达什么?是词语的奇妙吗?是比喻的暗光吗?是惊人的象征吗?不是 不是。没有激情的诗歌,只是文字的分行排列,是没有电流发光的黑暗。站在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间,洛尔伽写道:“在乘法底下,是一滴破产者的血。在除法底 下,一滴水手的血。在加法底下,一道柔和的血河。”在物质统治的疆域,我听 到了洛尔伽诗歌的心在跳动,“在鲜绿的清晨,我愿意做一颗心。”   在这个夜晚,我重读了魏尔伦、果尔蒙、耶麦、阿波里奈尔。“在应该到你 那儿去的时候,天主啊,请使那一天是欢庆的田野扬尘的日子吧。我愿意,正如 我在这尘世上一般,选择一条路走,如我的意愿,到那在白昼也布满星星的天 堂”。(耶麦《为带驴子上天堂而祈祷》)我不得不承认,从阅读中获得的激情 并非是属于我的,曾经有过许多次阅读,激情在短暂再现之后,很快就会消失。 在现实生存与诗歌之间,只是站在现实的立场上,没有洛尔伽那颗诗歌的心,将 始终远离诗歌。我手边的书籍只是书籍,词语只是整齐地排列在词典里。而我的 激情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遗忘太久的问题。 (寄自中国) ◆              后   来                ·何葆国·   后来,我差不多把肚子里的5箱快食面全吐了出来。   大概二十几天前,我肩扛手提象个杂耍艺员似的把5箱快食面搬进我在校外 租的小房间,这样就开始了我的实验。我打算一个月里不见任何人(包括我自己, 也就是说不照镜子),不说一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人和说话感到 很失望。我开始每天吃快食面,吃完就在床上躺着。小便拉在空瓶子里(我床下 空酒瓶很多),然后从窗口丢出去。大便比较不好办,要等到外面的天全都黑了, 才能到附近的一座农村公厕去。后来,大便奇怪地消失了,我也就不用走出房间 一步了。用电炉烧水,泡快食面,吃,然后躺到床上。校园被远远地隔绝了,时 间对我来说也不存在了。后来,我差不多把肚子里的5箱快食面全吐了出来。   我扶着墙角直起身,全身绵软无力,眼前一阵阵发黑。我喘了几口气,摇摇 晃晃朝学校走去。   我全身吐空了,就像一张没有重量的纸,悠悠荡荡飘进校园里。陌生的面孔 拉洋片似地从我面前闪过,四周全是老鼠夜里啃食毕毕剥剥的声音。   一个人忽然停在我面前,好像电影镜头那样定格住了。刘文正!他瞪大眼睛 叫了一声。我终于认出他是张国荣,然而我的舌头生锈了,一直说不出话。   你不是被人谋杀了?张国荣说。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然而嘴里的舌头噗嗒噗嗒卷动着,还是说不出话来。   你不是刘文正。张国荣上下把我打量了一遍,从我身边擦过去。我听见他还 咕哝说了一句,刘文正被人谋杀了。   我实在不明白他的意思。刘文正被人谋杀了?我不是还活着吗?我不是刘文 正吗?我飘到中文系宿舍楼。楼道上没有人,象坟地一样寂寥。我敲开了辅导员 的宿舍门。门实际没关,辅导员说进来。在辅导员面前的椅子坐下,我第一次详 细地看到他的胖脸,满脸汗毛闪亮,仿佛一望无际的春天小草婀娜地漫舞着。他 用手揉了揉脖子,然后开始说话。他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你是谁?我忽然发现辅 导员看我的眼光非常陌生,我的舌头艰难地转动了几下,终于吐出几个音节,我 是刘文正。   我说我是刘文正。辅导员的眼睛瞪大了,满脸汗毛全都耸立起来。刘文正已 经被人谋杀了,怎么又有一个刘文正?辅导员说。   我还没死,我说。   你的头被凶手砍下来,尸身火化烧成灰,你父亲带回家去了,怎么可能还没 死呢?辅导员说。   我再次说不出话,舌头又生锈了。然而,我发现我即使我的舌头灵便如初, 我也无法把我的困惑表达清楚。辅导员说他有事他要走了没空跟我闲侃。我只好 告辞了。   在路上刘文正看到了几个同学,然而他们全都不认识刘文正了,因为刘文正 已经被人谋杀了。望着他们走去的背影,刘文正怅然若失。   刘文正的喷嚏打得很出色。有一次,全系公认比较差的一个德育副教授讲完 罗盛教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之后,结结巴巴接不下去。这位有 失语症的副教授显得有些紧张,脑门上冒出了冰雹似的汗珠,当他看到讲台下黑 压压一片睡虫的时候,心里略略有点儿松驰。副教授十分不愿意太多的人观赏他 的窘相,但是,刘文正一声响嚏,哈-啾,好像雷电一样,把所有睡觉的人都震 动了,他们纷纷抬起脑袋,用惺忪的眼睛东张西望最后看准了结巴的副教授,邋 里邋气的充满睡痕的脸上同时充满多彩多姿的揶揄。副教授头皮一阵发麻,他注 意到了一个坐中间的学生正在揩鼻涕,头发特别长,下课问了一下年级团支书, 知道他叫刘文正,期末改卷时就给他批了一个不及格。   刘文正的喷嚏之所以不同凡响,可能因为他太善于感冒了,有太多的机会打 喷嚏,久而久之就练出来了。刘文正是我老乡,我们中学时代就是好朋友,上大 学又一起上了中文系。但是最近,我们渐渐少了来往,甚而至于有一回我一连几 十天没看见他来上课也没看见他在宿舍里。见到他的最近一次是上星期一晚上, 文科楼有一个讲座,著名作家刘浪主讲《现代汉语小说超越性功能和股票操作》。 我吃完晚饭,无事可干,就到文科楼去。大教室里稀稀落落,没几个人,由此可 见这年头讲座尤其是文学讲座实在不合时宜。忽然我看见刘文正坐在前边的一个 位子上,脑后勺一片宽银幕似的黑头发在日光灯下闪闪发亮。我走到刘文正旁边, 叫了他一声。   刘文正转过头来,鼓着一双红肿的眼睛,说你就坐在我身边。我很关心他的 眼睛,就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在思考人类。我笑了,觉得他有些幽默,然而他 的神情很严肃,我也就不笑了。   刘文正全身散发一种快食面的气味,令人眩晕,我真想换个位子,却又不好 意思走开。教室里响起传呼机的声音,有人走了。在我们右侧,一对男女在接吻, 而且弄出了响声。讲座迟迟不开始。   刘文正定定看着黑板,那上边写着讲座的主题,很龙飞凤舞的美术字。他的 神情看来又在思考人类了,我也就不便打扰,只等着讲座开始。又有传呼机响了, 几个人起身离去。这时,一个学生会小干部模样的人走上讲台,很隆重地说: “同学们请安静,让我们以抒情的掌声欢迎伟大的刘浪先生!”说完他自己鼓掌 起来,然而底下静静的,没一点掌声,幸好刘文正这时打了一串雷似的响嚏, 才使大教室显得有些活气。   刘浪先生走上了讲台,我没想到这个据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打 扮得象个小经理。他说:“我已经来了,即使下面没有一个人,这个讲座也要讲 好,而且要讲得更好。”我想他心里一定很失望,所以才这么说。有人手机响了, 就很骄傲地喂喂喂起来,声音压过了刘浪。那对接吻的男女也走了。我回头看了 看,教室里只剩下刘文正和我两个听众,那个学生会小干部也不见踪影。   刘浪讲些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去,因为我一直在想我要不要走。我一次次 想走,然而总觉得过意不去,生怕我一走,会让刘文正和刘浪非常难堪。刘浪总 算讲完了,那个学生会小干部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说:“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 声感谢刘浪先生。”说完他自己鼓掌起来,然而我和刘文正还来不及鼓掌(不鼓 几下掌实在不好意思),刘浪便已撒退了。   刘文正说我们去喝酒吧,我请客。我们便到校外寻了一间小酒店,边喝边聊。 刘文正说我在写小说。我说写小说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跳舞、练摊、泡吧、做传 销或者上网。刘文正说你不懂,他喝了杯酒,又摇摇头说,你不懂。后来刘文正 说他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我说,这样找个妞同居也就方便多了。刘文正打了个 响嚏,说你说什么呀?我是想在那儿好好写小说!   后来有一天,我正在走廊里走来走去的时候,学生会主席忽然叫住我,一张 脸弄得很正经,他说你知道刘文正哪去吗?   我说不知道。   他说你怎能不知道呢?   我说我没空知道。   我一直不爱理会主席,便模拟刘文正打了一个喷嚏,踢踢哒哒朝厕所走去。 后来我才听说,原来系里认为刘文正失踪了,正在暗地里查访。我感到好笑,然 而我什么也不说。那天晚上,正当我牙有些痛,主席又来找我说,辅导员叫你去 一下。我说,他干嘛不在我牙没痛的时候找我?主席愣住了,说这这这我没问清 楚。我说,你最好问清楚,免得出了差错。主席迟疑一下,走了;一会儿又回来 了,他说,辅导员说他的工作没做好,没了解到你有蛀牙,明天中午再谈吧。第 二天吃过午饭,上完厕所,我敲开了辅导员的房门。   门实际上没关,辅导员说进来。在辅导员面前的椅子坐下,我第一次详细地 看到他的胖脸,满脸汗毛闪亮,仿佛一望无际的春天小草婀娜地漫舞着。他用手 揉了揉脖子,然后开始说话。他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最后一年了,而且很快就要 出去实习,你有什么想法没有?   我说没想法,我不爱有想法,只有刘文正才喜欢有想法。   辅导员细眯着眼,不住地微笑点头。在我说完之后,他立即接上去说,对了! 刘文正是你老乡吗?   我说是老乡。   辅导员说你对刘文正有什么看法?   我说没看法,我也不爱有看法,只有刘文正才喜欢有看法。   辅导员沉思了一下,说你知道刘文正哪去吗?我故作惊讶,说他怎么啦?   辅导员说,事情是这样的,他外出十八天半,至今末归。据他同宿舍的同学 回忆,那天他装好钢笔水,打了个喷嚏走出宿舍之后,就没再回来。他也没跟任 何人说去哪里。   我说这么说,他失踪了?   辅导员说,系里不希望扩大事态,正到处查访。   我不说了,心里暗暗发笑。   辅导员很严肃地说,你一旦知道刘文正的下落,应该马上来报告,每个同学 都有这个责任。   我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气氛,不禁在心里笑个不停。我说刘文正是我老乡,我 也不忍心让他失踪。   全世界大概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刘文正躲在校外租来的房子里写小说,这使我 感到一种怀揣秘密的快感。然而,后来我听说他被人谋杀了。开始我是不相信的, 然而他的尸体在省立精神病院附近的垃圾堆里被人发现了。虽说尸体失去了头颅, 然而裤兜里有身份证、学生证和借书证可以证明他就是刘文正。   刘文正被人谋杀了,我失去了一个老乡,我们这个时代失去了一个(可能) 的小说家。   我很快把一本硬皮本写完了。   然而,看着密密麻麻软弱无力的文字,我仍旧充满困惑:它们能够证明我就 是刘文正吗?   人们一致认为刘文正已被谋杀,然而刘文正却依然活着。被人谋杀的其实只 是(也只能是)刘文正的窃贼──他窃走了刘文正的若干食堂菜票和身份证、学 生证、借书证。   那时候,刘文正还住在学校宿舍里。他有一只人造革的皮夹子(好像是从家 里的桌上顺手拿来的),里边装着三证和几张破烂的菜票。后来这只皮夹子在挤 公共汽车时被人窃走,然而刘文正并不太在意。那时候,刘文正迷狂于写小说, 常常没日没夜地写。他发现写小说是一种论证手段,也就是说,如果缺少小说的 参照,真实生活的真实性便无法得到确证。那时候,刘文正一直在写一部命名为 《然而》的小说,这部小说没头没脑,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且怎么写也写不 完,永远没有结尾。比如,小说中有一部分是这样写的:   学校十一点就把灯熄了。很多人点了蜡烛看小说或者打扑克摸麻将,宿舍里 影影晃晃的。当然,也有许多人没回来,他们可能在外边谈恋爱或者做兼职夜工, 如果是女的,也就有可能被大款包去过夜。我的床位分在门边,这个宿舍又恰好 与卫生间为邻,所以我能够很方便地闻到卫生间面的尿骚味,我经常因而辗转反 侧。不过,我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想些事。有些事白天根本顾不上的。我比较 经常想的是童年的事情。比如第一次跟母亲到山上捡松针,那时候我还很小,心 里很兴奋,仿佛去冒险一样。山林里稀稀疏疏的一片阳光。母亲弯着腰,用一把 特制的脚爪一样的笆子,在地上来来去去地推,就像我小的时候用手爪在奶奶背 上搔痒一样。我感到有趣极了。山林里稀稀疏疏的一片阳光。母亲很快把松针装 了一麻袋,旁边还有几堆,象金子一样熠熠发亮。我象电影上的侦察兵一样英勇 地爬到麻袋附近,翘起双脚,一把将麻袋蹬下山。我发现麻袋越滚越快,滚成了 一团圆圆的东西,我哈哈地大笑。母亲满脸是汗,都糊住了眼睛,她向我挥过来 那把脚爪一样的笆子,然而却只是停落在我面前。终于,母亲也笑了起来,满林 子是晴朗的笑声。这件事,我想再过五十年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我也想到了一些 末来的玩意,比如毕业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之类,我一直很担心。我也想到小说, 我要承认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小说,然而我明白我能写点什么,没准人家就叫它 小说。当然,我不敢太放纵地无边无际地想,因为我的身体比较差,一夜没睡, 第二天就会象被阉了似的,半个月都没精神。我总要想办法争取入睡。我在想我 在想我应该入睡。一直想。结果什么时候睡去是不知道的。睡眠不足,第二天马 上能感觉出来。我真有些对不起老师们,因为我没有认真听过他们的一节课。我 没有一节课精神状态是饱满的。张国荣至少批评了我23次,至少找我谈话18 次。他说你上课怎么不做笔记呢?他经常问我。他第一次这样问我的时候,我觉 得很新鲜,回答说我真困,听不下去。后来,他问得经常了,我就很生气,说打 你,你管我干什么?他把我这句话汇报给辅导员。辅导员立即找我谈话,我感到 莫名其妙,就去上厕所。人总是要上厕所的,记不得哪位导师说过这句话。在厕 所里的时候,我的思维格外活跃,我能一口气想出许多新词语,比如厕所美学, 单向辐射型热流传播模式,性冲动的聒噪与失语,全方位的小便新状态等等。我 的老乡何葆国说他也有类似的体验,一进入厕所就马上心潮澎湃,马上诗兴大发。 看来,文学创作和厕所的关系,这还是一个很有内容的新课题。我没准毕业论文 就写这。我曾经将我初步的想法告诉给我很尊敬的一个教授。他那双十分智慧的 眼睛在玻璃镜片之后钨丝一样闪闪发亮地看我,叹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我是 比较害羞的,经不住赞扬,把脑袋低到了膝盖上。教授勉励我足有二十分钟,语 重心长。后来,有一天,我拉肚子拉得过份,一天之内上了厕所36次。当我第 36次跑进厕所时,我的牙齿格格直响,我感到我的耳朵眼里流出了灵感的泉水, 有一道闪电从我面前无声而灿烂地划过。我从厕所跑出来,立即摊开硬皮本,立 即握起钢笔,立即洋洋洒洒地飞动起一个又一个的汉字,仿佛赵子龙挥舞着家伙 直入无人之境。正在写呢,辅导员进来了。他念咒语一样叫我的名字:刘文正。 我的创作思维和激情立即中断,就好像流着的水龙头被关死了。我立即变成木头 人,一动也不能动。许多年之后,我试图要回忆当时的感觉,只有恍恍惚惚如置 梦中的印象。辅导员说吃饭了吗?我不明白地看他一眼,觉得这是一句貌似深奥 其实很平常的话。辅导员搬了一条椅子,自作主张在我身边坐下。他说我一直想 找你谈谈,每次都碰到你要上厕所。我说,到目前为止,我今天已经上了36次 厕所,大概不会再打断你的谈话了。他很欣慰地笑了,说真好,我一直想找你谈 话,今天真是千载难逢!   我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即没头没尾,而且喜欢把同宿舍的同学的名字写进小 说。比如张帝和我自己,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许多人预测,张帝将成为中文系99级历史上第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 这第一个后来出现在张帝之外的一百二十人之中。张帝这小子不仅活得很正常, 还谈了恋爱,摆摊卖明信片还赚了一点钱。有一阵子,中文系99级要出精神病 的风声传得很紧,刘文正也暗自恐惧,怕出到自己身上来。怕得厉害了,便想到 及时通知各地的朋友。于是有一天就写了38封信,第一句话都是这样说:也许, 这是我作为正常人给你写的最后一封信了。刘文正为什么怕得精神病,根据有三: 一,当时刘文正对一个女孩子既爱又不爱,情感时刻处于极度的矛盾冲突之中; 二,上课铃响时,眼里立即出现稀奇古怪的幻觉,对人民币和美元产生冷淡态度; 三,食欲无端地大增,而上厕所的次数却几乎减少为负数。   后来,我翻阅了一部分小说,觉得很无聊,而且我发现小说并不是什么论证 手段,比如它就完全没有办法证明我是刘文正或者刘文正是我。人们以为刘文正 已被谋杀,然而实际上,我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而我没办法证明我自己。   后来,我搁下小说,走出了小房间。穿过一条潮湿、晦暗的街巷,眼前豁然 开朗,出现一个崭新天地。那就是公安机关大院。我挺起胸膛,走进了大院。大 院的布局神秘而曲折,富有职业特点。我穿过一条迷宫似的长廊,看见一个挂着 局长牌子的房间。我明白像我这种事情,一般人可能没有用处,必须直接找领导。 局长室门没关,有个声音正在(向局长)汇报工作,上个季度黄丑案件大幅度增 长,强奸发案率第一次降为零,本季度加大了扫黄力度,强奸发案率又上升了。 我走进局长室,声音停了,四只眼睛象手电筒一样一起照射到我脸上。我说,我 没死。四只眼睛陡地增大了一倍。我说,然而你们说我死了。那四只眼睛恢复了 正常状态,局长朝我笑了一下,说你还活得好好的嘛。我说,然而你们说我死了。 那个汇报工作的人(他佩着一级警司的警衔,看样子很像电视上的黑道打手)朝 我走过来,摸了一下我的额头,说你这个神经病,滚出去!他不由分说把我推了 出去。我听见局长在里边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很开心。   后来,我想应该花点钱,给家里打个长途电话。   电话很快拨通了。接电话的正是父亲。多久没听到父亲的声音啊,我心头一 热,涌上一种找到党的感觉。   爸……我是阿正……   什么阿正?   刘文正,你的儿子……   你是谁?我儿子刘文正已经死了。   不,我还没死……   你当然还没死,你死了就不会说话了。   我真的还没死……   你到底是谁?你想找我开心是不是?你到底有没有道德啊?   我真的还没死……然而……   咔嗒,父亲把电话挂断了。望着沉默下来的电话机,我怅然若失。   我转身离开电话亭时,看见有个人定定地看着我,忽然他脸上如花绽开了笑 容。是你啊,他高兴地说道。我好像也认出他来,对他笑了笑。他说好久不见了。 我说我被人谋杀了。他拍了两下我的肩膀,说你还是这么幽默。我觉得幽默的是 他而不是我。他把我拉进路边的小酒店,说今天不喝个四脚朝天五体投地决不罢 休。正好我肚子饿了,喝就喝吧。啤酒先提了上来,接着菜也上来了。来来来, 先干一杯。他说着喝了一杯,我也跟着喝了一杯。   他问,刘炳亮最近怎么样?   我说,还可以。   他问,戴国富呢?   我说,还可以。   他问,陈红是不是又跟徐春寿好上了?   我说,好像是吧。   他又问,最近有没有碰到方月?   我说,没有。   他又问,罗冲出来了吧?   我忽然发现他问的全是我不熟悉的人,我惊讶地反问,哪个罗冲?   他说,歪头冲啊,怎么?你们两个前一段不是一起在走私香烟?   我说,没有啊。   他笑了起来,说来来来,再干一杯。他眨了眨眼,又说都是朋友,瞒什么啊?   我忽然发现我一点也不认识他,我说,你是谁?   他愣了一下,说你不是苏华?   我说,我是刘文正。   他眼里闪过一阵慌乱。接下来,我们都非常难堪,面对桌上的酒菜,觉得进 退两难。后来,他说他认错人了。他的神情显得有些惭愧的样子,我觉得这实际 上并不是他的错,于是我告诉他说,实际上,我已被人谋杀了。他盯了我一眼, 说你别开玩笑了,说完掉头便走。   上帝作证,我绝对没有开玩笑,然而我又怎么说得清楚呢?我也想走了,然 而老板把我拉住了。买单,67块。他说。   我掏遍口袋,没有一分钱,我说我没钱。   没钱?老板感到受了耍弄似地尖声叫道。   我是中文系99级学生,我叫刘文正,我说。   那你把身份证或者学生证放在这儿作抵押,老板说。   我没有身份证和学生证,我说。   没有?那你怎么证明你是学生你叫刘文正?老板说。   我没话说了,这确是一个令人为难的问题。这时候,我恰巧看见张国荣从店 门前走过,急忙呼救:张国荣!张国荣!   张国荣回过头,陌生地看着我说,你叫我?   我真恨不得撕了他的嘴,这家伙原来睡在我的下铺,有一阵子还想跟我搞同 性恋,现在居然装作不认识我!   我是刘文正!我朝他吼道。   刘文正死了,你跟我开愚人节玩笑啊?可惜我没空。张国荣说,转身走了。   我毫无办法。后来,我只好将腕上的手表剥下来,放在老板手上作抵押,方 才得以脱身。   我失去了手表,一个人呆在小房间里便一下子没有了时间,只感觉天地万物 一片混沌。后来,我走出小房间,在一家小店铺买快食面。有个人在买烟,他很 熟悉地拍着我的肩膀问,最近干什么啊?我说,写小说。他不解地问,什么是小 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小说,我什么也没说,买了5箱快食面就回去了。后 来,我差不多把肚子里的5箱快食面全吐了出来。 (寄自中国) ◆              美女加美酒                ──洛德·斯蒂沃特的歌                ·云 门·   洛德·斯蒂沃特称得上是摇滚乐的传奇。他多才多艺,不但会填词还会谱曲。 从六十年代走红至今。   绝的是他那一副独特的嗓音。这里说独特不是因为好,而是少见。很难说是 因为上天的偏爱,还是老天不公。他的嗓子是那种报考音乐学院,一张口就会被 那些美声教授轰出考场的那种。有人说他的嗓音具有磁性,那简直是赤裸裸的恭 维,应该说是他的嗓音沙哑得如同磁场强烈受扰后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又似乎 是细砂伴着气流冲击铜壁,发出的沙沙声干扰着的号角声。但这并不是说他的音 乐就不美。我觉得不但美,而且绝伦。他有幸生在了音乐和艺术不再唯美的时代, 使他能够把这种嗓音用到摇滚乐中,所以有独特的韵味。   首先,他的音乐带有强烈的六十年代的色彩。打击乐器中的镲声总是盖住乐 队,随着节奏在高处嚓嚓作响,随他那破锣般的嗓音一起出没,仿佛是配得极其 和谐的二重唱。这同传统意义上的和谐不同,而是古典意义上的噪音在新时代音 乐中产生的和谐美,如同绘画中的皱纹与白发,不但不会破坏画面的美感,反而 会增加苍老的震撼力。但这些似乎还不够,他的吐字时轻时重而且模糊到英语为 第一语言的人也难以辨其歌词的程度。然而同其他摇滚乐不同的是,在他沙哑歌 喉和噪杂的打击乐后面的旋律总是清晰流畅而优美。   他的伴奏当中吉它的位置也很特别,特别是早期的歌中,他乐队中的古典吉 它总是那么清晰、突出而富有弹性,常常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在他的名曲《麦姬· 梅》临近结尾处那古典吉它奏出的一段类似苏格兰风格的间奏,让人简直闻之欲 舞。这里不仅仅音乐,而是展示一组穿格子裙的苏格兰男子在蓝天白云下舞蹈的 运动画面。在《我只是开玩笑》中的一段间奏,则是用古典吉它,电子夏威夷吉 它和贝司吉它交替奏出的一段优美而调皮的旋律,让人很容易同歌中的调皮男孩 在街头的淘气玩耍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一段把吉它的特色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 程度。   现代流行歌曲同古典的歌剧唱段不同。不懂德文和意大利文的歌剧爱好者可 以津津有味地听瓦格纳和威尔第的作品,因为歌剧更重唱腔,而有时会忽略唱什 么。流行歌曲不但要有好的旋律还要有好的歌词才能成为绝唱。虽然斯蒂沃特的 多数歌曲没有逃出男欢女爱的主题,毕竟这是现代歌曲的第一大主题。象《你在 我心中》全是对他情人的甜言蜜语堆积而成的。但他的名曲多数是一个完整的故 事,这与现在流行歌曲中不知所云的辞藻堆集成的歌词大有不同。比如《麦姬· 梅》和《宝贝简》讲的是他和他小情人的故事,听完就像听了一篇配乐言情小说。   当然,斯蒂沃特的歌词有许多是表现了一些六十年代的反叛青年的形象。 《我只是开玩笑》说的是一个不思上进的小混混形象。《你觉得俺性感么?》则 是一个小伙子勾引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歌曲一上来先是嘴上抹蜜,“Sugar, sugar”的乱叫一通,先把小姑娘叫的芳心浮动,等到戒备解除,接下来就大胆 地问:         “如果你想要俺,也觉得俺性感,           甜妹那就快过来告诉俺          如果你真的要我,只管过来摸一摸           蜜妹过来告诉我           宝贝儿告诉我”      (If you want my body and you think I'm sexy       come on sugar let me know      If you really need me just reach out and touch me       come on honey tell me so      Tell me so baby)   最后,小伙子自然如愿把姑娘领到了他的狗窝般的公寓里,小伙子虽然心跳 如鼓,人家姑娘可不在乎。一觉醒来,在雾雨交加的寒冷早晨,虽然既无咖啡也 无牛奶,但她仍然同他忍着饥渴看早片,看来小伙子是真的性感。这故事拿到现 在也是一篇绝好的流行颓废小说题材。   最有故事情节的要数《乔治被杀》,名字听上去就像是一部电影。讲的是在 世风交替的自由时代,他的一个叫乔治的同性恋朋友,离开伤心的母亲,乘了灰 狗车到纽约去找心爱的人。乔治小伙(Georgie Boy)迅速成了曼哈顿精英中的 一个左右逢源的人物,如果有派对少了乔治小伙子就不叫派对。可是在一个百老 汇的晚会之后,在乔治抄近路回家的路上,却不幸落到了一群手痒的新泽西街头 小混混手里,无辜被杀。这里从老是让妈妈流泪的一个小伙子,到百老汇的精英, 以至于最后死于街头,穿插者身份地位和观念的转变以及场地的更迭,刻画了一 个世风交替时代的小伙子的生与死。很有六十年代反叛的痕迹。有趣的是,此歌 第二部分的旋律高亢而悠长,是乔治去世后反复吼唱的几句:“奥,乔治留下, 不要走,乔治请不要走……。(Oh Georgie stay, don't go away. Georgie please stay……)”。无论词还是旋律,都很有中国人京剧中哭灵的味道,不 知道斯蒂沃特是不是听过京剧后学来的灵感。   他的歌中,实际上有他自己的影子。他成名的时代就是乔治小伙子处的那个 社会价值观转变的时期。他从不讳言自己的最爱,他爱美女。他是天生的情种, 曾经数次离异,花心不改,又数次结婚,而且都是名模美女。他更爱美酒。记得 看过一张照片,他左右手拿酒瓶,左手抱美女,很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形象。他的 歌中不乏有关酒的词句,《我手足无措》中,说他得到了一个心爱的人,手足无 措,跪下来说尽了甜言蜜语之后,觉得还不够,最后总结道:“千言万语汇成一 句话,你是摇滚加香槟”(You're like rock and roll and champagne, all in one)。把美女,摇滚和美酒汇在了一起,说出了他的最爱。   也许就是这种洒脱,才使得他的歌独具韵味。   但他的歌并不全是爱情和颓废,也有其他撼动人心的段子,比如《我心的每 一次跳动》就是一首不错的思乡曲,和约翰·丹佛的《故乡之路》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歌中有一段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打点行装回家时的心情:         海鸥载着我,越过陆地和海洋         到我的故乡,那该去的地方         我心的每一次跳颤         把我拆得更加遥远         我在黑暗中迷失和孤独         我在归乡之路 (Seagull carry me, over land and sea       To my own folk, that's where I want to be       Every beat of my heart       Tears me further apart       I'm lost and alone in the dark       I'm going home)   唱着这样的句子,加上这黑黑的夜,就是远离故乡的硬汉也会禁不住流泪的。 2000年4月17日夜 (寄自美国) 【网里乾坤】∽∽∽∽∽∽∽∽∽∽∽∽∽∽∽∽∽∽∽∽∽∽∽∽∽∽∽∽∽ ◆   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                ·饶毅·   在关心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时,想到中国科学史,常常使人感慨。   这里想谈一位对中国近代科学(特别对是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发展史 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林可胜(Robert K. S. Lim)。林可胜是中国近代最杰出 的科学家之一,他还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艺的人。林可胜又基本上不为中国大 众所知道、甚至也几乎为中国生命科学界遗忘了。不久前,我在美国田纳西州的 范得比尔(Vanderbilt)大学作学术报告时,遇到一位受过林可胜影响的美国教 授,使我想提笔把这些年来从不同渠道得知的一些林可胜的故事记录下来。   林可胜的父亲林文庆是原籍福建厦门的新加坡华侨,据说曾是孙中山的医生, 以后是厦门大学的创校校长。林可胜生于1897,他在海外长大,在英国爱丁 堡大学念医学院,并继而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博士学位。他1924年回中国,任 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1949年赴美,先在普林斯顿的高等 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研究员,后在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 (Miles Lab)任实验室主任,1969年去世。   在1920年代,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都还在起步阶段,一般能把大学 课程开好就很不错了,在小规模的研究中又有相当的是类似测中国人血红蛋白量 或骨头长短一类的虽然重要但不非常原创。那样的背景下,林可胜是中国早期能 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生理学和神经科学有很好的 研究。这一方面是当时洛克菲勒基金资助成立协和医学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并有提倡科学研究的风气。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有外界条件是不够的,林可胜 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努力也是他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林可胜主要研究工作 是胃肠道生理和神经生理。他在痛觉方面有一项研究是用实验方法区分外周镇痛 药和中枢镇痛药。一般来说,痛觉是外周受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到 脑),有多种镇痛药,如人们熟知的吗啡和阿斯匹林,理论上,它们可以是在痛 觉传道通路的多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起作用,但药理学家们当时不知道怎样区分 镇痛药是在外周起作用、还是在中枢起作用,林可胜实验室设计和进行了第一个 有效区分外周和中枢镇痛的实验,并证明阿斯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的。这 些实验到去年仍被英国科学家维恩爵士(John Vane)称为镇痛研究的经典工作, 而维恩本人是因为研究阿斯匹林镇痛机理而得1982年的诺贝尔奖。林可胜对 科学有持之以恒的热爱,在他逝世的1969年,他还有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 院院刊》和《生理学年评》。   林可胜是最早为世界科学界推崇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是协和第一位华人系 主任。当时协和待遇与西方相近,可以招到很好的教授。协和解剖系早期的系主 任Edmund Cowdery回美国后是我们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解剖系主任,协和药理 系曾招聘哈佛医学院药理系主任克来耶(Otto Krayer),因为哈佛医学生喜欢 克来耶而抗议,使他没有离开哈佛去协和。这些都说明当时协和的吸引力,同时 也说明当时协和多数系科由非中国人主持。林可胜成为协和第一位华裔系主任, 是其能力服人的表现。1949年后林可胜呆了一段时间的高等研究所,当时正 是有爱因斯坦等人的高潮期。1957年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聘请林可胜去创立 研究部门和主持一个实验室时,不是因为林可胜是药理学家,实际上,林可胜是 生理学家。我在范得比尔大学遇到的那位教授曾在1962年左右到林可胜实验 室工作过一个暑假,他的感觉是,迈尔斯药厂因为对林可胜的研究水平和名声的 信服而聘请他,林可胜可以自由选题,并不一定要研究药物。林可胜是迄今为止 在权威的年评杂志系列发表过综述文章的人数不多的华裔之一。1942年,林 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那个时期, 华裔中其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物理学家吴健雄(1958)、数学家 陈省身(1961)、应用数学家林家翘(1961)、物理学家李政道(19 64)和杨振宁(1965)。这几位最早为国际科学界推崇的华裔科学家中, 以林可胜在中国的工作为最长,实际上,他的事业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的。   因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林可胜对中国早 期科技教育,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对科技教育界起了示范作用。因为林可胜的活 跃,他在中国的工作不仅限于自己的研究,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多方面起了很重要 作用。林可胜创办了英文的《中国生理学杂志》,在中国当时没有其它生命科学 研究性杂志的情况下,这个杂志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唯一杂志,范围覆盖了生 命科学多个领域。主编这个杂志还有香港的安尔(H. G. Earle)、协和药理系 主任伊博恩(B. E. Read)和协和生物化学系主任吴宪(协和第二位华裔系主 任)。《中国生理学杂志》质量之高,在三、四十年代有当时在澳大利亚的英国 神经生理学家埃科斯(John Eccles,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翘首以盼的 时期,是中文科学刊物史上突出的记录。可惜这样的记录在这个杂志分成在大陆 和台湾的两个杂志以后很难说再达到过这样的水平。林可胜也曾任过中华医学会 会长。1948年,林可胜作为中国生物医学的自然领袖,对中央研究院设立院 士制度起了作用。   林可胜对中国的贡献超出科学范围。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 国事业。日军进攻上海时,他领导了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1937年,林可 胜在汉口组织了20多个医疗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力。在贵阳,林可胜主 持了被称为中国战时最大的医学中心,组织的训练班培训了一万五千多医疗技术 人员。他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军队救护系统,1941年后出任当时政府军队医疗 系统的主要领导职位,包括军医署长。林可胜不只领导组织,还曾亲上缅甸前线 救护。林可胜在战时的工作两度为美国颁奖:1943年获罗斯福总统授荣誉勋 章(Legion of Honor)、1946年获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   林可胜在教育上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他和他的 协和同事们,培养了中国最好的一批医生、医学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当时已有 的医学院中,虽然还有几个较好的医学院,但协和是医学和研究并重的唯一学校, 是中国学术医学的摇篮。以后中国大众比较知道的协和名医如妇产科的林巧稚曾 跟随林可胜的同事伊博恩做过研究、内科的张孝骞从湘雅毕业后也在协和进修期 间从事过研究、泌尿外科医生吴阶平是协和最后一届用英文开完全部课程的医学 生。林可胜还直接培养了中国生命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的主要 创立者冯德培。冯德培是因为全部在中国进行的科学研究成就,于1986年当 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四十年代中后期,林可胜指导以前做过自己学生的年青同 事冯德培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1949年,大概是因为考虑到曾在政府 和军队任职,林可胜离开了中国大陆。据冯德培后来告诉我,林可胜离开时大陆 时,认为后继者冯德培应该可以留在中国大陆继续发展中国科学,冯德培不负厚 望,领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以后衍生为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的几个 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长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中心。协和医学院衍生的中 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支柱。抗 战后,林可胜创办国防医学中心,成为以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和台湾的国防医 学院。   林可胜离开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通过他以前的工作和教育还在产生,而 且从他到美国后至去世以前,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 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国文章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 所的邹冈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张昌绍,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吗啡镇痛 的脑内作用部位,是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工作。他们的论文先在《中国生理学杂志》 的继续刊物《生理学报》上、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林可胜大概一直在看中 国的刊物,他在自己的英文文章里引用邹冈的文章,把中国的工作介绍给国际科 学界,对于世界认可这项中国的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林可胜还是一位有趣的人。传说他讲课时可以用双手同时在黑板上画图。据 邹冈说,林可胜最早引起他未来妻子的注意是他画了她的像。作家林语堂在《八 十自述》里回顾,在中国学潮时,林可胜曾给他庇护场所。在缅甸时,情况迫使 下,林可胜自己还临时摸清了怎么开火车。我上面提到的美国教授对林可胜的优 雅有很深印象。虽然他当时是跟林可胜学生物学研究,林可胜在暑假结束时却送 了他一套数学书籍。   回顾林可胜这样一位对中国科学和社会有贡献、又有个人特点的人,使我们 特别有兴趣。了解一些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也许可以使人们珍惜中国近代科学 技术的高质量开端和科技教育界人士形成的良好的传统,从而更加改善科技教育 界的风气,努力推动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 1.刊物: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Vol. 1-17;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The Pharmacologis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生理学报》。 2.以下人士的写作或交谈: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冯德 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故),A. Goldstein(美国斯坦福大学药理 系),David Ong(Vanderbilt大学生物化学系),S. C. Wang,吴阶平(中国 医学科学院),邹冈(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已故)。 (寄自美国) ◆             什么是科学精神?                ·方舟子·   科学普及时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精神,这已成了中国科普界 的一项共识。甚至连伪科学的鼓吹者也跟着嚷嚷要发扬科学精神,把伪科学人士 打扮成富有科学精神的斗士,哥白尼、伽利略再世,而批判伪科学者倒成了违背 科学精神的暴君教主了。显然,伪科学斗士与反伪科学斗士所理解的科学精神并 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多方面的。最容易获得赞同的一点,是探索精神。永远要对新鲜 的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 结果。这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科学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事实上,许多动物都具有好奇心,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可以说是进化的产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每一个健康的儿童都是科 学家。儿童热衷于探究新事物,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也轻信荒唐的解释,接 受无理的答案。他们所缺乏的,是科学精神的另一个方面:怀疑。怀疑意味着科 学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地宽容。显然,愤世嫉俗似的怀疑一切是不智的, 将因为心灵闭塞而失去了探索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具有怀疑精神,就失去了分辨 是非的基础,所有的观念,不管是合理还是荒唐,都可以被全盘接收,科学将成 为垃圾场。但是伪科学人士也可以争辩说,他们富有怀疑精神。的确,他们很有 怀疑科学主流的勇气:“科学神创论”者怀疑进化论,研究“特异功能”者怀疑 物理定律,诸如此类。而我们则怀疑他们的怀疑。这两样的怀疑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又如何避免心灵闭塞、怀疑一切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 增添新的内涵:实证和理性。   实证不只是要求有支持的证据。伪科学者往往声称他们有证据,也会在其论 著中列举种种证据。但是那些全都是轶事、流言、类比、某位权威(往往是其他 领域的权威或断章取义)的说法、捏造的事实、巧合等等,都不是能被科学界接 受的证据。实证要求有确凿的证据: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用严密的方法,重复、 独立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控制条件、重复性、独立性和概率统计,乃是实证 的特征,更是伪科学的死敌。实证离不开理性,亦即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 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在缺乏证据时,也 能够排除那些不合理、不可能的解释。休谟曾经提出一条判断原则,他称之为公 理:“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 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这就是一条理性的原则。此外,象非常不平常的 声称要有非常确凿的证据、从个案得不出普遍结论、相关的事件不等于有因果关 系、无法证明不存在不等于必定存在、使用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理论、取证的责 任在反主流的声称者一方、看上去无法解释的现象不等于不能解释等等,也都是 理性的原则,是反伪科学的有力武器。每一个健康的人都能够掌握严密的逻辑思 维,但是每一个健康的人也都必须经过恰当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严密的 逻辑思维。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未必时时刻刻都在坚持理性的原则。实证 和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中最为重要、然而也是最难掌握的方面,应该成为发扬科 学精神的重点。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孤立地强调某 一方面,都是在为伪科学大开方便之门,或者有阻碍科学发展的危险。正是在这 四面旗帜之下,科学研究不断地观察、检验,抛弃错误的观念,增添新的知识, 从而持续地进步。在人类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我们很难再找到另一种能够持续地 进步。文学、艺术并不进步,而是风格的改变。人文、宗教并不进步,只有流派 的演变。但是与伪科学者所宣扬的相反,科学的进步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的大革 命,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演化。科学的进步是连贯的进步。被视为现代科学最大 的两场革命也是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推翻了博物学、地质学的一切成果, 而是保留了其中绝大部分数据和理论,做了重新解释。爱因斯坦相对论并没有推 翻牛顿力学,而是它的扩展、深化。爱因斯坦在总结他的成果时曾经说过:“创 造一个新理论并不象是摧毁一个旧谷仓,然后在原地建一座摩天大厦。它倒象是 在攀登一座山,获得了新的、更宽阔的视野,在我们的起点和它的丰富环境中发 现意料之外的联系。但是我们的出发点还在那里并能被看到,虽然它显得较小, 并成了我们在探险攀登中克服障碍后所获得的广阔视野中的一个微小的部分。” 妄图一举创建全新的科学,只存在于伪科学者的白日梦中,而事实上伪科学也从 没能有任何的进步,因为他们不敢承认更不必说纠正错误。持续、连贯的进步, 是科学的特征,也是科学工作者的自豪与慰藉。 2000.12.9. (寄自美国) ◆        机遇和管理:一个古希腊的时间概念                ·泽熙·   管理书上写着:时间是资源,对管理者来讲最为珍贵。但是时间就像魔术, 人们对它的认识过于主观,甚至没有意识到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讲“一寸光阴一寸金”,那是感觉到时间的珍贵;西方人讲“时间就 是金钱”,则可以根据利息率计算出来。我们的古人相信时间是线性的,所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有一去不返的味道;古印度人则相信时间是循 环的,因此有“轮回”一说。科学发言了,在“大爆炸”宇宙论以前,有谁知道 宇宙的起点就是时间的起点?如果没有广义相对论,谁能知道时空可以弯曲,而 且在宇宙的尺度上,“空间弯曲的形式就是时间的延展”?今天的“网络时间” 干脆取消了人们习惯了的季节之差、昼夜之分,不再以日月为梭。一个翻译过来 的名字叫“斯沃琪”(Swatch),而且单位是“beat”,不再是我们 所熟悉的小时与分秒,它们是否会象“工夫”、“光阴”那样被人淡忘?   也许有人认为不同的时间观念与我们今天的管理没有多大的关系,人们可以 继续在日历上作文章,实不尽然。谈论时间有一个参照系的问题,如果站在不同 的参照系上,交流起来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们都知道空间坐标系的重要,而选择 管理的时间坐标系也同样重要。   提到时间坐标系,不要以为一定会联想到“时空隧道”等现代物理学研究的 领域。相反,本文感兴趣的是几乎被人遗忘的古希腊人的“时间坐标系”。   古希腊人使用的时间有两个词:Chronos和Kairos。它们的区 别在于Chronos用于可以测度的时间,例如记录历法和钟表的时间;而 Kairos则用于不能被测度的时间,也许是一眨眼的工夫,也许是几十年, 不可预知。它含义丰富,最简单意思是“正确的时间”。例如,当时使用得比较 多的是在演讲者和观众之间的语境里,演讲者应该懂得在“正确的时间”运用说 服力。他们之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碰撞,但每一次组合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类 型的“机会”,即一种不同的Kairos。   Chronos时间是连续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时间;而Kai ros时间是间断的,非周期性的,并且具有不可预测性。我们不妨把它们看作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间坐标系。我们不妨把前者叫做“C-时间坐标”,后者叫 做“K-时间坐标”。   在希腊文里,Kairos最早来自射箭术和编织法,表示不能错过“关键 的时刻”。但许多希腊哲人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个词,使得它的含义变 得五彩斑斓起来,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Kairos是哲学的本质,并且 和灵魂、智慧等同;诡辩家戈吉艾斯(Gorgias of Leonti ni,公元前480-375年)把Kairos作为他认识论、审美学和辩论 术的全部基石;柏拉图也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涉及到道德学。   由于它的内涵丰富,这个词后来为希伯来和基督教的文献所沿用,Kai ros被用来表示“神的时间”,在意义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由哲学进入 神学。   我们感兴趣的是,希腊人对Kairos的理解,以及对当代管理的启示。   当一个人似乎在经历某个Kairos时刻(Kairos moment) 或决定性的时刻,希腊诡辩学派认为,这人通常不知道应该如何准确地做些什么, 但又必须做出回应,否则就会痛失良机,而且失不再来。因此,他们主张,关注 潜在的Kairos时刻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可以对发生在Kairos时刻的 事件做出及时的回应。这一观点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知道,早在现代管理之初,泰勒就开始正式研究生产时间,他建立起来 的时间测定技术,以及后来的时间管理理论,都受到了管理界的自然认同和接受。 但此时(Chronos)非彼时(Kairos),即使20世纪末的信息技 术发展显著影响了人们时间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例如,居家办公成为可能,模糊 了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界限;但比较现代时间管理的概念和希腊人的概念,十 分明显,现代管理者所接受的时间坐标系和Chronos类似,但缺少Kai ros时间系。   看看我们身边的管理者不难发现,有一些习惯按部就班,为打乱工作的节律 而感到焦虑,对突发的事情往往不知所措;而另一些管理者好大喜功,时时关注 那些可能的机遇或挑战,对常规的工作却了无兴趣。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 时间坐标系上。   K-时间系的管理意义何在?   如果说在C-时间系上记录的可能是管理者详尽的日程,那么在K-时间系 上记录的则是管理者为企业抓住了多少次“关键的时刻”,抓住了多少次机遇, 这对于战略管理者来讲尤其重要。在K-时间系上,普通的日程就显得不是那么 重要了。   现在有许多时间管理的方法,不妨做一个比较:   许多管理者的实践都验证了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巴莱多定律,又叫“二 八定律”,是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Vifredo Pare to)发明的。即在任何一组事件中,最重要的只占20%,其余的80%是次 要的;或者说80%的价值是由那重要的20%的事件带来。例如,一个企业 80%的销售可能是由20%的销售员完成的;也可能80%的营业额来自20% 的主要客户。   显然,这是建立在C时间系上的智慧。如果从目标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管理 时间的秘诀是理出事务的优先次序,并抓住那重点的20%。但是这里的“优先 次序”一般指经营的目标,它可以分解为长期的目标或短期的目标,然后制定计 划,这也是现在流行的管理行为。   但是建立在K-时间系上的智慧则告诉我们:管理的“优先次序”是机遇, 首先需要瞄准的是机遇,或者是创造机遇。同时,不可能有具体的时间表,但要 向古希腊的演讲者一样,时刻准备着把握“正确的时间”。研究过这一话题的波 士顿学院的两名研究人员巴通埃克和内科切(Jean Bartunek, Raul Necochea)认为:“正确的时间”对当代管理的影响主要有: 机遇(opportunity)、速度(speed)和紧迫(urgen cy)。我想,他们是相互关联起来的,机遇最重要。   我们随时可能遇到机会,但也可能长时间没有机会。管理者必须超越某个组 织或个人,关注潜在的、可能到来的“关键时刻”。人们常常不可能确切地知道 Kairos机遇的到来,它的出现可能是偶然的,例如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一 笔意外的交易等。人们不清楚应该如何应对,但它都要求作出迅速的反应;否则, 眨眼工夫它就会消失。   达·芬奇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头脑有准备的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 K-时间系里,“准备”是抽象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机遇将从何而来、以什么样 的方式而来、什么时候到来等,无法作具体的准备。当它到来的时候,有的人抓 住了,有的人却失去了;有的时候刻意去寻求却得不到,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 夫”。机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有意识的密切关注则是管理者脑子里不可缺少 的一根弦。因此有人说:卓越的管理是追逐机遇,而不是跟在问题后面跑。杜拉 克在《成果管理》里也指出:成果来自利用机会,不来自于解决问题。   他对管理和机遇有很好的阐述:一些管理者的目标是冀望解决问题以恢复常 态,但机会却被搁置起来。因此,他们从一个问题跳到另一个问题,“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而成功的管理者需要把资源用于机会,而不是用于问题。   我相信,一个管理者应该懂得和掌握Chronos和Kairos两个时 间系,并懂得灵活转换。既要善于处理琐碎的事务,又要善于超脱出来,运筹帷 幄、瞄准机遇。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管理者来讲,如果看不 到机遇,则更加值得忧虑。   在速度的游戏中,产品开发需要速度、竞争需要速度,没有速度企业固然无 法生存,但是“领先的企业往往流于平庸”(杜拉克语),而“离开问题走向新 的机遇则可以加以抵消”。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公司往往看不见变化的迫切, 不断重复他们的管理招术,直到变化的力量和机遇离开他们而去。相反,一个落 后的公司抓住了机会却有可能走在前门。   21世纪将给国际市场带来无穷无尽的商业机会,但管理学家们开给企业的 处方依然没有变: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价格提供产品和服务。 西方有一句话叫:“Timing is everything”(时机就是 一切)。可以预计,只有那些有能力捕捉机遇的公司,并进入快车道行驶,将会 把他们的对手抛在后面。   当然,机遇有时象一只聪明的鸟,精明的管理者最好准备一张“K-时间 网”。 (2000年9月5日于美国) ◆             古代管理拾贝                ·泽熙·   我们知道,在一些古代文明的国家和社会里,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可以和现代管理形成有趣的对比。我们不妨以现代管理的方式来欣赏三种古代的 管理和工作方式,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借鉴和启示。             埃及金字塔的物流管理   喜爱历史和旅游的人都知道,埃及吉萨高地的金字塔是古老的世界奇迹之一。 其中最大的契奥普斯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 d)。根据1999年6月美国《土木工程》介绍,一支由埃及和美国共同组成 的,包括两国的埃及考古学者(Egytologists)和一家国际建筑管 理公司一起,运用现代建筑管理的方法对大金字塔的建筑管理技术等进行了考查, 包括建造者的数目、持续的时间等。揭开了许多历尽几个世纪的谜。   毫无疑问,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要求有复杂的建筑项目管理。它要求 从整个埃及王国调用原材料、安置住房、发放几千劳工的收入,并有完整的时间 安排,即需要在法老死亡以前完成。即使对于今天的物流管理者来讲,把所有的 事情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数量和保证的质量集中在一起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对于埃及的“管理者”来讲,还需要懂得尼罗河的涨落、精确地辨别星 体的方位、计算金字塔的复杂结构,或把相关的知识人员组织起来;以及准备铜 制(当时还没有铁)的基本工具,包括锯子、凿子、榔头,并组织练习等等。   因此有人评论道:如果你觉得管理今天的工程复杂,就去尝试建造大金字塔 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对建筑项目的管理至少在公元前2550年,当大 金字塔诞生的时候就形成了。   根据考查队项目管理的比较推测,全部工程平均动用了劳动力13,000 人,最高时达到40,000人,进行了2到3年的准备、5年的建造,另有2 年进行斜面拆除、装饰和其他辅助工作。从供养这支劳动大军的埃及经济实力来 看,当时的人口在1百万到1百50万之间。   由此,考查队不得不钦佩当时埃及人的管理技巧、行政措施和计划能力。             印加人的多重时间尺度   南美洲印加人(Incas)的时间观念和现代人大不相同,他们并不认为 时间是直线式的,而把时间看作是多维拱型尺度的中心。他们没有区分工作时间 和个人闲暇时间,把生活、工作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目的在于保存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因此,在同一个时间里可以实现多重的目的。   从1134年开始,印加人大约有400年的统治历史,统治的区域比罗马 帝国还要大,跨越现在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拿马、玻利维亚、智利 和阿根廷。16世纪被西班牙人比撤罗(Pizarro)征服以后,印加人的 时间观念和现代时间观念发生了冲突。有记录表明,印加劳工受到了工作上的虐 待。   尽管西班牙殖民者强加给他们工作的负担是沉重的,但并不及印加统治者。 虐待的差别在于:印加人和西班牙人有不同的工作规则,其中包含着两个不同的 时间尺度。西班牙人首先考虑的是工作与生产的分离,增加生产的节奏;而印加 人却习惯了自己慢的融合生活和工作为一体的节奏。西班牙人忽略了古老印加人 的生活方式,破坏了他们对实现多重目标的时间框架的意识,打破了他们的生活 与世界的和谐,使他们在精神上也受到了虐待。   和古老的印度文化一样,印加人把时间看作是循环的,过去发生的事将在未 来重新发生。和阿兹台克人一样受太阳周而复始的启示,印加人认为地球上的生 命可以分为四个“时期”(epoch),就像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随着太阳 的升降而流逝。但不知什么事件导致印加人的宇宙观发生了的逆变,出现了一个 “伯雀孔”(Pachacuti,字面意义是“空间时间毁灭”),可以淹没 过去、摧毁未来,把“时期”停留在现在。因此,印加人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最后 一个“时期”的“伯雀孔”并探索阻止下一个“时期”的到来。   他们担心,测量时间可能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会导致激烈的动荡并改变他们 的生活。这使得他们建立一个强力的政府来稳定变化的力量,并使公民的生活在 和谐起来,目的是阻止时间的流逝。为此,和谐成为他们压倒一切的目标,战争 的目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迫使他们克守和谐。因此,印加人的工作规则不仅是 获得物质上的需要,也是为了维持与社区的和谐的双重目标。西班牙人区分工作 时间和个人时间对他们来讲毫无意义。   尽管这是古代和现代的差别和冲突,但是对信息时代却有借鉴。譬如家庭办 公模糊了工作和个人的时间界线,互联网24小时运行也模糊了工作和娱乐的界 线。在同一时间实现多重目标似乎又开始卷土重来。              罗马人的档案管理   档案保存作为职业也许和社会群体具有同样长的历史,纪念品、委托品、契 约和判决书等等,都是古代档案管理的对象。古代中东人用泥制的字版保存记录, 中国则用竹简。在古老文明的世界里,建立在稳定社会基础之上的先进官僚体制 都把档案管理放在重要位置。   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一级的文件制作和保藏,并且对收藏文件的庙宇始终保 持着警惕。亚历山大从波斯人那里继承了巴比伦的档案管理系统,并把它扩展到 了整个帝国。而罗马帝国一开始就开发出了一个很好的档案管理体制。古代罗马 的档案管理距今至少2000年,从罗马共和国到它的继承者罗马帝国。   最初,因为纸莎草的昂贵和陶器的易碎,罗马人创造了用木板记录文件。他 们把文件刻在木片上,并把相关的文件组织在一起叫“codex”(抄本),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文件夹。在每部抄本内,文件都被连续地编号以便以后的检索。 而且把大量的抄本都集中在固定的房子里。   公元前79年,罗马人营造了文件管理库“Tabularium”,有人 说“集中了所有罗马共和国的文件资料”,白天可以向所有的罗马市民开放。实 际上,共和政府还掌管了一个国库“Aerarium”,这里的文件只对执政 官和其他公共官员开放。   但是到了罗马帝国时期,Tabularium失去了它的中心位置,执政 官的权力增大了,但档案管理中心却分散到了省和更低的行政政府。因此在西方 历史上,罗马帝国创造了一个“全国性”的档案管理系统。在行政的不同级别和 区域形成了集中和分散的档案管理体系,这也是今天国家档案管理设施的原型。   据说,在古代的西方世界里,档案保存在帝国罗马达到了顶点。罗马人不仅 在罗马,而且在希腊、埃及,以及其他整个被占领的殖民土地上,都建立起来了 复杂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文件保存系统已经成为罗马行政系统得以 依赖的法律基础的一部分。   在登记管理方面,罗马人也有首创,即档案登记系统,它为后来的德国和英 国所继承,并由英国传播到世界。档案登记系统是今天普遍使用的文件保管的一 个基本系统,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使用登记册,当文件在使用时可以追踪它们的流 动。   罗马行政官通常有私人的笔记,叫“commentarii”,他们被汇 集到每天的法庭刊物,叫“commentarii diarni”。在入口 处,这些刊物都按时间顺序为进来和出去的的文件进行编排,包括法庭过程的记 录、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以及其他资料。这些刊物被认为是最早的登记册:记录 现存文件的小册子。   中世纪的登记办公室多少有些和我们今天的类似。在欧洲的诸王国里,有了 皇家的家庭档案馆或秘书办公室来处理文件记录。最初,原始的登记表把文件分 为二个系列:一个记录进来的文件和另一个记录出去的文件。他们积累和控制文 件的方法是为每一份文件编上进和出二个数字,甚至加上作者和主题。但是,当 文件的数量越来越大,主题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整个体系变得复杂起来,二个 系列分离的做法难以维持,因此在第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欧洲的登记制度 逐渐把他们合并成为一个系统。以后经过德国和英国的改造,它成为了一种现代 的档案管理方法。   我们注意到,古代人创造档案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开创一种科学的管理 方法并非容易,而且改进是极其缓慢的。现在,人们研究的登记方法是注册自动 化。在今天的美国,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已经基本取代了手工登记,但原理上还 是来自于罗马人创造的方法。 (2000年9月6日于美国) 【网粹】∽∽∽∽∽∽∽∽∽∽∽∽∽∽∽∽∽∽∽∽∽∽∽∽∽∽∽∽∽∽∽ ◆              散文三篇                ·肖毛· ◇                划   遗忘是一片海,记忆是一艘船。我到过那个城市,但以前却从未见过你。   “你怎么可能见过我呢?街上的人那么多。即使见了面,你也不认识我。”   “在你的城市里,有着不一样的秋天。第一片银杏叶变黄的那一天,叫做立 秋;第二片银杏叶开始变黄的那一天,叫做冬至──我就是在那一天离开你的城 市的。”   我划呀,划呀。我的船舷被海水溅湿。明月可掇,阳光可以像鱼网般收拢, 星辰可以像无数的眸子在眼里闪动,风可以渗过蓝色的天空浸透我的胸,我什么 时候可以看到岸? Oh,sister,when I come to knock on your door, Don't turn away, you'll create sorrow.   “是你敲响了我的门。我冷冷地说:我不是你的朋友,因为我的眼里,只闪 动着陌生的光。”   “我只想服从我的习惯。一扇门,如果不去敲,怎么知道里面是谁?寂寞是 相识的借口,也是陌生的理由。”   岸边没有船。船在水里。岸边有一棵树。树的影子在鱼的背上。岸边没有风。 风在天空中。岸边有一个人。这个人离开的时候,天空就开始下雪。   雪让海水变得冰冷、苍白,雪让窗子不停地叹息。北风把窗的叹息冻结在玻 璃上。美丽的冰花,你看不见我。   Bob Dylan,你知道,我正在听你1975年唱过的那首歌。   1975年早已逝去,就像一杯被冲得无味的茶。但你的那首歌还在,我听 到了。它的名字叫“Oh,sister”。   “疯狂的舞池里有sister,肮脏的酒桌旁有sister,幼儿园的椅子上也有 sister,但是,这三者之中,有一个是假的。”   “你小时候上过幼儿园吗?阿姨给你吃桔子吗?你挨过阿姨骂吗?最真实的 像梦,最现实的仿佛一个传说。”   我划呀,划呀。船儿越变越淡,就像童年般被这正午的阳光蒸散。但是我没 有被淹没,因为我也是一艘船。我的双臂在摆动呀,你看见了吗,岸边的人?我 在向海洋挑战呀,我胜利了吗,谁来告诉我?   “不,仅仅是我的矜持的缘故。一颗最后成熟的苹果,也许是最红的。所以, 当你完全看到了我,我反倒看不见我自己了。”   “也许,我们都该闭上眼睛──不,不是为了在星光下许愿,而是为了听见 心跳。我是看见了你,但却看不清自己了。你不会怪我吗?” Time is an ocean but it ends at the shore, You may not see me tomorrow.   时光,海洋。终止,岸。你,看见。我,明天。   我曾经以为,这无垠的海洋还有另外的名字。我曾经幻想,这坚实的岸就在 我的前方。我看见了岸,看见了岸边的那棵树,还有那个岸边的人。   但我却无法靠近。这是什么缘故呢?冬天,海水不会结冰。冬天,雪花的味 道是咸的。   雪花的翅膀在风里扇动,空气中传来那首来自1975年的歌,这不是你我 在幼儿园里听来的童话,这是被魔力笼罩的城市里的现实。   “我再也没有到过你的城市,无论在哪一个季节。我再也看不到那么美丽的 黄叶,但我的确看见过你,尽管那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那里也不再是我的城市。岸边的风似乎很大。请你转过身去,因为我要去 一个没有冬天的地方。”   我划呀,划呀,直到海水中如同开满了丁香花;我划呀,划呀,直到船儿舒 展成一片黄叶。   岸在哪里呢? Time is an ocean but it ends at the shore, You may not see me tomorrow.   明天也许我不再见到你,但雪却能够。   在雪地里点燃一根白色的烟呼吸着白色的烟雾白色的空气听着白色的歌看着 白色的汽车在路上留下两道白色的轨迹。   我的心是黑色的,如同我的城市。   雪下得最大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了── Oh,sister,when I come to knock on your door, Don't turn away, you'll create sorrow.   遗忘是一片海,记忆是一艘船。我离不开我的城市,我所有的梦都在它的下 面沉睡。   海洋也会干枯,船也会腐朽,但那片土地却永远不变。   你知道吗,我的那片土地,就在城市的下面。那里有不会凋零的花,那里有 不会被惊醒的梦。虽然他们夺走我的土地,把它埋到了车轮的下面,但我的土地 始终是我的土地,这一点永远也不会变。   城市是一片海,生命是一艘船。我在城市里面航行,寻找着我那被埋在车轮 下的土地。   我划呀,划呀。我的船躲避着礁石般的人流,摇晃着向前航行。我看见了彼 岸,但那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我看见了此岸,但岸边的人已经不在了。我在海洋 的边缘寻找黑洞,一个神秘的黑洞。我知道,当我的船从那里坠落以后,我将看 到在我的土地中沉睡的梦。   “如果天空是土地,那么土地就是天空。如果存在是虚无,那么虚无就是存 在。但不管怎样,记忆是不变的,因为它就像一颗滚圆的珍珠,从任何角度看去, 都是圆润、闪亮的。”   “话一出口,就会死亡;箭一离弦,就只能观望。为什么不唱首歌呢,你听, 口琴声已经响起了。”   Bob Dylan还在唱同一支歌。逝去的年代却不会再来。   感觉能超越一切,在歌声中不断地轮回。   把海螺放到耳畔,能听到海的呼啸;把回忆捧在胸口,能听到永恒的歌声。 Time is an ocean but it ends at the shore, You may not see me tomorrow.   我划呀,划呀。划破了船,划破了海,划破了遗忘,划破了记忆,划破了城 市,划破了生命……   我的笔该停止了,因为我要为自己保留那片土地。   就让一切在这里结束。 ◇           不如眼泪值钱的新世界   (《美妙的新世界》阿道斯·赫胥黎著 孙法理译 译林出版社2000年 6月第1版)   “你吃了什么不受用的东西吗?”伯纳问。   野蛮人点点头,“我吃了文明。”   “吃了什么?”   “我中毒了;受了感染。而且,”他放低了声音说,“我吞下了自己的邪 恶。”     ──《美妙的新世界》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军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三 百壮士在温泉关抗击波斯大军。最后,温泉关失守,这三百人全部牺牲。   这场战争,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次,也决不会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没有战争吗?   1945年8月6日,广岛看见了人类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三天之后, 长崎又一次被原子弹所震慑。   至今为止,第三颗原子弹始终没有在地球上爆炸。这又是为什么?   扔原子弹不是很简单很便捷的方式吗?轰隆一声后,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战争也就会永远成为历史了。   可这样是不行的。还记得《小王子》里的那个国王吗?虽然他那么的威严, 但却是没有任何臣民可以统治的独夫──做这样的国王又有什么快乐?   不,不再要原子弹,除非他们愿意“把自己炸为飞灰,从而结束历史。”   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当“总统们意识到使用武力并不是办法”,便“采取了 缓慢但是绝对可靠的人工生殖,新巴甫洛夫条件设置法…”,于是,一个“社会、 本份、稳定”的新世界诞生了。   在这个新世界里,“人们喜欢他们无法逃避的社会命运”,并且“爱好你非 干不可的事”;这个世界是稳定的,没有战争和社会的动荡,“人民过着幸福的 生活,要什么有什么,得不到的东西他们绝对不会要”;这个世界的人口最佳比 例是“九分之八在水下,九分之一在水上”,水下的人会“比水上的人幸福”; 这个世界里的人分十个等级,每一等级的人都生活在快乐里。   这是个多么美好的新世界!没有战争,没有失望,没有痛苦,没有不安……   这样的新世界在哪里?它就在赫胥黎的笔下,就在《美妙的新世界》这本书 里。   你喜欢这个新世界吗,在看完了这本书后?   我的回答是永远不。   这个世界里的人,没有灵魂;这个世界里的永恒,只活在他们的“嘴上和眼 睛里”;这个世界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激情”;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不 如眼泪值钱”;这个世界里的多数人,都生活在“水下”,不同种姓之间根本没 有一点平等的可能;这个世界里的面孔,太过单调,只有十种;这个世界里,多 数人都是奴隶,却一样欢欢喜喜。   我就像那个野蛮人一样,想要诅咒这样的新世界。   这是一个比地狱还要恐怖的,远比眼泪廉价的新世界──我感觉,它离我们 并不是太遥远。   赫胥黎在本书的前言中说:“一个真正有效率的集权主义国家应该是大权在 握的政治大亨和他们的经理大军控制着整个奴隶人口;而对奴隶不用威胁,因为 奴隶喜欢奴役。培养他们喜欢奴役是现在的集权国家分配给宣传部门、报纸编辑 和教师们的任务。”   “真理是伟大的,但是从实际观点看来,更伟大的却是回避真理。……还得 让正面的宣传跟反面的回避同样有效。……而要人热爱奴役,没有经济保证是不 行的。简而言之,我设想大权在握的官员和经理们是可能解决长久的经济保证问 题的。但是经济保证很快就会被看作是理所当然,它的取得只是表面的,外在的 革命。除非对人类个体的心灵和肉体进行深入的革命,热爱奴役是办不到的。”   据译者说,这些话是作者在1947年写的,可是,读罢我却产生了一种错 觉,认为它们是在今天,甚至明天写出来的。   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还有必要再说什么吗?赫胥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所以,我还是来谈谈这本小说的艺术价值吧。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很鲜明。无论是总统还是那个主任或者野蛮人,给人的 印象都是深刻的。但最令人难忘的形象却是伯纳·马克思与列宁娜。   马克思和列宁是我们中国人的老相识了,伯纳和列宁娜却似乎不是。可是 看完此书后,我觉得这两个人也是我们的老相识。   伯纳是阿尔法加(α+),列宁娜是比塔减(β-),一个属第一等级,一 个属第三等级,应该同属社会的上层。   列宁娜是浑浑噩噩的,尽管她有过一次清醒的机会,也还是不能不继续沉迷, 成为野蛮人眼中的“婊子”。但这不能怪她,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她这样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太多,当然算是我们的老相识了。   对伯纳这个人物,我们更为熟悉,因为他就是鲁迅笔下的那个“奴才”。虽 然他具有一定的思想,也一样值得同情,但他身上的污点是多于闪光点的。   他比列宁娜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发现孤独。可是他的孤独是在失意时才存在 的,到了自以为得势的时候,他却感不到孤独了──这使他显得格外的卑鄙。   还记得陈胜在二千多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吗?“苟富贵,勿相忘”──贫穷时 的陈胜之流曾经这么说。   还记得宋太祖在一千多年前玩的那个把戏吗?“杯酒释兵权”──不再寂寞 的宋太祖之流宁愿用这个把戏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   还记得中国的那句老话吗?“成者王侯败者寇”──几千年来,中国人大体 上只分为这两种,王侯或者流寇。   还记得《伊索寓言》里的那个农夫和冻僵的蛇的故事吗?文革中,我们习惯 于用这条半死的蛇比喻阶级敌人──现在呢?   我想,现在可以把这条蛇比作某些处在困境中的人。失意的时候,他们拼命 呐喊,或者可怜巴巴地默默忍受孤独,装成我们的难友;等到了大权在握的时候, 他们不再呐喊了,也没有了孤独痛苦的感觉。这时候,他们不理解别人的孤独, 也不允许别人来呐喊,因为他觉得自己站得高了,身体温暖了,这世界已经足够 完美了,任何来破坏现状的人都该被毒牙咬死。   伯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蛇性”的不太值得同情的奴才。其实,他从来没有 真正得势(所以也就没有机会变得太坏),对总统的威胁也并不是很大,可最后 还是被驱逐了出去──在新世界里,连这样的人也不允许存在。   但在现实世界里,伯纳这种人却处处存在。虽然他们的数量没有列宁娜多, 对社会的危害却更大──对这种人,我们已经领教够了。   小说的写法有时很独特。在前半部里,作者曾经运用了“闪回法”,这种写 法不但经济,还能产生视觉上的艺术效果。在阅读时,你就仿佛在看一部精彩的 意识流电影。不过,这手法并非作者的独创,早有人用过了。   小说的语言很出色。总的来看,它的语言是冷静的,多数时候几乎不带感情 色彩──这是难能可贵的,唯有高明的作家才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它的语言又 是具有诗意的,如野蛮人对伯纳回忆自己的过去的那一章就显得诗意十足。可惜 的是,小说的后半部分说教、辩论色彩太浓,收束也太过仓促──尽管其语言风 格没变,但却不如小说的前半深刻且有生色。   在小说中,赫姆霍尔兹写的那首“关于孤独的”诗非常有味道,读罢,我相 信作者必然也是诗人。   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书中自然也有不少令人拍案的构思与描绘,但我是把它 当作寓言来读的,因此就不在此讨论它的“科幻价值”了。   看完这本奇妙的书,我忍不住又细细的看了第二遍。看了第二遍后,我不能 不想起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来。   我觉得,二十世纪有两部最伟大的寓言,一个是《动物庄园》,另一个就是 《美妙的新世界》。   如果说《动物庄园》是关于畜界的寓言,《美妙的新世界》就是关于人界的 寓言。   畜界与人界何其相似,那是因为人与畜都生活在同样的宇宙空间的缘故。   我能在二十世纪末初次读到这两部寓言,应该算幸运吗?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小说的译文在开始时还有些生涩,但不久即渐入 佳境,精彩纷呈。有些“新词”也“造”得格外高明,如译者把“SEXPHONE”译 成“色唆风”,把“FORDSHIP”译成“福下”──这些译词虽属“生造”,却非 常切合原意,与原文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偶有错字。译者前言中还有一处印刷错误。译者前言中,开始称作者的 生卒年为1894-1963,最后又说作者在1972年另写了一篇关于本书 的散文──赫胥黎在死了九年后还能创作?怕是在美妙的新世界里也不能够有这 种情况发生吧。 ◇             漫谈《灵山》   走马观花般看完了高行健的《灵山》,又没空也不想他日再读,因此只有在 这里漫谈一下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得了诺贝尔的;也知道,这部作品 可以在网上找到──我就是从网上找到它,又打印下来的。   因此,存在着这样两个事实:1.有个中国人获奖了。2.他的一部重要作 品《灵山》在获奖后不久就在网上出现了。   如果倒退二十年,这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我们往往在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死掉 或者半死之后,才可能在书店里找到他们作品的译本──除非获奖者是苏联人, 或者东德人甚至阿尔巴尼亚人。   可如今,高行健刚获奖不久,网上就有了他的《灵山》──在电子时代,这 并不算奇迹。   然而,书店里却找不到这本书,这才是电子时代的奇迹。   让奇迹都走开吧,现在我来谈一下我对《灵山》的感觉。   看完《灵山》,我知道,我读的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最让我意 外的。   因此,小说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包括那些冷嘲与沉思。   我还知道,这是一部中国人的作品──我是说,这部作品是有民族渊源的。   《山海经》、《水经注》、笔记小说、沈从文、鲁迅,都是《灵山》的渊源, 当然也包括外国现代小说。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小说很怪异,因为它没有主角,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合 乎传统的写法。但对我来说,这小说并不怪异,因为我对外国现代小说,中国古 代典籍、五四作家的作品也还读过一些,故而能猜到这小说的渊源。   首先,小说的框架是传统的,与《山海经》、《水经注》同出一辙。《灵山》 中对“你”、“我”在一个个市县的经历,沿途所见的风物等的叙述方式,大体 是和《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的叙述方式相同的。《灵山》像不像一部现代 版的《山海经》?   小说中的某些章,就是一段随笔或是笔记甚至思辩录,这种形式又是从古代 笔记小说中学来的。   作者受鲁迅的影响虽不多,但也能看出一些,然而也只是形似而已;至于小 说和沈从文的关系,更是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我等会儿再谈。《灵山》的某些章, 叙述方式、内容、思想又明显带有外国现代小说的痕迹,看来作者也受了魔幻现 实主义等流派的影响。   因此,《灵山》是一部中西合璧的作品。不过,作者显然从中国传统中吸取 了更多的养份,所以小说的民族特征是非常强的,这才使它比时下的国内作品更 加出色。   和作者一同在纸上漫游、寻觅、思索了一番之后,我在想小说的主题到底是 什么。对自然和传统的回归?对真实和性爱的追求?对历史的反思?   这些虽然是小说中涉及的内容,但我想小说的真正主题不是这些中的一个或 是全部。   对存在的逃避与追求──这才是它的真正主题。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合 理的,未必是正在存在着的。因此,一般来说,有两种存在:一是你认为不合理 的,没有理性的;一是你认为部分合理的,不能全盘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你必 须设法找到第三种存在,才能获得理性,获得内心的安宁,获得你自己。这本小 说就讲述了这个读第三种存在的寻觅过程。小说中的“你”或者“我”,不是遁 世者,所以当它真正进了与世隔绝的深山,心里会感到离群的恐惧;他也不是入 世者,因此他为了逃避那些不愿接受的存在而流浪;他仿佛一个玩世者,既欣赏 民歌民情,自然风物,又喜欢追求性爱的快感,然而,这些也不是他流浪的真正 目的。   他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寻找第三种存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寻找真实的 自己。   最后他找到了没有呢?这个问题就像灵山在哪里一样,是无需明言的。   这个主题是不错的,只可惜作者没有表达清楚,因为他意到笔未到。所以, 作者不加取舍地将许多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写了进去,冲淡了作品的表现力。我想, 如果把小说删掉一半,结果可能会好很多。   第一个可删的地方是“你”和“她”的对话。这些带有古龙小说风格的对话, 不管看起来多么玄妙(其实多数肤浅得很),也都毫无意味,一望即知是作者生 造出来的,从里到外都透出一股俗气,因此,留着它们并无什么用处。   第二个可删的地方是那些长得过份的,显然带有“西方色彩”的句子──这 些读起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的句子,有必要保留吗?   第三个可删的地方是“你”给“她”讲的某些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 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这些故事需要“剪枝”,看起来才不会杂乱。   第四个可删的地方是某些为了神秘而神秘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往往除了看 起来很魔幻外,并无别的用处。   如果把这四类地方删去,小说的篇幅就少了一半还多,因而显得有些单薄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不甚完整的小说,不少该展开的地方没有展开,不该写的却 写了很多。   总的来看,这部小说虽然不错,甚至有值得赞赏的地方,但并不算杰作,和 我事先的想象有很大差距。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作品(除了丘吉尔、赛珍 珠、大江健三郎等人的作品)都比它强,去年的得主格拉斯的《铁皮鼓》也远远 胜过了它。   但我相信,作者以后发作品或许会更好一些,因为从《灵山》中,我看到了 作者的潜力。   攻击了半天《灵山》,再来谈一个它的优点。在谈之前,我得先谈一下沈从 文。   我认为,沈从文的多数散文与某些小说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作品,因为我从 中看不到一点缺憾,只能看到不可思议的完美。中国最有资格获诺贝尔的,应该 非沈从文莫属。可惜,他却不得不早早地死去了。   我不知道高行健是否受过沈从文的影响,因为我对他一点也不了解,但在读 《灵山》时,偶尔我会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中分明有沈从文的影子。当然,沈从 文的文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高行健的文字却带有雕琢的痕迹,但这已经很不容 易了。   为什么,中国的沈从文只有一个?也许只有一个已经是中国甚至世界的幸运 了。   我的纸还剩一点空白──本想到此收尾的,那就再多说一点关于桓温的事吧。   《灵山》第48章中提到了“晋代的笔记小说”里的一个“大司马”与“比 丘尼”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根据《搜神后记》等笔记改写的,属于“故事新 编”。可我却觉得作者编得很做作。让我把几种版本的原文先抄在下面:   《搜神后记卷二·比邱尼》:晋大司马桓温,字元子。末年,忽有一比邱尼, 失其名,来自远方,投桓温为檀越。尼才行不恒,温甚敬待,居之门内。尼每浴, 必至移时。温疑而窥之。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温惊 骇而还。乃至尼出浴室,身形如常。温以实问,尼答曰:若逐凌君上,形当如之。 时温方谋问鼎,闻之怅然。故以戒惧,终守臣节。尼后辞去,不知所在。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幽明录》:桓温内怀无君之心,时一比丘尼从远来, 夏五月,在别室浴,温窃窥之,见尼裸身,先以刀破腹出脏,次断两足,及斩头 手。有顷浴竟,温问:向倾见尼,何得自残毁如此?尼云:公作天子,亦当如是。 温惆怅不悦。   鲁迅辑《古小说钩沉·冥祥记》:晋大司马桓温,末年颇信佛法,饭馔僧尼。 有一比丘尼,失其名……(后面同《搜神后记》)。   另外,《晋书·桓温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我懒得去抄了,总之,看罢原 文,再看小说中的这一章,你会发现,作者除了“添油加醋”外,并没写出多少 新意。因此,还不如老实地把原文抄下来,再添上另写的结论呢,何必再来复述 一番?   至于桓温的故事,《晋书》里有,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抄这些的本意也不在 考证历史,而是想说,写小说时,该老实的时候就得老实,不必油滑或故作神秘。   哎呀,这页纸用光了,就漫谈到这里吧。 (寄自中国) ※※※※※※※※※※※※※※※※※※※※※※※※※※※※※※※※※※※ 本期编辑:赋格 本期校对:杏儿 审稿:  阿飞、笨狸、方舟子、古平、虎子、唐郎、一华、亦歌、应帆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 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 P.O.Box 26194, San Diego, CA 92196, USA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WWW: http://www.xys.org(http://207.152.99.201) WWW: http://www.xys2.org      ftp: xys.org/pub/ 订阅《新语丝》和“新语丝之友”,请到: http://www.xys.org/subscription.html http://www.xys2.org/subscriptio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