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 ※        ≡≡≡ 新 ≡ 语 ≡ 丝 ≡≡≡      |酸| ※          (NEW THREADS)        |营| ※                               |养| ※         2001/04(核酸营养骗局增刊)     |骗| ※            一九九四年二月创刊          |局| ※                               ·-· ※   《新语丝》为文化性综合刊物,登载文学、艺术、史地、哲学、科 ※ ※ 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设四个固定栏目:【牛肆】(随笔、评论)、【丝 ※ ※ 露集】(诗歌、散文、小说)、【网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识小品 ※ ※ )和【网萃】(个人或专题选集)。本刊每月十五日出版,并不定期出 ※ ※ 版专题增刊。四月增刊《核酸营养骗局》于四月十日出版。      ※ ※                                 ※ ※   本刊家页国际版:www.xys.org           ※ ※       国内版:www.xys2.org          ※ ※            ◆赞◆助◆单◆位◆            ※ ※   汉林网上书城:www.hanlin.com         ※ ※   PSI留学生服务公司:www.psiservice.com ※ ※                                 ※ ※※※※※※※※※※※※※※※※※※※※※※※※※※※※※※※※※※※ 方舟子:“核酸营养”骗局大事记 【综述回顾】 方舟子: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 方舟子:“核酸营养”骗局的演变 方舟子:我与“核酸营养”风波 逍 遥:核酸营养品事件评论 【揭露骗局】 方舟子: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 方舟子: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 逍 遥:核酸和营养--对无耻的珍奥生命核酸的批驳 方舟子: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方舟子:“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 方舟子:荒唐的“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 郑达言:掀起核酸保健食品的盖头来 【针锋相对】 方舟子:答崔秀云《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方舟子:评“珍奥核酸”的法律威胁 方舟子: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逍 遥:评《北京晚报》的“核酸专家问答” 方舟子:“核酸营养”采访阴谋:关于《成都商报》伪造采访的声明 方舟子:答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 方舟子:再答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 方舟子:“核酸营养”与“国际阴谋” 疯和尚:给《三联生活周刊》的信:宣传“核酸营养”的文章让人恶心 方舟子:如何对得起邹韬奋的在天之灵--评《三联生活周刊》“为核酸斗起来” 方舟子:“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谎言和伪科学态度 【旁观者言】 刘华杰:警惕诈骗:对“核酸营养”要进行公正的检验 飞天鹰:包庇欺诈行为助长社会不稳定——也说某些人论证中的逻辑 陈 逾:核酸宝贝 赵 牧:“核酸论战”的意义 潇 浏:“核酸”营养品与我们的社会良知 饶 毅: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 插一腿:不吐不快:假的就是假的 熙 同:“兰州纸贵”的背后 刘华杰:“核酸营养”闹剧中什么是真的? 胡艳芳:“吃什么补什么”--以及吃得死人和吃不死人的“营养品” 熙 同:伪科学该当何罪 【参考资料】 新华社: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李载平院士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开信 碧 声: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来函否认“核酸营养”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柯林斯指出“核酸营养”是骗局 英国《自然》评论中国的“核酸饼干” 方舟子:美国营养品指南评“核酸营养” 丁 刚:美科学家不认口服核酸 【立此存照】 珍奥核酸的说明书 相信科学就相信核酸--珍奥新广告词 炮制、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名单 “核酸营养”骗局大事记 ·方舟子· 1968年 美国纽约医生本杰明·弗兰克(Benjamin S. Frank)出版《核酸疗法》 (ucleic Acid Therapy in Aging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一书,为“核 酸营养”骗局提供理论依据。 1981年 经美国邮政部控告,美国法庭在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 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 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违反了美国法典第39编第3005条。 1985年 杨秉渊、王中侃、戴连等人组建核酸课题组,开始研制核酸制剂——正分子 核酸。 1993年1月 正分子核酸NA-21核酸合剂(“第一代基因营养产品”)正式投放市场。 1995年3月 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核酸营养学”和“核酸疗法”的专著“核酸营养学与 核酸代谢疗法丛书”第一册《新营养学和新医疗法》(杨秉渊、王中侃、戴连、 陈孝华、林祥琼著)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中科院院长卢嘉锡为该书作序。 1998年 6月8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报道,年生产能力15亿元人民币的中 国第一个核酸产业化基地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大连建成。紧接着, 新华社、中央电台、电视台、《科学时报》、《科技日报》、《文汇报》等10 0多家新闻媒体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 7月18日,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播出国内第一部“核酸营养科普 片”《核酸——生命的动力之源》。 8月,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面市,其专利发明人为大连医科大学德育副教授 吴文国。 珍奥核酸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确定为全国基因工程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1999年 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获“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优秀新产品金奖”,被中 国保健科技学会评价为“第三代保健食品领航产品”,并颁发了“向消费者推荐 产品”证书。 2000年 8月20日,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的大连珍奥生命 园奠基。 10月23日至27日,卫生部在青岛召开“2000年中老年保健国际学 术论坛暨中国保健品国际博览会”,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被评为唯一的金奖。 11月,福建珍奥核酸有限公司在莆田市建成。该项目投产后的第一年可产 核酸200吨。在今后三年内将继续追加投资4.1亿元, 全国大大小小各媒体刊登了大量宣传“核酸营养”的文章。珍奥核酸在广告 中打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在全国30个省市区热销,上半年 实现利润2500万元,全年可达5000万元,明年可实现1.5亿~2亿元。 2001年 1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署名邓太焱的报道《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 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云教授》。文中崔秀云自 吹她发明的“生命核酸”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方舟子在新语丝网站登出《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指出“核 酸营养品”是一个商业骗局。接下来的几天方舟子、逍遥撰文继续揭露这个骗局。 1月11日,《南方周末》刊登“第三届“夕阳美”核酸与健康知识大奖赛” 广告。该大奖赛以宣传“核酸营养”为目的,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年保 健医学研究会主办、《生物工程进展》杂志协办、北京基恩爱生物技术有限责任 公司承办。 1月12日,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李载平院士发表《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 开信》,澄清《光明日报》关于他赞扬崔秀云研究的报道失实。 1月13日,新华社刊发王艳红撰写的电稿《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 充核酸》。 1月20日,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所长赵宝昌给方舟子寄崔秀云 《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方舟子于当天做了公开答复。 四川省卫生厅公布抽查不合格的保健品食品,其中包括珍奥核酸。 1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基因与我们”的科普讲座上,中国“人类基因 组计划”重大项目秘书长杨焕明教授回答听众提问时指出,所谓的核酸食品在营 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 2月11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化专业 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与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达成四点 共识,论证核酸产品有益健康。“核酸营养”专家纷纷接受报纸采访为“核酸营 养品”辩护。 2月15日,新华社《环球》杂志刊登方舟子撰写的《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 中国热销》。 2月16日,针对大连珍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聘请的律师对国内一些转 载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文章的网站寄去威胁信,方舟子发表《评“珍奥核酸” 的法律威胁》。 2月20日,碧声在新语丝网站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公 布三位被珍奥核酸盗用名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来信。 方舟子撰写《揭露“核酸营养”商业骗局》传单供传播。 2月22日,《南方周末》以头版头条发表杨海鹏、朱鹏程撰写的报道《三 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介绍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 脉。这一期《南方周末》在长沙、上海、兰州、西安等地被高价“收购”。 《齐鲁晚报》报道“医学专家称基因食品直接服用有害无益”,刊登在山东 大学齐鲁医院肿瘤中心进行基因研究工作的马道新的评论。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全民健康促进会及中国健康产业市场发展 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主办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上, “核酸营养专家”论证“核酸类保健品对特定人群健康有益”。 2月23日,《北京日报》刊登贾中山报道,欢呼“我国举行首次行业听证 会:核酸风波了结”。方舟子发表《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2月27日,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陆长德研究员发表《对“核酸营养品讨论” 的看法--兼答方舟子先生》,方舟子当天做了答复。 《粤港信息报》发表蒋杰升《核酸论战是不是国际阴谋?》,暗示方舟子等 人揭露“核酸营养”骗局是为了搞垮中国民族产业,是一个国际阴谋。 2月28日,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陆长德研究员发表《我对核酸问题的观点, 兼答方舟子》,再次为自己支持“核酸营养”的立场辩护,方舟子又在当天做了 答复。 《成都商报》出版“核酸专版”,发表该报记者白雪飞和韩命军捏造的对方 舟子的采访,以证明揭露“核酸营养”骗局是国际阴谋。方舟子发表《“核酸营 养”采访阴谋:关于《成都商报》伪造采访的声明》。 3月1日,《南方周末》出版有关“核酸营养”的专版,刊登方舟子《“核 酸营养”骗局的演变》等文章。这一期《南方周末》又在威海等地被“收购”。 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希望与炒作》的社论,评论中国 科技界的现状,其中提到了中国的“核酸营养”骗局。 西安万余报纸订户收到2000年4月11日的《科技日报》,内容是对 “核酸”保健效果的正面宣传。 《东北之窗》刊登野夫撰写的《“私设公堂”歪批“核酸”--“核酸营养” 专家怒吐“隐情”》,报道崔秀云的自我辩护。 3月2日,《济南时报》报道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核酸 有益健康”。 3月5日,南京居民杨鸿起诉“大连珍奥核酸”以虚假违法宣传误导消费者。 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当日受理此案。 3月9日,新语丝网站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来函,否认“核酸营养”。 3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记者金焱的报道《为核酸斗起来》,继 续鼓吹“阴谋论”。 3月15日,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节。方舟子在“三九健康网”接受问 答。 《环球时报》发表记者丁刚的报道《美科学家不认口服核酸》。 中央电视台播出宣传珍奥核酸的专题片。 3月16日,方舟子发表《如何对得起邹韬奋的在天之灵--评〈三联生活 周刊〉“为核酸斗起来”》,驳斥“阴谋论”。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负责人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卫生 部从未委托任何单位召开所谓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及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 会”,也没有批准过召开类似的听证会。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项目管 理处声称核酸营养品不再列入火炬项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秘书长声称主办听证 会的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从未在民政部登记过,早在2000年1月已被重组 进入“中国保健科技学会”。 3月20日,四川出版的《知识经济》杂志刊登方舟子《我与“核酸营养” 风波》。 3月21日,六家保健食品企业因夸大宣传被卫生部通报,其中包括大连珍 奥核酸。但通报中又称:“我部批准的含核酸的保健品是经过严格审查的,符合 有关规定,迄今为止,尚无充足的科学证据否定其安全性和功效作用。” 《中国青年报》报道辽宁省工商局已对大连珍奥核酸做了处罚,细节不详。 该报记者从国家卫生部获得了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于3月1日给该部“关于核酸听 证会情况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承认召开“听证会”行为欠妥,并且该机构 已对听证会的主要操办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不过,该学会的“报告”仍坚持其 “核酸有益健康”的结论。认为该听证会“维护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政府部门的权 威性”。 3月23日,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发表《争论需要有科学态度》。 3月24日,方舟子发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谎言和伪科学态度》。 【综述回顾】∽∽∽∽∽∽∽∽∽∽∽∽∽∽∽∽∽∽∽∽∽∽∽∽∽∽∽∽∽ 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 ·方舟子· 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其实还得加上一条,饱暖思保健。所以古代帝王,在填 满三宫六院之后,往往还要求仙炼丹。一般人,淫欲大抵只能想想,保健在手里 有点余钱之后却觉得可以试一试。平常的饮食无法保证我们不得疾病,更无法推 迟我们的衰老,总令人觉得该再吃点什么才心满意足。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 要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突然患上癌症、 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 是伪科学乘虚而入,各种各样声称能够解除这些烦恼的保健食品蜂拥而来。祖传 秘方已经老套,现在时行的是舶来的高科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往往其实 是已在美国过气了才被引进到中国来,比如新近在国内冒出的保健明星“脑白金” 和“核酸营养品”,就属此类。“脑白金”在美国已过时了五年,现在在美国只 是被当做催眠药在卖;而“核酸营养品”更绝,早在二十年前就在美国被认定是 骗局,基本上从美国市场消失了。 “脑白金”,多么响亮的有诱惑力的名字,也不知是谁的“创意”,其实它 的学名,音译为美乐通宁(melatonin),意译为褪黑素,也叫做松果体素,是 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调节人体睡眠周期的激素。它在体内的分泌量与光线有关,比 如在黑夜中,分泌量就会增加,激发睡意。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美乐通 宁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有专家据此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的睡眠状态不如年轻人(但 最近又有论文认为美乐通宁的分泌量并未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993年美乐 通宁制剂才开始在美国市场上销售。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 小组报道说,服用美乐通宁能够催眠,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第二年,《新闻周刊》 对美乐通宁做了专题报道,再加上有两本畅销书大力鼓吹美乐通宁的神奇作用, 促使了美乐通宁在美国热销。美乐通宁不仅仅被说成是一种天然无害的安眠药, 而且根据非常初步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理论猜测,被吹成是一种“美妙的激素”, 能够提高免疫能力,治疗癌症,预防心脏病,增强性能力,抵抗衰老,返老还童, 延年益寿,等等。经美国医学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的反复澄清、警告,这股美乐 通宁热很快在美国平息了下去。目前美乐通宁做为食用添加剂,在美国的超级市 场、健康食品店、药店还可以买到,也相当便宜,价格与一般的维生素制剂相当, 一个月的用量不到十美元。在瓶子上说明的功效只有“有助于睡眠”一条,下面 用小字注明“未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FDA)证实”。美国医学界一般认 为,美乐通宁对于治疗因时差导致的失眠是很有效的,但是否能做为安眠药治疗 其他失眠症,则有不同的结论。有的临床试验表明,服用美乐通宁结合一般疗法, 有助于治疗某些癌症,但这还只是极其初步的结果。在服用美乐通宁时,有三点 不能不引起警惕。第一,我们不知道最佳用量。有的研究表明每天服用0·5毫 克就可催眠,有的用量则高达十倍才有效果。第二,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有副作用。 短期的服用看来相当安全,没发现值得警惕的副作用,但是对美乐通宁的研究才 只有几年时间,没人知道长期服用有何不良影响。美乐通宁是一种激素,而滥用 激素的后果,有时是要过了好几年、十几年才能表现出来的。第三,由于美乐通 宁不是做为药品,而是做为保健品出售的,因此对其质量缺少严格的控制。 如果说美乐通宁还有某种疗效,对它的副作用和其他功效我们还说不清道不 明,因此对把它当做营养品无法断然否定,只能抱着存疑、警告的态度,那么, 对所谓“核酸营养品”,我们却可以全盘否定。早在六十年代末,有一位叫本杰 明·弗兰克的纽约医生(已故)出了一本叫《核酸疗法》的畅销书,鼓吹服食核 酸制剂能够抗衰老,延年益寿,美国许多健康食品公司都乘机推销核酸制剂牟利。 在1981年,美国邮政部多次控告这些健康食品公司邮寄推销核酸制剂的不实 广告欺骗消费者,获得胜诉,核酸营养被认定是骗局。这股核酸营养热在美国也 就过去了,核酸制剂在美国市场基本消失了(我查了本地几家健康食品店,都未 见有售),连弗兰克的著作在美国也绝版。可以说,“核酸营养”在美国已成为 历史陈迹,只在某些江湖医生撰写的“另类医学”指南中还能找到点痕迹(比如 从未获得医学学位的艾尔·敏德尔(Earl Mindell)写过一系列关于营养品的畅 销书。他的博士学位是从一所不被承认的野鸡学校拿的,在美国被称为江湖医生, 在中国却被当成“国际尖顶营养保健专家”,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据说正热销 中)。 但是近来弗兰克在中国却突然风光起来,被称作“著名科学家”,有的文章 甚至给他捏造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有的核酸营养广告打出了38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像,而事实上他们的工作虽然是研究核酸的,却跟核酸营养 毫无关系,他们也从来没有说过人应该补充核酸。任何学过点生物化学常识的人 都会觉得核酸营养的说法荒谬绝伦。众所周知,核酸是遗传物质,如果外源的核 酸居然能补充进人体核酸,人的遗传系统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就象被病毒感 染了一样(病毒就是把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幸好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 的,因为食物中的核酸在消化道中都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才被人体吸收。人 体细胞在合成核酸时,也可以不靠食物中的核苷酸,而是利用体内核酸的分解产 物(补救合成),或者利用其他营养物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核酸、核苷酸从来 不被认为是必需营养物,只有个别的专家猜测外源核苷酸对免疫系统有一定作用, 主张把核苷酸视为“半必需营养物”,认为应在喂养婴儿和特殊病人的配方奶粉 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但是没有合格的专家主张一般的人应补充核酸。国内有宣 传文章声称每天应补充核酸1-1·5克,并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这是 捏造的谣言。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有二十余种,包括蛋白 质、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并无核酸。在医学上,并不存在核酸缺乏 症。事实上,联合国文件一再警告过服食核酸过量的危险。外源的核酸绝大部分 在体内都不被利用,而是降解成小分子。其中的一种降解终产物是尿酸,如果血 液中尿酸过多,将导致关节发炎而得痛风;如果尿液中尿酸过多,会产生结石。 因此,如果核酸服食过多,易感个体将有患痛风或肾结石的危险。 退一步说,假如核酸营养的鼓吹者说得对,人应该每天摄入1-1·5克核 酸,也绝对不需要去买核酸营养品。核酸存在于几乎一切食物中,以豆类、鱼、 虾、鸡肉等最多,用买核酸营养品的钱去买这类食物,在服食了真正的营养物的 同时,也肯定能“补充”同等量的核酸(例如,一斤鸡肉、鲜鱼或虾仁的核酸含 量就约等于1克),还不必担心核酸过量。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的文件 称“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 在“脑白金”、“核酸营养”热过去之后,肯定还会有新的营养品冒出来。 而且,在被揭发之前,其鼓吹者早已赚足了钱。消费者如何自己识别这类炒作、 骗局呢?在这里,我归纳出假营养品的几条特征: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关心的大部分或所有健康问题有良效,比如增进智力、 抗衰老、增强性能力、美容、减肥、抗癌、预防心脏病。而且,它们往往把药理 归结为“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咸宜,毫无副作用,诱使许多人抱着“反正吃不死人”的 心理去试一试。“吃不死人”只是说明它无毒,而无毒并不等于无副作用。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是祖传秘方被最新科学研究证实。 它们往往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试验或理论依据,往往是来自于一位 科学家或医生的发明。比如“核酸营养”的宣传文章的依据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医 生弗兰克。但是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可重复性,某个人的实验结果是不足为凭的, 因为可能造假或出差错,只有经过不同实验室的独立、反复的验证,才能成立。 它们往往声称服用过的人都说有良效,并会列出一些人,特别是名人,的证 言。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证言从来不被当做证据。一个人吃了某种东西而觉得有 效果,不一定就真是这种东西在起作用,可能是别的东西,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只有严格控制、反复测试、双盲、有对照组的试验结果才是可靠的。 底线是:我们真的需要保健品吗?如果饮食结构合理、平衡,没有服食任何 保健品的必要。如果饮食不平衡,也只需添加那些必需营养物(维生素、微量元 素)。长期饮用传统的饮料,比如茶、葡萄酒,可能对身体有益。但是没有任何 确凿的证据表明,服食保健品对健康能有奇妙的效果。要而言之,灵丹妙药是没 有的,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幻想,在目前也还仅仅是幻想。 2001.1.13. “核酸营养”骗局的演变 ·方舟子· 我最早知道国内在热“核酸营养”,是去年10月间在北京时听一位记者谈 起,因行程太紧张,也没有太加注意。近年来在国内打着最新科学成果幌子的一 些营养保健品都是从美国引进的,所以我一开始就怀疑“核酸营养”这股风也吹 自美国,但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却闻所未闻,有点蹊跷。回美国后,我做了一些调 查,才知道“核酸营养”原来早在1981年就已被美国法庭认定为骗局了。今 年1月5日我偶然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了一篇宣传“生命核酸”的发明者、大 连医科大学崔秀云教授的文章,便开始撰文揭露。又从互联网上检索出了发表在 国内大大小小的报刊上的上百篇宣传“核酸营养”的文章,越读越是惊心,如此 荒唐的、有点生物化学知识就可以戳穿的欺骗性宣传历时这么久,却没有听到公 开说“不”的声音,实在是可怕。 从大约2年前“核酸营养”在国内开始兴起,一直到最近,其宣传者所持的 理论都是“吃基因补基因”、“补充外源核酸改善人体内核酸”,吹嘘“核酸具 有抗病毒,抑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见珍奥核酸说明书)。这种说 法荒谬绝伦,原因有二:第一,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每个人都有一 套独特的遗传信息,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人体内的核酸都是在体内一步一 步合成的,不能依赖外源的核酸,否则人的遗传系统就会混乱,就会生病乃至死 亡(病毒入侵正是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核酸是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也不能直接吸收,否则会破坏生理机能。食物中的核酸都会在 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核苷酸、核苷。这些小分子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还会 进一步降解,其中一种降解废物是尿酸,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有可能引起痛风 或生成肾结石。因此服用核酸是有害无益的,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点。 这些都是生物医学的常识,无可批驳。那些支持“核酸营养”的所谓“专家” 在开了“研讨会”和“听证会”后,也都承认核酸不是“基因食品”,人体不能 直接吸收,服用核酸过多对身体有害。但是他们为了保住“核酸营养”这块牌子, 又提出了两条理由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第一条理由是把“核酸营养”混同于核酸类产业,试图以开发核酸类产业为 由保护“核酸营养”。事实上,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没人否认核酸类物质在 医药等方面有开发价值,比如核苷酸类似物、反义核酸就都可能用于治疗某些疾 病,但是它们的作用机理和“核酸营养”无关,它们的存在无法用于证明“核酸 营养”的必要性。 第二条理由是说核酸的降解物核苷酸有营养价值,是“条件型营养物”。因 为人体能够自己合成核苷酸,所以核苷酸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这一点“核酸营 养”专家们也都承认。那么什么叫“条件型营养物”?这里大有名堂。我在开始 揭露“核酸营养”骗局时,也指出核苷酸对某些非常特殊的人群可能有营养价值。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靠吃奶粉为生的婴儿。母乳中含有一些奶 粉中没有的化学物质,其中一种是核苷酸。有的研究者怀疑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 儿比用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主张在婴儿奶粉中加适量 的核苷酸。但是对此还没有定论,目前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生产的婴儿奶粉中加 了核苷酸,而美国的不加。反正母乳中本来就有核苷酸,在奶粉中加一点也无妨。 此外,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 应的功能有影响,因此在特定的医疗条件下,例如在给接受器官移植(免疫受抑 制)的病人提供的标准配方食物中,有的研究者认为应添加核苷酸。由于这两个 原因,有些专家主张把核苷酸当成“半必需营养物”,但是这种看法在学术界也 不是主流。 学术界对“半必需营养物”的争论在于,在婴儿或病人靠配方食品维生时, 是否应该完全排斥核苷酸,加一点核苷酸是否有益处?这和供进食正常的人吃的 “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据《北京晚报》的报道,“核酸营养”专 家们在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我的有关介绍的同时,却偷换概念,将“半必需”的 含义扩大成了“膳食结构不科学、日常饮食不规律且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及肝脏合 成代谢功能虚弱的亚健康人群”、“体弱多病、体乏无力、免疫力低下者”,这 是毫无科学依据的。他们的理由是“骨髓、淋巴、红细胞、小肠和脑等组织细胞 (均为增殖细胞类)则善于‘投机取巧’,它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多为小肠从食 物中吸收的核苷或核苷酸,通过简单节能的补救途径合成核酸”,红细胞连细胞 核都没有,脑细胞也不能分裂,不知它们如何成了“增殖细胞”?核苷酸的补救 合成并非利用“多为小肠从食物中吸收的核苷或核苷酸”,而主要是利用细胞内 已有的核酸的降解物(“补救”的英文为salvage,意思是“废物利用”),这 也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专家”们为了维护“核酸营养”而炮制出来的这套说法, 将会改写生物化学的教科书,如果能够成立,其意义可比什么“核酸营养”重大 多了。在实际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 的什么奇妙功能。没有一个合格的专家会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 去补充核苷酸。更何况核酸存在于几乎所有食物中,除非是靠配方奶粉维生的人, 根本不必担心食物中会缺乏核苷酸。 “核酸营养”鼓吹者以前造谣说“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 酸1克至1·5克”,在谣言被揭穿后,他们改口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 膳食不大于2克,为了减除食物中的摄入量,每天小于1·5克是合适的”(见 华东理工大学乔宾福教授在《北京晚报》上的答问)。这仍然是个谣言。世界卫 生组织从来没有规定过每天膳食中的核酸最大允许量,只在以前推广酵母菌等单 细胞蛋白质食品时建议过,由于单细胞食物核酸含量很高,值得警惕,从这类食 品中吸收的核酸含量每天不宜超过2克。我在以前揭露“核酸营养”的文章中也 介绍了这一点,“核酸营养”专家大概就是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了这个数字,却没 弄清楚那仅仅指的是单细胞蛋白质食物,并非包括所有的膳食。一天膳食中核酸 含量要超过2克是很容易的,饭菜丰盛一些就会超过。膳食中核酸含量过多可能 导致痛风、肾结石,但是我并没有找到有哪个权威机构规定每天膳食中核酸的最 高限量,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恐怕也没法有个统一标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不要去吃毫无营养价值的核酸制品,那除了增加痛风、肾结石的危险,没有任何 益处。 2001.2.27. 我与“核酸营养”风波 ·方舟子· 中国的“核酸营养”热,大约兴起于1998年,因为据“珍奥核酸”的自 我介绍,他们的产品在199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产品”,1999 年又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优秀新产品金奖”和被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评 价为“第三代保健食品领航产品”。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公布,“核酸营 养”又乘机做了一番炒作,珍奥核酸还在福建莆田投资建了一个号称全国最大的 核酸营养品生产基地。但是我身在海外,无法躬逢其盛,对此居然一无所知,直 到2000年10月间回国,在北京有一位记者问起我对“核酸营养”的看法, 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行程匆匆,也来不及多加了解。在中国热销过的保健品,或 者打中药牌,或者打高科技牌,后者如深海鱼油、脑黄金、脑白金,都源自美国, 我在美国也有所耳闻,但同样打高科技牌的核酸营养品为何在美国从没听说过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美国后,做了点调查,才知道“核酸营养”的确也是传自 美国,是一位美国纽约州的普通医生本杰明·富兰克在60年代末首先“发明”。 在70年代的美国也掀起了股热潮,但是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 美国法庭连续四次判决“核酸营养”是个用虚假广告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 从那以后,这股“核酸营养”热在美国就消失了,在美国的商店再也见不到核酸 营养品,只在互联网上还偶尔见到有人在推销。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领导人柯林斯在2000年5月间的一次演讲中,还举了“核酸营养” 骗局为例,说明向公众普及基因常识的重要性。 我虽然在新语丝网站上设了一个“立此存照”的专栏,经常揭露中国报刊上 的虚假报道,但这些报道大部分是读者转寄,我其实对中国报刊涉猎得不多。不 过《光明日报》及其子报却是每天都要通过互联网翻翻的。在今年1月5日这一 天,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了一篇吹捧“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基 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崔秀云教授的报道《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文中崔教授自吹 她发明的“生命核酸”就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其依据 的“吃核酸补基因”的理论,让任何学过现代生物学的人都会觉得荒谬绝伦。联 想到我在半年前才刚刚揭露过的“基因皇后”陈晓宁,我就写了一篇《新的商业 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一驳斥崔教授的“理论”,并指出“核酸营养” 早在美国就已被认定为骗局。我在网上检索了一下,找出了发表在全国大大小小 各种媒体上的“核酸营养”宣传文章上百篇,越读越感到心惊,又写了《为什么 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等文 章详细分析、揭露。由于《光明日报》的报道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 化研究所的李载平教授评价崔秀云的“发明”说:这是一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 的发现!我在揭露文章中也顺便批评了李院士是在为“伪科学”抬轿子。李院士 为此给《光明日报》写了一封公开信,登在互联网上,澄清他从未做过那样的评 价,并表示“我没有看到过什么口服核酸会延缓衰老,使人年轻的科学材料。” 崔教授也给我写了封公开信,被我驳斥。 在网上揭露的基础上,新华社驻伦敦记者王艳红采访了几名国外专家,在1 月13日发出报道《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澄清了“世界卫生 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这个谣言。如所预料的,这 则报道基本上不被国内的报纸采用,但新浪网、搜狐、网易等网站转载了,在国 内开始引起了反响。1月20日,四川省卫生厅率先宣布“珍奥核酸”属于夸大 宣传功效、宣传疗效的不合格保健品。1月3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中国 的协调人杨焕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上回答听众的提问时,也说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 核酸,所谓的“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并无帮助。他并打了一个被称为很尖锐而 其实很不恰当的比喻:所谓的核酸食品在营养价值上和米粉没有太大的差别(其 实核酸食品无营养价值,且吃多了有害健康,与米粉不可相比)。2月中旬,新 华社办的《环球》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是国 内传统媒体首次较有系统地揭发这个骗局。 “核酸营养”的鼓吹者开始感到事态严重。他们一方面向转载揭露文章的国 内网站都寄去了一封最后通谍,威胁他们如果不把这些文章撤下,将要采取法律 行动;但并无成效。另一方面,他们组织了一批专家,于2月11日在上海开了 一次“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与应用研讨会”,号称是要为核酸营养品正名,不得 不承认核酸营养品不是“基因食品”,不能补基因,以前的宣传有夸大之处,但 却又声称补充适量的核酸对人体有益,必须保护新生的核酸类工业--在他们的 口中,核酸营养品工业已成了核酸类工业的代表。会议并宣布将在北京召开一个 有关听证会。 国内专家这种小骂大帮忙的做法激怒了我们。我们酝酿给“核酸营养”最后 一击。“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 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 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最后,有三位回信, 告诉我们他们从来没有允许“珍奥核酸”使用他们的名义和肖像做广告,他们也 不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碧声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 网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2月2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 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 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 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下作到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 试图减少它的影响。结果弄巧成拙,“报道核酸起风波,《南方周末》遭高价 ‘收购’”反而成了一条重大新闻,刺激了公众更加关注此事。 就在这一期《南方周末》出版的前夕,“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 业发展听证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十几名专家除了特地请去以示公正的杨焕明 的代表,一致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有益健康,应该保护、继续发展核酸营养品 产业,一些历来就为了广告费鼓吹“核酸营养”的报纸对这个结论欣喜若狂,欢 呼“最高权威一锤定音——核酸产品有益健康”、“核酸是个宝、老弱离不了”、 “核酸风波了结”。我当即写出《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一条条驳斥这两次“专家”会议的结论,并哭笑不得地发现这些专家用于支持核 酸有营养价值的证据,竟是断章取义地抄自我的揭发文章。我于是向公众指控这 些专家做了伪证,列举了我获悉的15位专家的职称和名字。同时我写了一份 《揭露“核酸营养”商业骗局》的传单,简明扼要地揭露“核酸营养”的真相, 供网上传播。这时候我觉得,既然中国的专家敢于集体对抗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以保护民族工业为名支持商业骗局,我们只能通过让尽量多的公众了解事实真相、 避免受骗上当的方式,减少骗局的收入,使它无法维持广告费、公关费而破产。 3月1日的《南方周末》登出了我驳斥“听证会”结论的文章《“核酸营养”骗 局的演变》,揭示了这些专家试图用学术争论的方式掩盖商业骗局的实质,并指 出这些专家在论证时犯了常识性错误,甚至连偷抄我的介绍都抄错。 这场“学术争论”戏看来是演不下去了,“核酸营养”鼓吹者又抛出了撒手 锏:阴谋论。《粤港信息报》2001年2月27日发表蒋杰升《核酸论战是不 是国际阴谋?》一文,借用一位“老总”的话说,“核酸之争是有背景的,最初 是某网站发表言论,然后是一些媒体参与,看得出来,这很可能是国外一些不怀 好意的商家与媒体联手,力图打击中国新兴的核酸产业;最主要的是,企图干扰 有关方面的视听,从而让有关部门减少审批或不再审批新的核酸类项目,然后是 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所以,我们认为,这不是一般 的学术之争,而是一场阴谋,其企图是要扼杀中国的核酸产业!”最后给读者留 下了一个悬念“核酸论战会是一场阴谋吗?”。《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为了解 决这个悬念,竟然下作到伪造对我的采访,让读者以为我一直在别有用心地打击 中国的各种营养品,这次打击“核酸营养”是出于商业利益,“由于其牵涉到巨 大商业利益,更加引人关注猜测”云云。这种阴谋论本不值一驳,因为我们揭露 的是一切的“核酸营养品”都有害无益,并非特指中国产品而言。如果中国的产 品因为我们的揭露而退出市场,外国的产品也绝无可能乘虚而入。我们反对“核 酸营养”产业,但并不反对一切的核酸类产业,更不反对对核酸类药物的开发、 利用,只是这不能跟“核酸营养”混为一谈。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核酸类产业, 应该将资金用于核酸类药物等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方面,而不是用于“核酸营养” 这种骗人的东西。骗局总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而且维持得越久,危害越大, 后果越严重。将“核酸营养”当成了民族产业发展,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核酸 类产业,中国在核酸类产业开发方面必然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也就难免没有 “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的一天。这些打着“民族产 业”、“爱国主义”幌子的“核酸营养”鼓吹者,才真正是民族产业的罪人。 这次“核酸营养”风波,因为涉及的人数众多,而备受注目,但与国内的某 些报道相反,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打击学术、商业腐败。在此以前我揭露“基因皇 后”陈晓宁也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此外还揭露过多起抄袭、伪造履历案。说 我是出于商业利益打假,是一种很阴险也很阴暗的猜测。在参与了这么多起学术 打假后,最让我心酸的,不是中国学术腐败的广泛、严重和欺骗者得以逍遥法外, 而是许多旁观者的态度。某些国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态,他们不去攻击造假者, 却很乐于围攻打假者,对造假者百般宽容、为其辩解的理由无奇不有,对打假者 却是百般挑剔,好像有什么深仇大恨似的,虽然打假在客观上还对他们有好处。 这一次的“核酸营养”骗局,因为民愤很大,这一类看客要少多了,但也并非没 有,主要是一些上海生化所的研究生。这有点意外,因为做为生化研究生,他们 本该比常人更知道这个骗局的可恶才对。但也并不意外,因为由于这个骗局以及 更早一些的“《人体革命》事件”而被我批评到的李载平院士和陆长德研究员就 都在上海生化所,这些研究生中有的就公开说明是他们的学生。陆研究员是我列 举的做伪证的专家之一。他给我写了两封公开信,为自己辩护,声称报道有误。 但与李院士不同,根据陆研究员在信中所表述的观点,他是的的确确认为核酸有 一定的营养价值,“核酸营养”产业应该做为核酸类产业的一部分加以发展的, 因此我对他的指控完全成立。但是上海生化所的这些学生还要为他鸣冤叫屈。有 这样的学生在,“核酸营养专家”不愁后继无人。如果再过10年、20年,中 国还出现类似的听证会,我们不必感到意外。打击学术腐败的事业,任重道远。 2001.3.4. 核酸营养品事件评论 ·逍遥· 看来这场骗局快到寿终正寝的一天了,在此作一个简单的评论。核酸营养品 如果不是它普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估计是没多少人理睬它。这里想说的是,核酸 营养品何以胆量如此之大,是真的相信核酸有用还是因为暴利的吸引而赤裸裸的 欺骗? 我相信是后者,其胆大妄为,直把天下人视为无物,而这一切说明什么?我 不得不遗憾地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的许多真知道的专家和学者缺乏社会责 任感,一是觉得事不关己,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有某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感。如此大的骗局背后,肯定是不那么简单和单纯的。这样一想自然什么都不要 说了。 我想骗人者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了的,是以胆量如此之大,直有把谎言重复 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格言拿来实践的巨大信心。挟暴利所带来的利润,收买某些专 家和媒体。直到网络上有人对此反击,直到还有深怀良知、不畏世俗强权的记者 发言批驳。 这些不和谐音,恐怕是核酸营养品骗局制造者、推波助澜者、既得利益者、 不小心上了贼船者始料不及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喜剧,应该说我很佩服他们 自导自演的一场又一场戏。 首先是雇律师给各大登载了反驳核酸营养品文章的网站,发来威胁性邮件, 估计还是起了一点效果。然后是匆忙召集一批专家,开了两个会取得早已取得的 共识,打专家牌,做出适当让步,承认宣传中有所失误,撤下陪绑的若干诺贝尔 奖得主画像。总之一句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他们愚蠢地认为这些作态可以继续愚弄天下人,未免把大家当弱智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一点盲从心理,这是他们成功骗 取暴利的基础,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同样的心理对于核酸营养品骗局的揭露 文章同样可以有这样的效果,况且谁也不嫌自己腰包里的钱多。 而其愚蠢的收购南方周末的举措,注定了核酸营养品的衰落。任何一个有正 常智力的人都会对他们这样的举动感到其中定然有猫匿。不然何必如此,大可以 和南方周末对薄公堂,要求赔偿若干若干亿元之类的嘛。事实上我们只能得到一 个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他们自己很清楚自己卖的东西是经不起考验的。 面对销售上的急剧滑坡,专家再次出面,一方面澄清核酸营养品原来宣传上 的错误,企图以此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毕竟商业炒作在所难免,说了一些比较过 头的话,这确实大家可以理解的。让我们来看看核酸营养品鼓吹者的策略,他们 将暴利获取人群从大一统的几乎每人都需要,缩小到病人和幼儿,其用心之苦实 在是让人佩服。人们在什么时候最不吝于花钱?生病的时候和哺育幼儿的时候。 同时迫不及待地抛出阴谋论,企图利用日益高涨的民族认同感和媒体的政治 正确性,将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转变为一个商业利益和政治问题,其用心不可说 不歹毒。简单说来,就是在学术上把尖锐的问题化小,企图利用条件性需要的说 不清楚的条件逃避正面迎战。而在另一方面制造虚无飘渺的问题,转移媒体和公 众的视线,企图蒙混过关。 然而,然而就在三联生活周刊抛出长篇大论继续这两手策略的时候,卫生部 和相关机构发言了。 核酸营养品看来我是需要真的和你再见了。 都说网络带来新的商机,这次看来网络首先保护了大家的钱包。无论互联网 意味着什么,只要这里还有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任何企图一本万利的东西, 恐怕要以核酸营养品为戒。这次事件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我想无论如何编辑中 国伪科学史的作者不该放过这次事件。 【揭露骗局】∽∽∽∽∽∽∽∽∽∽∽∽∽∽∽∽∽∽∽∽∽∽∽∽∽∽∽∽∽ 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 ·方舟子· 两个月前回国时,我发现我早在一年前就揭露过的“脑白金”正在热销中, 同时又新冒出了一种“灵丹妙药”:核酸营养品。当时有一位记者问我对这种核 酸营养品的看法,我不假思索就回答:那比“脑白金”还要荒唐。稍微有点生物 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体根本不可能直接利用外源核酸。所有的核酸在吃下去 后,都将被消化、分解成不带任何信息的核苷酸和核苷,进一步分解为碱基和核 糖。核酸存在于几乎所有食物之中,消化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核苷只是普通的 生物小分子,正常人都不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过量地吸收它们能有任何益处。 如果人体能够直接利用外源核酸,那就糟了,那表明你的体内正在随机进行“基 因疗法”,非导致突变不可! 我的直觉是这股风,就象“脑白金”一样,是从美国刮过去的。但是回美国 后,出乎意料,在健康食品店却极少见到核酸制剂。后来做了一点调查,才知道 这在美国已成了历史陈迹了。早在六十年代末,有一位叫本杰明·弗兰克(Benjamin S. Frank)已故纽约医生出了一本叫《核酸疗法》(Nucleic Acid Therapy in Aging and Degenerative Disease)的书,鼓吹服食核酸制剂能够抗衰老,延年 益寿,曾经在美国风行一时,许多健康食品公司都乘机推销核酸制剂牟利。在1 981年,美国邮政部多次控告这些健康食品公司邮寄推销核酸制剂的不实广告 欺骗消费者,获得胜诉,这些官司的详情见: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11-107d.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10-99dd.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8-82.htm http://www.framed.usps.com/judicial/1981deci/9-173d.htm 从那以后这股荒唐的核酸营养热在美国就消失了,然而20年后却在中国沉 滓泛起,而且还有科研人员为之推波助澜。《光明日报》在2001年1月5日 登载的报道《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记我国著名基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博 士生导师崔秀云教授》,显然是一则长篇软性广告,既肉麻吹捧崔秀云教授,又 欺骗读者购买核酸营养液,更是为新成立的大连金泉生命核酸生物工程制药有限 公司造势。 吴柏林博士发明了一个“基因科学”的新名词,现在又出来了一位“著名基 因科学家”、大连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大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崔秀 云教授,据说“她作为一个基因研究的著名科学家,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早已声 誉鹊起。”但是我没能查到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哪怕是一篇论文,国际学 术界又如何能知道她?靠参加只要是研究人员,交了钱就能去,送了论文一般就 能被收录的国际会议?还是靠莫名其妙的“论文让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这种 “荣耀”,都只能骗骗外行读者。 崔教授对核酸的介绍,也完全是信口开河,一窍不通。她说:“生命起源, 先有DNA,后有RNA,后者直接指导着蛋白质合成”,这应该是崔教授的独 得之秘,因为现在一般认为,生命起源是先有RNA,后有DNA。她说:“植 物DNA与人体DNA同源性较差,不易被人体所接受。……我们所研究出的生 命核酸采取更为科学的提取方法,直接从动物脏器中提取。DNA含量高,纯度 高,与人体同源性高。加上产品是口服液,更易被人体肠胃所吸收和利用。”而 事实上,不管是植物DNA,还是动物DNA,它们的化学性质都是一模一样的, 序列同源性的高低又如何能影响到消化、吸收?怕消化、吸收不了,直接吃核苷、 核苷酸不就得了?更可笑的是,她还把DNA吹嘘成了不老仙丹: “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 则细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 婴儿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 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 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 丹’。” 这完全是毫无任何科学依据、江湖骗子的口吻。如果吃DNA真是如此必要、 真有如此良效,而DNA吃下去总是要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的,何不直接吃核苷、 核苷酸?如果DNA能够直接补充,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岂不要全盘被打乱? 2001.1.5.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 ·方舟子·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不只是商业炒作,而是商业骗局?商业炒作好歹还 有点依据,只不过被大大夸大了,比如“脑白金”,至少还能当安眠药用,广告 所声称的其他功能则没有确凿的依据。但是核酸营养品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赤裸 裸的欺诈。任何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不难看出这是类似于水变油的违背基本科学 常识的骗局。那些为水变油辩护的专家还可以说是被魔术戏法所蒙骗,而从事生 物化学研究的大连医科大学崔秀云教授公然为核酸营养品做宣传,除了被商家收 买,昧着良心帮助欺骗消费者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 核酸营养品的鼓吹者声称,核酸是人体细胞中的关键物质,补充外源核酸, 就能延年益寿,乃至“长寿不老”(崔秀云语)。如果外源核酸真的能够进入细 胞被人体利用,那才叫糟糕。它们会引发过敏反应,而且核酸做为遗传物质,如 果被结合进了细胞遗传机件中,将会导致遗传信息传递、表达的混乱,人就会生 病乃至有生命危险。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 幸运的是,外源核酸是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利用的。食物中的核酸在肠道中先 是被核酸酶切割成寡核苷酸,又被磷酸二酯酶进一步水解成单核苷酸。进而,核 苷酸被核苷酸酶水解成核苷,被吸收进细胞中。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核苷又分 解成了碱基和磷酸核糖。磷酸核糖或者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参与磷酸己糖代 谢途径。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也能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进一步降解 而排出体外。其中,嘌呤的降解终产物是尿酸,主要在肝脏中产生,送到肾而排 入尿中。 用于合成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核糖,除了从食物中吸收外,还有一部分来自 细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后重新利用。外源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 大部分也被降解为尿酸排出。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 关节炎,即所谓“痛风”;也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核酸存在于几 乎所有食物中,是不用担心食用的核酸不够量的。即使食物中核酸过少,也不用 担心会影响到体内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 生途径,不是直接利用碱基,而是将磷酸核糖焦磷酸转化成嘌呤核苷酸,和将氨 甲酰磷酸转化成嘧啶核苷酸。因此,碱基(嘌呤、嘧啶)以及产生它们的核酸、 核苷酸、核苷都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 把上面所说总结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体细胞 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 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 出体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 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 成伤害。 正因为这些原因,所谓核酸营养早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 在美国被认定是骗局,基本上已从美国市场消失(我特地查了本地的几家药店、 健康食品店,都未发现有核酸制剂出售,相反地,“脑白金”(美乐通宁)还有 售)。中国却在重演20年前的旧骗局,而且各大媒体都在为之造势(我粗粗查 了一下,发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在 鼓吹核酸营养),是彻底揭发、制止这个骗局的时候了。 2001.1.6. 核酸和营养--对无耻的珍奥生命核酸的批驳 ·逍遥· 核酸到底何方神圣?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核酸,可你多半听说过人类基因组 测序,测序是测什么东西的序?对了,你该猜出来了,测的就是人类细胞中的一 种核酸--DNA的碱基的排列顺序。 就让我们从头说起。1869年年轻的瑞士生物化学家密谢尔(Friedrich Michescher),在用胃蛋白酶消化细胞蛋白质的时候发现细胞核几乎不受影响, 用化学分析他发现核内含有一种和蛋白质很不相同的物质,他将其命名为核素, 二十年后人们发现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酸性,故改名为核酸。 在今天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就该知道核酸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过那时没人 知道这一点,他们都忙于去分析看来功能层出不穷的蛋白质了。直到1953年 由Watson & Crick共同发表DNA双螺旋一文,人们才逐渐接受了核酸是非常重 要的一类物质的观念,事实上该论文开创了一个学科,即分子生物学,所谓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多半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对于核酸的知识现在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当然不是这篇小小的贴子可以包含 的。一句话,核酸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地位,从分子水平上看,个体和物种的差 异是被核酸决定的,你就可以明了这类分子的重要性了。对于有性生殖的物种而 言差不多可以说只有同卵双生子或者通过体细胞克隆,你才有机会得到两个在核 酸水平上几乎没有差别的个体,当然人工培养的回交纯系是另一回事。这里主要 从营养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核酸虽然是个分子量很大的东西,但机体用于合成核酸的原料倒很简单。简 单来说机体利用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核酸,核苷酸可以看成由三部分通过共价键连 接在一起,它们分别是碱基、核糖或者脱氧核糖(少了一个氧原子的核糖)、磷 酸。从磷酸的角度上看,核苷酸可以有三种磷酸水平,即只含有一个、两个乃至 三个磷酸,分别称为核苷(脱氧核苷)一磷酸、核苷(脱氧核苷)二磷酸、核苷 (脱氧核苷)三磷酸,由于在核酸中总是只有一个磷酸并且要么全是核糖(RN A)要么全是脱氧核糖(DNA),所以核酸中不同的核苷酸残基差别就在碱基 的不同,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在碱基上有些小小的差别,在DNA中的 常见碱基有四种,其缩写符号是A(腺嘌呤)、G(鸟嘌呤)、T(胸腺嘧啶)、 C(胞嘧啶),RNA分子中没有T而有U(尿嘧啶),也是四种。 人类基因组测序,就是要把人类细胞中的DNA的这四个“字母”的顺序全 部读出来,据说为了录入测出来的顺序,专门定购了一批只有这四个字母的键盘。 世界上绝大多数物种都选择了DNA作为遗传物质,换句话说这个生命世界是由 这四个字母构成的,一切的诀窍在于排列顺序的变化,当然不同的物种多半在字 母总量上也并不相同,擅长数学的同志可以计算一下即使核酸只含有100个核 苷酸那么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就不会对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过于惊奇。 既然核酸如此重要,事实上所有生物中都必然含有,那么对于合成的核酸的 原料核苷酸必然可以自身合成。事实也正是如此,虽然逻辑并不成立,因为生命 世界诸多怪异,比如说对于同样重要万分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料,人就不能全部自 身合成,对于成年人来说大约有8种氨基酸必须从膳食中提供,这就是为什么必 须在膳食中提供蛋白质的根本原因。 由于所有核苷酸都可以自身合成,所以我们把膳食中所必然含有的核酸称为 非营养必需物质。膳食中的核酸通常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核苷酸,在吸收到小肠 细胞中绝大多数被继续分解,只有很少量可以逃脱,而成为合成机体核酸的原料, 很显然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为什么我们的机体不利用外源核苷酸,毕竟自己合 成费时费力?可能的解释在于核酸实在太重要了。对于合成它的原料自己动手比 较放心,这种解释经不起推敲,毕竟蛋白质也同样重要。但是事实就是样。 如果不幸外源核酸没有分解就进入体内,那多半会在血液中被彻底分解,而 绝对不能让其进入细胞。因为外源核酸携带的是构成其他生物的信息,这是不受 我们欢迎的,事实上有一大类我们很头痛的疾病就是由于外源核酸进入细胞引起 的,这些外源核酸我们叫它们为病毒,当然它们为了逃避我们免疫系统的监视以 及血液中的核酸水解酶,都各有办法,一般是都具有一个由蛋白质构成的保护层。 举一些大名鼎鼎的疾病吧,比如乙肝、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等,都是病毒引起 的。 是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无需补充核苷酸呢?不是,在生物学中一般不 要用过于强烈的字眼,因为生物学中充满了例外。有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病,叫 乳清酸尿症,患者由于两种重要的酶有缺陷而几乎不能合成嘧啶类核苷酸,这两 种酶分别是乳清酸磷酸核糖转移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这两个酶有问题就使 乳清酸不能转变为尿苷酸,导致乳清酸大量出现在血液和尿液中。由于核酸的重 要性,所以在患者出生数月内就表现出明显症状,比如低色素巨成红细胞性贫血 以及发育和智力障碍。该病治疗方案是给与尿嘧啶核苷,每日1-1·5g。 无论我们是否需要,在每日膳食中我们被迫摄入不少的核酸,核酸含量高的 食物往往蛋白质含量也高,所以常常出现在推荐食物中,如:动物内脏,包括心、 肝、肾、脑,以及植物中的豆类,这些食品中丰富的核酸对某些人来说却是极大 的负担。 有一种疾病叫痛风,关于它的症状一位生活在十七世纪的杰出英国医生西德 纳姆(Thomas Sydenham)曾有一段著名描述,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痛风病患者: “患者上床睡觉时健康状况良好。清晨两点左右,他因大脚趾的剧痛而惊醒;较 少见的是脚后跟、踝或脚背的剧痛。这种痛苦简直像关节脱位一样,但是患部的 感觉又像浇了冷水。随之而来的是寒颤和哆嗦,还有一点发烧。开始本来就厉害 的疼痛这时变得更加严重。随着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颤和哆嗦也加重,过了一段 时间之后,这种现象达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跖骨及其韧带。忽而是韧带的剧 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种重压和紧绷感。这时患部的感觉如此敏锐和强 烈,它甚至经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个人在屋子里走动的声音都变得无法忍 受。整个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断改变姿势中度过;辗转翻身和关节疼痛同样 地持续不断,而到恶性发作的时候,更加的严重。” 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体产生了过量的尿酸,尿酸来自嘌呤类核苷酸的 分解代谢,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患者不能食用上面那些高核酸含量食品的原因。 尿酸生成过量,并非是分解太快造成,往往是体内嘌呤类核苷酸过多导致的, 简单来说有两大原因导致嘌呤类核苷酸过多,一是膳食摄入过多,一是体内合成 过多。不过大家倒不必害怕,尿酸主要由肾脏排泄,只要肾脏功能正常,正常人 是不会出现痛风的。某些药物由于对肾脏的排泄有影响,所以需要注意。只要不 长期暴饮暴食胡吃海喝,是不会得痛风的。 至于先天性痛风中最恐怖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叫莱-纳(Lesch-Nyhan)二氏 综合症,又称为自毁容貌综合症。该病患者最突出的症状的是强制性自残,在2 -3岁时,患儿开始咬自己的手指和嘴唇,智力缺陷和经常性的痉挛是又一特征, 而痛风只是该病的副产品。 要解释为什么此类患者的嘌呤核苷酸合成过量,得从体内合成嘌呤类核苷酸 的方式说起。体内合成核苷酸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从头合成--即机体利用氨基 酸、二氧化碳、一碳单位、磷酸核糖为原料合成核苷酸,另一种是补救合成-- 利用细胞中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再合成核苷酸。并非所有的细胞都 可以从头合成核苷酸的,体内主要进行从头合成核苷酸的器官是肝脏,而主要依 赖补救合成的是脑和骨髓。 而非常不幸的是自毁容貌综合症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先天性地缺乏一种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以至于不能进行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其 结果之一便是从头合成过于旺盛,导致最终嘌呤类核苷酸生成过多,而至尿酸生 成也过多而患上痛风。 至于为什么不能进行补救合成,就会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迄今还没有合 理解释。这里的要点在于实际上患者并不缺乏嘌呤核苷酸,非但不缺反而过多, 现在的推测是,由于脑细胞缺乏补救合成途径,以至于嘌呤核苷酸在脑细胞中大 量分解,这些分解物在脑细胞中的积累(正常人由于具有补救合成能力,故不会 积累)最终引起了损伤。 由于正常人都不会发生核苷酸缺乏,再加上食物核酸的分解产物核苷酸几乎 不参与体内核酸合成,所以很显然人为地补充核酸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对 于某些处于痛风临界线上的人来说,额外的核酸提供反而有诱发痛风的危险,所 以在医学界从来没有给病人补充核苷酸用于核酸合成的原料的说法,除了上面提 到过的那种罕见的遗传病的情况。 在医学上倒是有一种核苷酸用得很多,这就是生物化学中大名鼎鼎的ATP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之所以说它名气大,是因为它是体内主要的提供能量的 分子,绝大多数需要消耗能量的地方都需要这个分子。提供这个分子的目的在于 给患者提供一定量的直接可以使用的能量,并非提供给患者提供来用于合成核酸, 而且必须通过血液直接提供。ATP分子由于处于“高能态”并不稳定,很难长 期储存。 笔者查阅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年出版的《现代营养学》第七版一书, 由Ekhard E. Ziegler & L.J. Filer, Jr.合著,闻之梅和陈君石主译。该书共 分64章,广泛讨论了维生素、矿物质(Na+、K+、Ca++等)、糖、脂、 蛋白质、水和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素,唯独没有大名鼎鼎的核苷酸。由于肝脏在核 苷酸代谢的中心地位,笔者仔细查阅了第47章“肝病中的营养问题”也没提到 在膳食中提供核苷酸或者核酸。 退一步说,由于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往往核酸含量也丰富,从而使大家没 注意到食物核酸对机体的巨大营养作用,同时对于营养不良患者人们也只注意到 补充蛋白质而同时也就把核酸补充了的话,那首先也可以说明一件事,核酸根本 用不着单独补充,虽然这种可能性等于零。为什么说这种可能性等于零,等下再 说。 由于某些病人不能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必须直接把营养物直接输入到 血液中,对于短期的,倒简单,只需维持基本的能量供应就可以了,比如医院中 常见的葡萄糖盐水。可是对于长期的,就必须全面考虑,使患者机体各方面的需 要都必须保证,笔者查阅了多种配方,配方也主要由氨基酸、脂类、糖、矿物质、 维生素等构成,注意这是直接入血的,每样东西都很纯不能有什么太多杂质的, 也是说根本没有核苷酸,即使有也是可以忽略的。 如果人体对外源核酸提供的核苷酸,稍有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快被发 现。因为此时病人的核苷酸几乎100%依赖自身合成。 最后来说一下。所谓核酸营养品,并非新鲜玩艺儿,早有老美在动这个东西 的脑筋,可惜,所谓核酸营养早在1981年,由于美国邮政部的控告,在美国 被认定是骗局,基本上已从美国市场消失。现在我们也开始炒这个东西,还生物 技术,但凡一个东西和生物技术沾边就高技术了,自然就有了高附加值,三百多 大元的核酸营养品不知含有多少核酸,不可能比三百多大元买回来的猪肝之类中 的核酸含量多。而且更加可笑的是抬出来一个搞基因的所谓院士来大肆鼓吹,要 找也该找营养专家吧,也太文不对题了。 可以休息了核酸营养,面对如此赤裸裸的欺骗,学术界保持沉默真的是学术 界的羞耻。 参考资料: 1、《生物化学》(美)Lubert Steryer著,唐有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 2、《临床生物化学》汤新之等主编,天津科技出版社,1999年五月第一版 3、《现代营养学》第七版,Ekhard E. Ziegler & L.J. Filer, Jr.合著,闻 之梅和陈君石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出版 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 ·方舟子· 大连“珍奥核酸”在推销时,以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广告,并将他们的 头像印在广告上。其广告策划者叶茂中将这个“创意”做为得意之作反复吹嘘 (见《销售与市场》杂志、《厂长经理日报》上的自我吹嘘文章)。但是,这3 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虽然与核酸有关,却跟“核酸营养”毫无关系,他们 当中也没有一个说过人应该补充核酸。这是地地道道的欺骗性广告。这些诺贝尔 奖获得者绝大部分都还健在,未经他们的同意而用他们的头像做广告,很可能已 侵犯了他们的肖像权,损害了他们的名誉。 “珍奥核酸”的宣传者在广告中,以及在文章中,反复声称“核酸营养的补 充量,以每日摄入1-1.5克为宜,珍奥核酸产品为这种需求作了专门设计, 以达到科学保健的目的。”(珍奥核酸国内专家组成员李恕《兼议珍奥核酸营养 基因的功能物性深入微观提示核酸之秘》,载《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年第 9期)。我不知道他们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很可能是从七十年代“核酸疗法” 鼓吹者、美国医生本杰明·弗兰克那里来的,也可能是抄自美国一位从未获得医 学学位的江湖医生艾尔·敏德尔(Earl Mindell)(他的博士学位是从一所不被 承认的野鸡学校拿的)的畅销书《二十一世纪维生素圣典》,此人在中国被当成 “国际尖顶营养保健专家”,其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据说正热销中。但是这两个 人在美国医学界都饱受非议,都被视为不入流的江湖医生(quack)。 新华网在2001年1月5日转载《北京晚报》一篇鼓吹核酸营养的文章 《掌握人类生老病死的总开关》,则干脆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呼吁:成年人 每天要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但是新华社记者王艳红特地打电话向世 界卫生组织询问此事,被营养部的负责人Clugsdon博士告知:“本组织从未说过 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12月18日更新的一份文件中确认:“这些营 养物构成了人类全部营养的基础:蛋白质,能量(即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注解为 笔者所加,下同),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硫 胺(即维生素B1),核黄素(即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泛酸,生 物素,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抗氧化剂,钙,铁,锌,硒,镁和碘。” (Establishing human nutrient requirements for worldwide application) 其中并无核酸。事实上,联合国的文件中一再警告核酸服食过多的危险。例如: “酵母菌,象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有比大多数的食物相对较高的RNA (核酸)含量,核酸在人体中被分泌为尿酸。虽然核酸是所有细胞的必要成分, 尿酸也是正常的代谢物,但是血液中和尿液中过量的尿酸增加了痛风和肾结石的 危险。被人类直接食用的酵母菌食物和其他单细胞中的核酸能通过简单的处理方 法降低到许多通常食物的水平。”(PAG symposium on single-cell protein products for animal and human feeding) “人类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必须限制,因为核酸嘌呤在人体中主要被分泌成尿 酸。在敏感个体中,血液尿酸含量的升高增加了痛风的危险,而尿液中尿酸浓度 的增加可能导致尿酸结石。现在可得到的信息建议,对成人来说,单细胞蛋白质 食物中的核酸含量每天不应超过2克,儿童相应地根据体重而减少。”(PAG/UNU guideline no. 12: The production of single-cell protein for human consumption) 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至今仍然认为,核酸以及它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不属于必 需营养物,因为人体必需的核苷酸可以自己合成,无需从食物中吸收。个别的研 究者主张应把核苷酸当成“半需营养物”,就是说对正常人来说,它不是必需的, 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是需要的。什么样的条件下呢?集中在两个方面:哺乳期婴儿 和特定的病人。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 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发育过程中, 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 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目前也在标准配方奶粉 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但是对添加核苷酸的效果,却未能取得可重复的结果。因 此在美国,在标准配方奶粉中仍未添加核苷酸。(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May 1997, 127, pp. 971S-974S)由于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 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特定的医疗条 件下,例如在给接受器官移植(免疫受抑制)的病人提供的标准配方食物中,研 究者认为应添加核苷酸(Journal of Nutrition, Aug 1994, 124 (8 Suppl), pp. 1442S-1446S)。注意,不管是婴儿也好,还是病人也好,这都是指只服食 单一的配方食物、没有任何食物核苷酸来源时,应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奇妙功能,更 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苷酸。 退一步说,就算核酸营养的鼓吹者是对,人应该每天补充1-1·5克外源 核苷酸,那么你也绝对不需要去购买核酸营养品。按照“珍奥核酸”的推荐用量, 你服用它,每天要大约花15元人民币(一月用量498元),用这笔钱去买一 斤鲜鱼、虾仁或鸡肉(根据弗兰克本人的测量,这些每百克都约含200毫克核 酸)我想是足够了,不行的话就补充点菜豆、大豆(核酸含量更高),也足以保 证能获得与从“核酸营养品”获得的等量核酸,既保证了“必需”的核酸,又不 必担心在正常饮食之外服用核酸营养品导致核酸过量,还食用了真正的营养物蛋 白质和能量,何苦花钱去买什么有害无益的核酸营养品! 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对核酸制剂的评价:“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 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口服的 药片和胶囊无毒。”(Ec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etary Supplement Industry Final Report,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March 1999)(按:“无毒”不等于 “无副作用”) 2001.1.12. “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 ·方舟子· 我以前已经说过,署名“哈佛大学吴柏林博士”著的《人体革命》(上海人 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常识性错误、伪科学的说法比比皆是,本来也用不着再一 一列举。但是现在发现吴博士原来还是“核酸营养”的鼓吹者,那么就不能不再 评一下。多亏了“珍奥核酸”网站从《人体革命》一书摘录出一篇“哈佛大学分 子遗传学博士吴柏林”《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的文章,我才知道该书还有 这样的奇谈怪论。这是在该书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出现的,所以没能引起我的注意: “生理学家用大量试验证明,一个人要维持每天正常的生理活动,至少需要 2·5克量的核酸,不然就会患核酸缺乏症。核酸缺乏,就不能制造出足够的基 因,就不能生产出足够的蛋白质,新陈代谢也就无法正常进行,造成老化细胞大 量留存于体内。老化细胞缺乏免疫力与抵抗力,这是各种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一、有助于基因的养 育和损伤基因的自主修复;二、保证人体的能量供应;三、抗氧化功能,消除促 使人体疾病和老化的‘自由基’;四、提高免疫功能;五、改善微循环;六、调 节营养平衡的功能;七、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分裂,增强记忆力;八、调整微生 态平衡;九、促进骨骼发育;十、延缓细胞衰老,确保细胞分裂代数,延长人的 寿命。” 我以前已一再解释过,核酸没有营养,这是生物医学界的共识。医学上也从 来没有“核酸缺乏症”这种病症。“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按:实际上是 波士顿大学)吴柏林无视生物化学的基本常识,声称“生理学家用大量试验证明” 存在核酸缺乏症,声称“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核酸营养至少有十大功能”, 吹得天花乱坠。请他拿出点起码的专业精神,出示确凿的证据,比如生物医学教 科书、权威卫生机构的文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来支持他的这些说法, 否则就是捏造出来配合“核酸营养”骗局的宣传的。 在2001年2月7日《广州日报》上,也有一篇署名“宁波市中华医学会 科普委员会主任常敏毅”的文章《认识核酸》,同样鼓吹核酸营养,并给“核酸 缺乏”归纳出了十种“症状”,抄录如下: “一、触压指甲时,会感到不光滑,且有细微的皱棱;二、睡前若不用化妆 水、雪花膏之类的润肤液,则肌肤在睡觉时会有刺痛感;三、皮肤褐斑和皱纹明 显增多;四、白发早生或明显增多;五、时有腰疼和手足麻木感,颈项有抽筋感; 六、特别易感冒,而且不易很快痊愈;七、即使夏天,腰部和双肢也有寒冷感, 脚离不开鞋和厚袜子;八、皮肤苍白,有贫血倾向;九、容易疲倦,经常头晕; 十、似乎永远睡不醒,醒来还想睡,无论睡多久也好像没有精神。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会有以上10种症状,一般而言,若有两种以上,就 可以初步认定有核酸缺乏。 “所以,人要健康长寿,要合理补充核酸。” 这十大“症状”,都是属于主观的感受,说你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人人 都难免在特定的时期会有这类感受,而常主任声称只要有两种以上的这类感受, 就是得了核酸缺乏症,那可真是人人都得核酸缺乏症了。这十大症状,和吴博士 的十大功能,倒是可以对应起来的,一个为核酸骗局提供诊断依据,一个为核酸 骗局提供理论基础,而且都是“十大”--这种“十大”病,倒也是中国特色。 2001.2.7. 荒唐的“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 ·方舟子· “珍奥核酸”的律师称:“这些产品由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服用,被证明确有 明显的保健效果。”我一点也不怀疑他们有证明材料。在中国学术界已严重腐败 的今天,要收买一些科技人员、医生为他们做证明,并非难事。今天我收到了一 份证明材料,一篇题为《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60例临床观察》的论文,刊于 《沈阳医学院学报》1999年9月第1卷第3期,作者为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 系杨文秀、金焕荣和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王晓英。光看这个论文题目,就知 道是在为“珍奥核酸”做广告的。论文摘要称: “目的 观察珍奥核酸(基因营养素)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60例脑血管(脑血栓44,脑栓塞10及脑溢血6)进行了为期1-2月的观 察治疗。结果珍奥核酸对脑血管病的总有效率为86·66%,其中显效率为4 8·33%,有效率为38·33%。结论 珍奥核酸治疗脑血管病疗效满意。” 光是看这个摘要,确实能吓住不少人,仅仅服用珍奥核酸1-2个月,就能 达到86%的有效率,简直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只当作保健品卖实 在是太委屈它了。但是,这是什么样的疗效呢?请看正文的解释: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1)上肢由活动障碍 到上举30cm以上;(2)下肢可抬起或抬腿哆嗦消失;(3)震颤或抽搐消 失;(4)饮水呛或咽塞好转;(5)构音障碍、吐字不清或失语症缓解;(6) 肢体温觉、痛觉、触觉恢复;(7)由II型瘫痪转变为I型(摘录者按:II 型指借助拐杖或他人帮助行走,I型指自动行走但有困难)。具备上述1项者为 显效。有效:(1)上下肢活动较前有劲和灵活;(2)抬腿由沉重变为轻松; (3)说话不清或舌硬较前好转。具备上述1项者为有效。无效:各项指标均无 改变。” 这些指标大都是非常模糊的,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只是主观的感受(“好 转”、“缓解”、“较前有劲和灵活”、“由沉重变为轻松”等等),而且,请 注意,是只要具备其中的一项,而不是每项都具备,就判定为显效或有效。难道 这些病人在1-2个月后不会在这些指标的某一方面能自动有所改善?特别是在 施加了心理暗示之后?要排除这种“显效”或“有效”不是由于病人自愈、受心 理暗示的影响(所谓安慰剂效应)以及观察者的主观倾向所导致,必须有两个控 制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空白对照组,即让一组病人服用“假药”(比如糖片),但 又告诉病人这是“珍奥核酸”,然后将结果与服用“珍奥核酸”的做对比。 第二、要双盲,即不仅仅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珍奥核酸”还是“糖片”, 负责观察的医生事先也不知道哪位病人吃的是“珍奥核酸”还是“糖片”,只有 在观察结果出来后才查阅保密的分配记录。这样才能保证观察结果的中立。 那么这项观察是否附和这两条标准呢?没有。在其观察方法中,说得很清楚: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即追踪观察和家庭随访对比治疗前后自身症状和体征的 改变情况。” 这种“自身对照方法”,也就使得这项研究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无法排除那 些很模糊的、很容易达到的疗效是不是自愈和心理暗示所导致。 以上是假定这三位研究者是确实做了这项研究的,只不过这样的研究结果不 能被接受。但是,看到了这篇论文的“讨论”部分,我却怀疑他们很可能是在编 造数据,因为他们居然连文献都敢捏造。其“讨论”部分称: “1977年美国营养学家富兰克创立核酸营养与疗法,通过补充核酸对老 年保健及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肝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核酸被称为生命之源,健康之本。” “核酸营养”的鼓吹者言必称富兰克,这位美国医生几乎成了他们的教主, 这且按下不表。我们只看看其伪造文献的两个部分: “珍奥核酸的主要功效是自主地修复损伤基因,复制基因和养育基因,使大 脑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识记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得到恢复和再生。 使粗糙的血管壁逐渐得到修补。发挥纤维蛋白酶系统和免疫系统软化、溶解、吸 收血栓或栓子的作用,从而减轻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压力,使病变部位组织和细 胞恢复。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蛋白质的合成和酶的活性,消除自 由基,并加强机体的整体功能。” 如此奇妙的珍奥核酸药理,是根据哪项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还是论文作者的 胡思乱想?大概为了证明这不是胡思乱想,他们居然还附上了三篇参考文献: Lehninger AL, Nelson DL, Cox MM.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Ed. I. NY: Worth Publishers Inc. 1993:20 Uauy DR, Quan R. Significance of nucleic acid, nucleotides, and related compunds in infant nutrition. NCR, Nestle Nutrition Workshop Series. NY: Raven Press, 1993:33 Pickering JG, Takeshita S, Fldman L, et al. 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human gene therapy. Semin. Interv. Cardiol. 1996:1(1):84 这三篇文献,第一篇是国外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对核酸功能的介绍,第二篇是 介绍核苷酸对初生儿的营养作用(我以前介绍过,因为母乳中含有核苷酸,有的 专家认为核苷酸可能有益初生儿的免疫功能),第三篇是有关基因疗法的研究, 请问这和珍奥核酸能扯上什么关系? 然而这还不是最无耻的。最无耻的是紧接着的这一段: “本文60例脑血管病人口服珍奥核酸1-2月后,肢体的瘫痪和感觉有明 显的好转,尤其意识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效果更佳,总有效率为86·66%, 与国外的报道基本相似。” “与国外的报道基本相似”?难道国外也有人做这种让病人口服核酸的试验?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也列了两条文献: Seidenwurm DJ, Rowley HA. Imaging-guided gene therapy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adiology, 1998:208(1):17 Parr MJ, Wen PY, Schaub M, et al. Immune parameters affecting adenoviral vector gene therapy in the brain. J Neurovirol, 1998:4(2):194 这两篇文献,也都是关于基因疗法的报告。基因疗法是指将特定的基因序列 以病毒为载体等方法,引入人体细胞中,对有缺陷的特定基因进行修补,目前还 处于试验阶段。这跟“核酸营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沈阳医学院的这三名研 究者,竟无耻到把服食“珍奥核酸”等同于基因疗法蒙骗世人国外也在做这方面 的研究! 最后,我想提醒读者注意,这几天有一些专家,比如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学会张惠展教授、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吴梧桐教授,对“核酸营养” 采取小骂大帮忙的态度,打着澄清的幌子,貌似公正地说核酸的营养作用没有那 么大,但适当补充也是有益的,补充核酸可能对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有作用云 云,虽然不那么赤裸裸,同样是在欺骗读者,试图给这一骗局一个台阶下。(如 果张、吴教授认为自己的话被记者记错,欢迎来函澄清) 2001.2.18. 掀起核酸保健食品的盖头来 ·郑达言· 现如今核酸保健食品的广告扑天盖地,口号耳熟能详,宣传甚嚣尘上,专营 店遍布全国,大有借此普及全民的科学知识、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让全中国 人民的基因营养个够之势。然而作为一名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仔 细阅读这些广告后发现其在多方面故意歪曲或夸大科学事实,假借一些科学术语, 大肆宣扬伪科学,欺骗误导群众,以达到其掠财获利之目的。现在是掀起核酸保 健食品的盖头、还核酸的真实面目的时候了。 综合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虚假及违法事实如下∶ 一、凭空捏造核酸是基因营养素的概念 什么是核酸?核酸为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分为DNA和RNA二大类, 其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及磷酸组成。RNA含戊糖因此称为核 糖核酸,而DNA中的戊糖为脱氧戊糖,故名脱氧核糖核酸。正常非增殖细胞中 DNA含量相当恒定,在每个体细胞约含6·0X10(-12)g,RNA含 量较DNA高,特别是在蛋白质合成功能活跃的细胞如肝细胞更高。 尽管核酸对机体是如此的重要,但核酸并不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国内外营养学家多年的研究证实,人所需的必需营养成分为糖类、蛋白质、脂肪、 维生素、矿物质(包括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还有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氧气 和水。迄今为止,还没有那个国家和地区把核酸列为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的。世 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底发布的《建立世界范围的人类营养需求方 案》报告中,列出了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名称,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 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也并无核酸一项。这是因为组成核酸的基本组 分(嘌呤碱、嘧啶碱及戊糖等)均可在体内由氨基酸和糖类转化而成。只要食物 中不缺少蛋白质,就不会影响核酸合成。临床也没有所谓的核酸缺乏症。真正的 基因营养素应为蛋白质及维生素和某些元素成分(因后二者也参与核酸合成)。 然而在这些核酸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中根本无视业已十分清楚的科学真理, 大肆宣扬其产品(主要是核苷酸等核酸降解产物,可能还加有某些维生素和微量 元素)是基因营养素,可直接营养基因,还胡诌WHO建议成年人每天需补充1 -1·5g外源核酸;“核酸在营养意义上是帅,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矿 物质只是兵”,等等(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违反了基本和明确的科学事实。 二、任意夸大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的作用及意义 人体细胞除了用氨基酸等作原料合成嘌呤和嘧啶碱(即从头合成途径)外, 也可直接用细胞内的核苷合成核苷酸,此即补救合成途径。但大量科学研究均己 证实,嘌呤的补救合成途径仅为一种次要途径,约占体内嘌呤合成总量的10%, 即使全部发挥作用,其合成的嘌呤核苷酸也赶不上生理需要,仅对某些缺乏从头 合成途经的组织如白细胞和血小板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细胞中的核苷可从体内其 他组织如肝脏获得,并不需专门摄入外源核酸(且不说各种食物中也都含有丰富 的核酸)进行补救合成。嘧啶的补救途径在体内意义更小。此外体内嘌呤及嘧啶 的合成受多种负反馈机理调节,即使摄入过量核酸,也不会增加体内四种脱氧核 苷酸合成总量。虽然食物中的核酸经消化后能被人体吸收,但人或动物并不需要 依赖外界的核酸供应,只要食物中不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就能在各组织以正常 的速度进行核酸合成。概括地说即嘌呤碱与嘧啶碱能从氨基酸合成;脑、骨髓等 缺乏从头合成途径的组织可以肝脏获得嘌呤或核苷进行补救合成。 上述核酸保健食品广告则说此补救途径如何如何重要,却避而不谈体内核苷 可重新利用及食物中本已含有丰富的核酸资源,好像不用其产品就注定会发生核 酸缺乏。其实人体根本不存在核酸匮乏的问题(个别如肝切除的病人例外),也 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服用外源核酸对健康完会没有保健作用,口服的动植物核 酸(包括这些从豆类或者从微生物提取的所谓核酸保健食品)在被人体吸收之前 在肠道内就会被改变或摧毁,彻底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等正常人都不缺少的普通 小分子。事实上,假如外源核酸真的能直接在人体中发挥作用,那就可能导致其 它动植物的遗传信息通过不同方式掺入人类基因,导致基因突变,因此我们应庆 幸人体不能直接摄取外源核酸。想像一下,真的按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所称, 您吃了一种从大豆提取的核酸,结果您的基因给大豆基因大大地营养了,恐怕您 的儿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中国的“憨豆先生”(一个同名英国同名电视喜剧中洋 相百出的男主角)。 三、胡乱吹嘘核酸保健食品能治百病 国家卫生部的《食品广告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保健食品是不以治疗疾病 为目的的食品,其广告中不得宣传疗效,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置基本的科学事 实于不顾,置国家卫生部的《食品广告管理办法》于不顾,将其批准文件(且不 论此批件是否正确)中的“免疫调节”功效任意扩张,胡吹本品能治多种疾病, 如脑血栓、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病、支气管哮喘、心率失常,还抗衰老、 治白发脱发,等等,并举出几个并不严密的所谓实验结果和几个无法证实(即使 证实也无科学意义)的病例,以此说明其治病神功。且不说其在形式上已违法, 就是对其中任何一种疾病若真能治愈,可不是一个保健食品了得,中国终于获得 一个诺贝尔奖了,真是可喜可贺。不,以后就没有诺贝尔奖了,谁对人类作出了 较大的贡献,我们就给赏他一个“中华XX核酸奖”。 临床上有核苷酸类药品吗?的确有。但多数核苷酸类药物如5-氟脲嘧啶、 6-巯基嘌呤等,结构与嘌呤或嘧啶碱基相似,不但不能用作核酸的合成原料, 反而可阻断核酸合成,临床上用其杀灭核酸合成相对较旺盛的肿瘤细胞。同样还 有阻断核酸合成的用于抗病毒的核酸类似物。而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宣传广告却把 国外(美国、日本)等用于抗癌症、抗艾滋病和抗病毒的核酸合成抑制剂作为其 核酸营养品具有神奇疗效的证明,真是颠倒黑白,贻笑大方。临床上还有一类常 用的核苷酸类药品如ATP,但口服无效,只能注射给药,用于心肌炎、肝炎等 疾病的辅助治疗。这些药品均有其作用特点、应用范围及不良反应,只适用于特 定的病人,且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避而不谈核酸摄入过多可能产生的危害 即使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过量摄入时都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 至危害。例如摄入过量维生素C可引起肾结石,摄入脂肪过多可引起高血脂,促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补锌过量可干扰体内对铁的利用,从而影响血红素 的合成,可能诱发或加重贫血,甚至某些人体必需氨基酸制品的过量摄入也有损 害儿童健康的危险。何况并非人体营养成分的核酸。研究表明,细胞内DNA和 RNA降解生成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既可以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也可在体 内进一步酶促分解,其中嘧啶碱基可完全分解,而嘌呤碱在体内经多步酶促反应 转化为尿酸,经肾脏排出体外。尿酸在尿中溶解性低,年老体弱肾功能衰退及某 些遗传性酶活性异常者,摄入核酸类过多时将会分解形成过多的嘌呤类核苷酸, 进而有可能促使尿酸过量生成,有产生高尿酸血症及诱发痛风的危险。联合国大 学《食品与营养通报》就警告说,为了防止尿酸生成过多,必须对人类食物中的 核酸含量加以限制。日前国内(《南方日报》)已有服用核酸保健食品诱发痛风 的报道。 五、扯所谓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某些“专家”“学者”之名作虎皮,蒙骗群众 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声称有多位研究核酸的人获诺贝尔奖,好像因此他们 的核酸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就高得不得了。不错,是有多位从事的核酸及相关研究 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正是通过包括这些伟大人物在内的众多科学家多年来的 辛勤努力,才得出核酸并不是人体必需营养成分、也不能包治百病的科学真理, 才逐渐了解核酸对于生命的真正作用。反过来推论,如果以获得诺贝尔奖作衡量 标准,那么在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研究中也同样有多位诺贝尔获奖者, 是否就得鼓励大伙多吃脂肪多吃糖呢? 至于一些所谓“科学家”之言,就更不值一驳了。有的人因为某种众人皆知 的原因,就完全不讲知识分子的道德和良心,不顾已很清楚明白的科学事实,为 一己之利而胡吹乱编;有的人一辈子干的是工业毒理,谁知退休后一拿核酸保健 食品公司的薪水,就摇身一变成为全能的临床专家了,大谈老年病、心脑血管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甚至妇科病,只是不知其有无执业医师证书?还有一些所谓“专 家”就更不值一提了,就连在《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都找不到尊姓大名, 不知“专”在哪里?另外一些专家及行政领导本身就不是搞生物科学的,其对核 酸、基因等概念的了解并不比普罗大众正确多少,看着他们也在如此卖命地为这 样的所谓“高科技产品”摇旗呐喊,我或叹其可悲(世上又多一个受骗上当者), 或贺其可喜(从中获利也)。不过一想到胡长清的题字匾及其命运,也就不足为 奇、一目了然了。 六、严重违反国家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明文规定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明文规定∶所谓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 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 食品。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和广告内容必须真实,符合其产品质理要求,不 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若保健食品广告中宣传疗效或利用封建迷信进行 保健食品宣传的,应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卫生部《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的 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是否按照上面的规定执行了呢?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些 广告的人都可以清楚地判断其违法性。现在遭到真正的核酸专家的痛斥后,他们 暂时收敛一些,撤换了CCTV上的“核酸是基因营养素”的违法广告词,但其 宣传网站上依然充斥着宣传核酸治疗各种疾病的违法内容。为此建议有关部门按 胚《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明文规定,依法严厉处罚这一类核酸保健食品的违法 及虚假广告,同时在已取消保健药品的情况下,研究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管理,整顿保健食品市场,不给那些不法之徒打着有批准文号 而合法行骗的机会。对于刊登及播出这些违法及虚假广告的新闻媒体(如CCT V、《科技日报》、《中国食品报》等),也应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卫生 部《食品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综上所述,这些核酸保健食品广告在多个方面违反了国家有关法规,严重违 背科学真理,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伪科学,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的骗取善良 老百姓及患者的钱财。其结果一方面可能造成某些患者的正常治疗中断或延误, 危害其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造成一般群众对核酸及基因工程等医学概念的错误 理解,这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普及全民科学知识是背道而驰的,对这 样的言论和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坚决予以揭露。因为各种伪科学的泛滥正是 法轮功等歪理邪说得以生存繁衍的温床。 最后套用一句前几年很流行的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核酸保 健食品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人们啊你们要警惕,切不可让满眼 飞舞、满耳乱窜的“科学”术语迷了眼、塞了耳、昏了头,千万留神是谁在幕后 窥视你那并不丰满的钱包! 【针锋相对】∽∽∽∽∽∽∽∽∽∽∽∽∽∽∽∽∽∽∽∽∽∽∽∽∽∽∽∽∽ 答崔秀云《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方舟子· 这是大连医科大学微生态学研究所所长赵宝昌(zhaobc@dlmedu.edu.cn)寄 来的署名崔秀云的公开信,应该就是崔教授本人写的。除了威胁恐吓,没有任何 实质性内容。关于她提出的五点,一一回答如下: 第一,崔教授鼓吹的“生命核酸”和“珍奥核酸”属于同一类产品,都是同 样的骗局。实际上,我在《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一文中,根本没有提 到“珍奥核酸”。 第二,我当然是研究核酸方面的专家,我的真实地址和姓名也都是公开的, 我的学术成果也都是可以检索得到的。但是我不是“核酸营养”方面的“专家”, 没有一个核酸方面的专家会相信什么“核酸营养”,所以我没有兴趣和崔教授做 私下的“深入的学术讨论”。崔教授应该公开地论证她的“核酸营养”理论,向 专家们说明为什么她认为DNA就是灵丹妙药,从学术上反驳我的观点。如果崔 教授真的做出了推翻分子生物学基础的重大成果,就请她按学术界的惯例,向国 际学术刊物提交论文发表。 第三,我不是“核酸营养”的“专家”,因为世上本无这样的专家,但我是 核酸研究的专家,拿过一个生物化学博士,做过博士后,长期从事基因表达和调 控方面的研究,所以完全有资格评价、鉴定崔教授的研究。事实上任何学过生物 化学的人都可以戳穿“核酸营养”的把戏。科学是日新月异的,但是科学也是重 证据和逻辑的。“日新月异”不是伪科学成立的借口。 第四,李载平院士已发表公开信,澄清与“核酸营养”的关系。请崔教授别 再拉李院士陪绑。李院士赞扬崔教授的那些话,究竟是崔教授本人还是记者捏造 的?崔教授应该向消费者说清楚。 第五,我参加过几次我们这一行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同事、同学也都参加 过类似的会议,所以很清楚国际学术会议是怎么回事。崔教授想来唬人,实在是 找错了人了。至于论文被“前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我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崔教授能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而前苏联科学院又订阅了该刊物, 是不是就算是论文被科学院收录了?但是,据我在Medline的检索结果,崔教授 没有在任何国际刊物上发表过任何论文。我第一次听说有国外科学院会特地收录 某人的论文,而某人又把这当成了什么重大成果。 有根有据地指出一个骗局是骗局,一个骗子是骗子,那不叫诬蔑诽谤。我当 然要为我的言论负责。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造谣,那才叫诬蔑诽谤。“科学是 来不得半点虚伪的”,请崔教授好好以此要求自己。 2001.1.20. 附: 给方舟子的一封公开信 在网上看到方舟子的文章“新的商业编局和新的基因皇后”。本不想与你争 论,但因你的文章实在太出言不逊,俗话说“有来不往非君子”,故对你作以下 答复: 首先,请你知道:珍奥核酸与我们研制的生命核酸没有任何关系。请你不要 把珍奥核酸的宣传与产品和我们联系到一起。 第二,如果你是研究核酸方面的专家,有兴趣在核酸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请你把你的真实地址与姓名告诉我们,我们可以 把我们的研究论文与成果向你介绍。也请你把你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我们,以便交 流。我们的地址是大连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崔秀云,邮编116027。 第三,如果你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就无资格对我们的研究成果评头品足。 科学是日新月异的,不能按已有的观点与认识来评价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到目 前为止,还有权威人士认为神经细胞不能再生,但已有人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 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人类总得不断创新,不断有所发现,如果总是用现有的 理论或洋人的观点来作为依据,否定别人新的研究成果,那么,社会还能前进吗。 当然,任何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总是有人说三道四,这也不足为奇。 第四,李载平院士是中国知名的科学家,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你对他的人身 攻击应付有责任。 第五,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你对科学家进行污蔑和人身攻击应该自责。 你没有任何理由进行主观意断、毫无任何根据的否定别人的成果。国际学术会议 就那么低级,交了钱就可以随便参加并在大会上发表论文吗?只有无知的人才认 为交了钱就可以在会上信口开河的。你想知道前苏联国家科学院收录我们的论文 吗?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查询。你对你这些污蔑诽谤的语言应该负责。 大连医科大学 崔秀云 评“珍奥核酸”的法律威胁 ·方舟子· 恶人往往威胁要先告状,而且也真的会诉诸行动。不幸的是,中国的法律缺 乏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恶人还真可能得逞,特别是当恶人有钱有势与贪官污 吏和骗子“专家”相互勾结的时候。这就使得在中国打击伪科学更为困难,比如 以前的“水变油”骗局和邱氏鼠药案,揭发者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科学家甚至 被告上法庭,而法庭居然还判他们败诉。现在“珍奥核酸”也威胁要告转发揭露 “核酸营养”这一骗局的文章,给一些网站(我知道的有“搜狐”、“凯迪”) 寄去了最后通牒。他们倒是没有跟我联系,大概知道吓不了我。不过新语丝国内 版网站有可能被封,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一旦被封,我们将启动xys3,x ys4,…… 下面我先驳斥这份最后通牒的一些不实之词,然后再跟这个律师事务所探讨 一下法律问题。 “我国全国性专业学术机构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的意见亦表明: 人体核酸主要来源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但由于我们日常饮食结构缺 乏足够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加之肠胃消化功能及肝脏代谢功能的个体差异及健康 状况,会部分影响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新生及年轻组织的内源性核 酸从头合成比例较大,而增龄、衰老组织和能量代谢障碍时补救合成的比例增大, 摄取一定的核酸及寡核苷酸通过补救合成方式可有利于改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 肝功能降低而引起的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 从名称上看,“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科技发展中心”似乎是个行业机构,而非 科研机构。而且这个意见,是否经过了正常程序,在理事、会员中进行过表决? 还是个别人盗用这个学会的名义?由哪几位专家做出该鉴定,敢不敢签上自己的 名字以示负责?保健必须有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的依据,因此生理学、生物 化学和医学方面的专家意见更为重要。当这个“科技发展中心”违背生物医学常 识,声称存在“核酸营养缺乏症”、“日常生活中适量补充外源性核酸制品有益 于健康”时,请问是根据国际学术刊物上的哪些论文做出的? “人体是否需要补充核酸,是生命科学的一个课题,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证 明,核酸在营养学和药理上的功能和用途是世界公认的。当然,不排除个别科学 家对此仍有不同意,但这种意见充其量仅仅是一种观点,并不能成为一种最终的、 科学的定论。” 好一个“世界公认”!请问世界上哪一个权威学术机构如此认为?那一本生 物医学的权威教科书如此介绍?又有哪一份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的综述如此评价? 我们所知道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署(FDA)这 两个权威机构都明确表示,核酸不是营养物,不存在核酸缺乏症,人体无需补充 核酸。 “以‘珍奥核酸’为代表的十余个核酸产品的上市,均通过了严格规范的审 批程序。这些产品由数以万计的消费者服用,被证明确有明显的保健效果。” 通过了审批程序,获得卫生部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只表明这些核酸产品在 法律上可以在中国销售,不是非法产品,却丝毫也不意味着它们的功效就有科学 的依据,更不意味着对它们就可以胡乱吹嘘。负责审批的官员、专家可以被收买, 报批的材料也可以伪造,这些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谓的“保健效果”是由哪 个没有利益关系的机构做的调查?发表在哪份学术刊物上?是否做过了安慰剂对 照以排除这不是安慰剂效应? “有关大连珍奥核酸信息,这些信息称大连珍奥及其核酸产品‘无耻’、 ‘大骗局’、‘赤裸裸的商业大骗局,而且是一个打着保健的招牌却可能危害身 体健康的大骗局’等等。大连珍奥认为,该等针对大连珍奥的评议缺乏有关的事 实及法律依据,评议以极具侮辱性的词语,严重侵犯了大连珍奥的名誉权。” 如果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一个骗局,指出那是一个骗局,这不叫侵犯了名誉权, 正如我们抓住了骗子,就称他们为骗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也不叫侵犯了名誉 权。“骗局”、“骗子”的叫法本身并不犯法,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只有是在 没有证据而乱诬蔑的时候,才是侵犯了名誉权。何况“核酸营养”是个骗局,这 是美国法庭在1981年就已认定的,并非我们的发明。 倒是“珍奥核酸”所作所为,很可能已违反了中国法律。中国的消费者完全 可以控告他们做不实的广告欺骗消费者。“珍奥核酸”在做广告时打出38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头像,也是一种损害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名义的侵权行为。 我们将一一通知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有的已去世,有的已退休,联系起 来很不方便,但也已有三位(David Baltimore, Paul Berg, Werner Arber)答 复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允许“珍奥核酸”使用其名义和肖像,他们不认为核酸有 营养价值。如果他们要追究“珍奥核酸”的法律责任,“珍奥核酸”那才叫吃不 了兜着走,看谁吓唬谁! 最后,我声明一下:如果有哪家报刊、网站、出版社因为揭露“核酸营养” 骗局而被起诉,或者如果有哪位中国的消费者控告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商欺 诈,我都愿意回国出庭作证。 2001.2.16. 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方舟子· “核酸营养”骗局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水变油”骗局,二者都是用如此拙 劣的欺诈手段而风行一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甚至还得到一部分专家的支持。 但是二者又有两点根本的不同,使得打击“核酸营养”骗局要艰难得多。一是 “水变油”骗局的受害者是投资者,而“核酸营养”骗局的受害者却是消费者, 因此在骗局被揭穿之后,投资者仍会不择手段地继续欺骗下去,试图将损失转嫁 到消费者头上。二是“水变油”靠的是简单的魔术戏法,被抓获后难以辩解,而 “核酸营养”骗局靠的却是虚假的理论,对一般公众来说,是没有辨别理论真伪 的专业能力的,难以明白此中的是非曲折。“核酸营养”骗局的投资者也就可以 收买一批专家,炮制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继续蒙骗公众。最近在上海举行的 “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 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上演的正是这种请出专家用小骂大帮忙、偷换概念、 混淆视听的手段,继续蒙骗消费者的闹剧。 这两个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核酸营养品”工业,对此与会者并不隐瞒, 然而打出的却是“核酸类物质”的牌子。“核酸营养品”固然可以说属于“核酸 类物质”,然而“核酸类物质”却并不等于“核酸营养品”,其含义要广泛得多。 这正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伎俩。我们就根据其“研讨会”写入了纪要的四点共识, 来看看这些专家是如何有意偷换概念的。 “一、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已被几十年来国 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这一点没人否认。问题是,“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和“必需 营养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许多都可以在体内从别的物 质转化而来,都不是必需营养物。举世公认的必需营养物只有蛋白质、能量(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核酸类物质不在其中,这也是已 被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在听证会上,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说:“问题在于是否每个人都吃了富含核酸的食 品,有没有分解和消化能力,谁都知道猕猴桃含大量维C,但全世界维C照样生 产;淀粉水解都是葡萄糖,但到医院输葡萄糖和复合aa(超过8种必需氨基酸) 的大有人在,医生不会让病人回去吃两碗饭加一只老母鸡。”玩的也是这种偷换 概念的把戏。维生素C、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都是必需营养物,因此在饮食中缺 乏、消化有问题时有必要补充,然而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因此这个类比是根本 不成立的。 “二、核酸在人体内可通过降解途径被小肠上皮吸收,也就是说,降解了的 核酸是可以被人体细胞利用的;” 核酸降解物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它们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就象毒 物也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毒物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就是说”的推 理毫无道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核酸降解物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绝大部分都 不能利用,而是进一步降解成尿酸等废物排出体外。 “三、对于特定的人群,除正常膳食外,补充适量的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对健 康是有益的;” 这“特定的人群”据说指的是“迅速成长的婴儿以及机体损伤、外科手术、 全身感染、肝功能损伤等病症和亚健康状态人群”,有什么可靠依据吗?《北京 晚报》2001年2月23日报道“听证会”的文章《我国举行首次行业听证会: 核酸风波了结》称: “专家说,经过研究发现,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 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在婴儿发育过 程中,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 为淋巴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从1980年开始,日本和某些 欧洲国家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 看了这段话,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因为它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我在《再说 “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一文中的解释: “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 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外源核 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组织和 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目前也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 适量的核苷酸……” 然而却删掉了后面更关键的话: “但是对添加核苷酸的效果,却未能取得可重复的结果。因此在美国,在标 准配方奶粉中仍未添加核苷酸。……注意,不管是婴儿也好,还是病人也好,这 都是指只服食单一的配方食物、没有任何食物核苷酸来源时,应在食物中添加适 量的核苷酸。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 奇妙功能,更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 苷酸。” “核酸营养”的辩护者就这样通过抄袭、删改我的文章,将对“核酸营养” 骗局的揭发篡改成对“核酸营养”辩护,其专业水平如此低下,其无耻至斯! 我们再来看会议纪要的第四点: “四、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已广泛应用在医药、保健、农业、食品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等于合理,比如核酸在保健、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 就是我们要制止的。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闻所未闻,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倒是有, 比如有一类核酸类药物,就有医疗价值。然而,核酸类药物的药理是利用核苷酸 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的核酸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效果(因为正常细胞 的核酸合成也会受阻碍,所以这类药物副作用很大),这和“核酸营养品”宣称 用外源核酸帮助正常细胞的核酸合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核酸营养”的辩护 者声称“在美国核酸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已开发出的核酸类药物种类繁多”,试 图以核酸类药物的开发、运用论证毫不相干的“核酸营养品”之合理,也是偷换 概念。 与会专家称,核酸类功能食品“在美国、日本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里举目可 见”,任何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可以证明这是欺骗中国公众的无稽之谈。在美 国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找不到一样“核酸营养品”(唐人街销售中国产品的商 店除外)。事实上,早在1981年,“核酸营养品”已多次被美国法庭认定为 商业骗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食品卫生和应用营养管理中心在1999年3 月发布的《营养品工业的经济状况的最后报告》这份几百页长篇报告中,核酸部 分只有这么一小段,全文如下: “核酸:编码遗传指令的大分子,为每一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口服的核酸 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 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Ec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etary Supplement Industry Final Report, Section 4 Demand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要而言之,如果中国的核酸类物质工业是用于生产核酸类药物,甚至是用于 在配方奶粉中添加少量的核苷酸,我都没有异议。然而,如果是生产、推销“核 酸营养品”、保健品或化妆品(难道这些专家会愚昧到认为人的皮肤能够吸收核 酸?),则是商业骗局。如果试图用生产核酸类药物、配方奶粉的合理性证明推 销“核酸营养品”的合理性,则是做伪证。我在此根据有关报道(如果报道有误, 欢迎来函澄清),向公众指控下列参加“研讨会”和“听证会”的中国生物化学 界的专家做了伪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张树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吴松刚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教授吴梧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方福德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授张惠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沈忠耀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教授袁勤生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上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柳启沛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 中国科协教授蔺兴澜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施用晖 2001.2.23. 评《北京晚报》的“核酸专家问答” ·逍遥· “(众位专家)……而骨髓、淋巴、红细胞、小肠和脑等组织细胞(均为增 殖细胞类)则善于‘投机取巧’,它们只能利用现有的、多为小肠从食物中吸收 的核苷或核苷酸,通过简单节能的补救途径合成核酸。只要摄入的量足够,机体 便通过补救途径合成核酸,以减轻肝脏负担,节省能量。”(《北京晚报》20 01年2月25日) “核酸专家们”在大家无私帮助下,终于明白:1、补充外援核酸不是补基 因,以及外源核酸不能直接利用。2、痛风病患者以及相关遗传病家族成员不宜 补充核酸(真是可惜啊)以及正常人摄入过多也有麻烦,所以专家们慎重建议不 能超过2g。(虽然数据不咋的,至少“核酸专家”终于明白这东西吃多了是要 出事的,也算难得了) 不过看了上面的话,我发现“核酸专家”还需补考,虽然知道了机体有两种 合成核苷酸的方式,但是看来并不清楚这两种方式的意义和价值。开始断章取义, 得出了些有趣的结论,至于“增殖细胞”这个概念对“核酸专家”来说可能太难 了,暂时就不苛求了。 估计专家的思考模式是这样的,既然有了从头合成,为什么还要有补救合成 呢,哈,一定是为了给核酸营养品留的后门程序,只要人们多花点银子,直接从 消化道喝点核苷酸就可以打开这个后门。好处是:1、减轻肝脏的合成压力(换 句话说:有保肝护肝作用,乖乖这可真的不得了,据说全国人民中肝脏多少有点 问题的人就高达数亿,光这点就多大的市场啊)。2、可以节约能量,从推理上 看倒没大错,不过专家估计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蛋白质、脂肪、糖这些供能物质, 毕竟是“核酸专家”嘛,也不好太苛求。不过,很显然花400-500左右的 银子可以买到的能量(通过糖脂蛋白质提供)远远比买核酸营养品从而或许可能 节约的能量高。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补救合成决非后门,也谈不上投机取巧,可以说是生死 攸关的。和减轻肝脏负担是一点也沾不上边的。而且,非常遗憾的是,补救合成 的原料决大多数并非来自肠道吸收的核苷或者碱基,除非把那个核酸营养品直接 输入血液差不多,口服是万万不行的。 答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 ·方舟子·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给我写了一封公开信,全文如下: ------- 对“核酸营养品讨论”的看法——兼答方舟子先生 出差回来,在BBS上发现“核酸营养品问题”闹得纷扬扬,还与本人有关。 这里发表几点意见: 1、我参加2月11日的研讨会是去听听其他专家的观点,看看他们的结果的。 会上我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如有必要我可以详细谈)。但我很愿意听听别人的意 见,看看他们的实验结果。 2、对于社会上关心的科学问题,科学家应当予以关心,表明自己的观点。专家 有权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在讨论问题的过 程中要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个科学民主问题。 3、请方舟子先生了解清楚参加会议的专家都发表了什么观点后再来写文章,不 要不了解情况就不负责任地乱发表意见。不应当扣帽子,把参加学术研讨会称为 “作伪证”。 陆长德 ------- 我是不是如陆研究员所说的那样,仅仅因为他参加了所谓“讨论会”,不了 解清楚参加会议的专家都发表了什么观点就指控他们对公众做伪证呢?当然不是。 我指控他们做了伪证,是根据报道所说的这次会议达成的写进了纪要的四点共识。 什么叫“共识”?就是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同意。我认为这四点共识是伪证,陆 研究员据报道是参与达成这四点共识的专家之一,自然是做了伪证。 当然,有这么一种可能,就是报道有误,会议上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专家 (比如陆研究员)在会上力排众议。我很清楚有这种可能性,所以在指控这些专 家做伪证时,加了一条注释:“如果报道有误,欢迎来函澄清。” 那么陆研究员澄清了没有?没有。他的这封公开信虽然题为《对“核酸营养 品讨论”的看法》,却实际上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最关键的地方是他究竟对“核 酸营养”持什么看法,在“研讨会”上他发表了什么观点,他竟一字不提,以 “如有必要我可以详细谈”带过。如果陆研究员要让大家相信他没有做伪证,那 么当然是很有必要明确地表明对“核酸营养”的态度的,能够详细谈当然更好。 在他如此做之前,我无从判断他对“核酸营养”的看法,因此对不起,我只能相 信多家报刊的报道,没法收回对他做了伪证的指控。 2001.2.27. 再答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 ·方舟子·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长德又给我写了一封公开信(附后),这回总 算是具体谈了他对“核酸营养”问题的观点。我仔细看了他的这些观点,和“研 讨会”达成的四点共识并无任何不同: “1,夸大宣传,追求高利润是错误的。” 这一点在“研讨会”上的报道都已提到,几个接受采访的所谓“专家”,包 括担任“珍奥核酸”技术顾问的乔宾福教授也都这么批评过,甚至连“珍奥核酸” 的董事长都承认。这是“小骂大帮忙”,乃是为了在为“核酸营养”辩护时显得 客观公正。 “2,核酸不是必需营养,并不一定要补充核酸。但吃核苷、核苷酸比从头 合成容易利用,在一定范围内有益无害。” 这种论调,正是在为“核酸营养”做伪证,是现在所有支持“核酸营养”的 专家的一致口径,也是我多次驳斥过的。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吃核苷、核苷 酸比从头合成容易利用,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吃核苷、核苷酸对一般人有益无害。 理由我以前已详细说过,这里不赘。 “3,核酸类产品并非现在才有,“5’脱氧核苷酸”“核酪”作为药一直 在用。” 将核酸类药物混同于“核酸营养品”,偷换概念,试图以生产核酸类药物的 合理性证明“核酸营养”的合理性,也是这些专家做伪证的一个表现。 总之,陆研究员的这个答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对“核酸营养”的立场, 与其他“核酸营养专家”并无任何不同。我对他做伪证的指控,完全成立。至于 他质问我凭什么说“指控”就“指控”?答曰:凭我的言论自由权利。我不是公 诉人,没有权力到法院指控这些“专家”做伪证,目前的中国法律恐怕也没有办 法处置专家的伪证。但是在专家们对公众做伪证时,我却有权利指控他们做了伪 证,以提醒公众的注意。 2001.2.28. 附: 我对核酸问题的观点,兼答方舟子 ·陆长德· 我在后面将公开我参加会议的源由和在会上谈话的要点。公开的目的不是要 求方舟子撤消对我的“指控”,是为了向大众宣传我的观点。上次我已对如何看 待讨论发表了观点:科学家有权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什么观点, 只要有依据,不存在“作伪证”,也不必请求方舟子撤消“指控”。方舟子凭什 么说“指控”就“指控”,说“撤消”就“撤消”?要“指控”到法院里去!他 在文中任意发表意见,靠一个简单的注释就可以文责不负了吗?看在他目的是批 判科学欺骗行为,不与他计较。但希望他搞清“作伪证”和“指控”的定义,不 要搞一言堂。 2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是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委员 会组织的“研讨会”(后来从报上看到卫生部的黄秘书长把这次会也当作听取意 见的会)。我在10日晚上接到电话邀请,说会议希望有不同的观点的专家参加, 如果很忙可以在下午讨论时来发表意见。我抱着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别人的实 验结果的目的去参加会议,因此特地在上午也去参加了会议,听专家的报告。在 下午座谈会上我的谈话的要点有以下一些: ▲体内有许多核酸酶,大分子核酸食用后基本上都降解为核苷、核苷酸后被 吸收利用。目前虽然有寡核苷酸药物,但必须是以一种序列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 起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修饰提高稳定性才行。天然的核酸食用后不可能有这种作 用。 ▲体内DNA复制和修复利用的是脱氧核苷三磷酸,不能利用大分子核酸或 核酸片段。 ▲核苷酸在体内可以从氨基酸等原料从头合成,核酸不是必需营养。人体也 可以直接利用核苷和核苷酸。二条途径都存在,后一条途径更容易利用,已有专 家显示了实验结果。 ▲我反对报纸整版整版地刊登对产品进行夸大宣传的文章,尤其是主要报纸 和科协办的报纸这样做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于超过卫生部允许内容的宣传政府部 门应当管。作为学会、科学家有责任进行科普宣传,让老百姓具有正确的完整的 知识,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宣传有辨别能力。另外,我认为应当规定在产品上必须 写明成分和含量。让老百姓有“知情权”。老百姓可以自己考虑这个产品值不值 卖这么贵。那种讲“核苷酸是基因的原料就是基因的营养素,就可以修复基因, 就可以防病治病”的推理式的逻辑是错误的。在其他保健品上也有人采用同样的 手段,都应当批判。 ▲目前一些专家站出来反对核酸营养品是对一些厂家夸大宣传的不满。搞其 他核酸类产品应用的同志不必认为所有核酸类产品都不能搞了。真正有用的产品 自然会有市场。 ▲对一个实验显示:在用5FU的同时加UR可以提高实验动物的存活率, 以及在用氨甲喋啉的同时加TR可以降低前者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的结果。我提出 这个结果要防止被夸大为“肿瘤病人用核酸有好处”,肿瘤各不相同,治疗也各 不相同,一个结果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对于有专家引用文献中也包括了报纸的 报道,我提出引用文献要引用原始文献,不能把报纸的报道也放进去。 总之,我的观点很明确,1,夸大宣传,追求高利润是错误的。2,核酸不 是必需营养,并不一定要补充核酸。但吃核苷、核苷酸比从头合成容易利用,在 一定范围内有益无害。3,核酸类产品并非现在才有,“5’脱氧核苷酸”“核 酪”作为药一直在用。我们要反对的是夸大宣传,把什么都与基因联系起来,欺 骗老百姓的行为。但不反对真正有用的,价格合理的产品。 这次会议是研讨会,各位专家发表自己的看法,会议没有结论或决议,我也 没有见过“共识”。 此外,我认为不同观点的专家要勇于坐在一起把问题讨论清楚。请媒体在宣 传时注意分寸,请某些人不要凭空猜测,任意推断,无事生非,制造混乱。这样 对弄清问题没有好处。 “核酸营养”采访阴谋:关于《成都商报》伪造采访的声明 ·方舟子· 2月26日,《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白雪飞和韩命军从baixuefei@elong.com 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称:“方先生:在网上读到你的大作,很钦佩。今日我 们将做一个关于‘核酸’争论的专版,希望能采访你。”并留了两个手机号码: 13708080843,13908215600。我见他们说得诚恳,便请 他们把想采访的问题发过来。我看了他们的问题,有“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 一个商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等,觉得回答了有助于国内消 费者了解真相,就详细地做了回答。今天见到一位网友说《成都商报》发表报道 暗示我们对“核酸营养”的揭露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阴谋,并说看了上面我的问答, 的确给人这个印象。他问过一位读者的观感,说是:“人怎么一出国就变坏了, 还要来破坏自己祖国的产业,都不知道得了什么好处。”我大吃一惊,无奈今天 不知为何一直连不上国内的网站,向这两位记者要刊发稿,也不被理睬。蒙一位 国内网友将《成都商报》的这个“核酸专版”(见2001年2月28日)寄来, 看完了才发现原来是个采访骗局。 这个专版,以“成都珍奥:销量下降”开头,以“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场阴 谋吗?”结束,看完了全文,不明就里的读者恐怕真会觉得是一场阴谋,而方舟 子就是这场阴谋的制造者或至少是同谋。对我的“采访”夹在中间,题目是《方 舟子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我引发了“核酸风波”》,用的是“我”的口气,而事 实上我从来没有说过“我引发了核酸风波”这种让人觉得是在蓄谋闹事的话。文 章引言称: “经过记者多方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据说,一 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核酸, 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方舟子何许人?昨 日本报记者对远在美国的方舟子进行了采访。”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南方周末》的报道中用了这么个词,明显是误用, 我已指出过了,而《成都商报》再用这个词,却绝对不是误用:“经过记者多方 努力,核酸风波的始作俑者方舟子终于浮出水面。”这句话想告诉读者的是:方 舟子一直躲在水底下策划阴谋,记者好不容易才把他抓出来了。我的身份一直是 公开的,我的电子邮件地址在网站上一找就着,不知记者都经过了什么样的可怜 兮兮的“多方努力”才给我发了电子邮件?“据说,一年前他因率先指责市场上 某畅销保健品虚假宣传而名声大噪,现在又剑指核酸,引发学术界和保健品界的 更大风波。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两句话想告诉读者的是,方舟子历来在别 有用心地(请注意“这其间到底有何联系”这一问)打击国内的保健品,有商业 意图,至少也是借此出名。我的确在一年多前揭露过所谓“脑白金”保健品,但 那次揭露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我在国内“名声大躁”,先是因为批判法轮功, 后是因为揭露“基因皇后”陈晓宁,请问这和保健品有什么联系? 我们再来看具体问题。那些有助于读者了解“核酸营养”骗局真相的问答统 统不见了,剩下的问答,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干脆就是捏造的。 记:您是如何注意到核酸营养品的? 方:去年10月回国时,“核酸营养”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年1月5日, 我在某报读到一篇文章《让生命核酸造福人类》,称“××核酸”是“不老 仙丹”,我当即撰文加以驳斥,以后又写了多篇文章进一步剖析。 记者没有问过我这个问题。与此能扯得上边的问答是: 问:您认为核酸基因食品是又一个商业骗局,您是怎么发现的?依据有哪些? 答:“核酸营养”最初引起我的注意,是我在去年10月间回国时,有一名记者 问起我对此事的看法。我回美国后,才开始留意国内这方面的报道。今年1月5 日,我在《光明日报》见到一篇宣传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崔秀云的文章《让生命核 酸造福人类》,其中崔教授吹嘘她“发明”的“生命核酸”是“不老仙丹”,我 当即写了一篇《新的商业骗局和新的“基因皇后”》加以驳斥,以后又陆续写了 《为什么说“核酸营养品”是商业骗局?》、《再说“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 局》、《美国的假保健食品在中国热销》等文章进一步剖析。其中《美国的假保 健食品在中国热销》刊登在《环球杂志》(半月刊)今年第4期,应是国内传统 媒体最早披露此事的。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美国法庭在1981年已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品是 通过不实广告骗取钱财的骗局。中国现在的“核酸营养”热和20年前的美国并 无区别,因此也可说是一个旧骗局。要判定“核酸营养”是个骗局,并不需要高 深的知识,只要有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即可。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知道:一、核 酸做为一种生物大分子,不可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做为一种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外源核酸也不应该被人体直接吸收,否则人体的遗传信息将会混乱。人体细胞中 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二、食物中的核酸 都将在消化道中被水解、降解成小分子再被吸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参与核酸合 成,大部分被降解成废物排出体外。三、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 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 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 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四、没 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补充核酸有益健康,相反地,食用核酸过多有害无益,核 酸的代谢产物之一是尿酸,尿酸分泌过多,有导致痛风、肾结石的危险。 记: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 两派意见,您怎么看所谓的“核酸风波”? 方:目前发生的这场争论,是商业利益之争。 读者看了这个问答,恐怕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商业利益之争”,方舟 子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才批判“核酸营养”。这个问答是捏造出来的。他们从来 没有这么问,我也没有这么答。与此有关的一个问答是: 问:您的观点披露以后,业界震动很大。在学术领域,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意 见,您认为这仅仅是学术之争,还是有商业背景? 答:核酸没有营养价值,这是举世公认的,国际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都这么认为。因此,目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争论,并不是 学术争论,而是揭露和维护商业骗局之争。据我所知,国内那些支持“核酸营养” 的所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 记:最近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梅地亚会议”意味着核酸风波已了结, 专家的结论实际上是给核酸正名,对此,您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方: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 大发现,应该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但目前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个问题原来倒是有,但是我却不是这么答。这个回答给人的印象是方舟子 毫不讲理地不承认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而事实上,我的回答是: 答:我上面已说过,这些所谓专家,都与生产核酸营养品的厂家有利益关系。比 如主持“上海会议”的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乔宾福教授,就是“珍奥核酸” 的技术顾问。因此,这种出于维护厂家利益的所谓结论,是靠不住的。这是中国 学术界的耻辱。如果“核酸营养”能够成立,是一个可以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 重大发现,应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世界同行的公认才能算数。靠 开一次自己人参加的会议就想结束风波,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从报刊披露的这 些专家的言论看,他们的学术水平之低,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有的连基本的生物 化学常识都没有。比如他们把核酸的补救合成说成是主要利用食物中核酸降解物, 就是贻笑大方之谈。所谓补救合成,更准确的译法是回收合成,是对人体细胞中 已有核酸的降解物的重新利用。 记:几天前,××核酸生产企业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就网站登载核 酸基因食品的文章发了一封律师信,您对此有何看法? 方:我曾一一驳斥这封信。他们只是试图扼杀批评而已。 这也与原来的问答出入很大。原来的问答是: 问:几天前,珍奥委托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给三思言论网站发了一封声明,对该 网站登载核酸基因食品的文章表示抗议,这是否是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一场战斗? 答:据我所知,他们向转发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各个国内网站都寄去了威胁 信,除了三思言论,还有搜狐、凯迪等网站。这封威胁信漏洞百出,我曾一一加 以驳斥。他们只是试图用威胁扼杀批评,算不上什么战斗。倒是以后的“核酸营 养专家”们先后举行“研讨会”、“听证会”,为“核酸营养”鸣冤叫屈,对抗 国际权威机构的结论和以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代表的国际权威人士的批评,那 才可算是一场战斗。 “核酸营养”骗局的鼓吹者在理屈词穷之时,耍起了“爱国主义”的花招, 暗示这是一场试图打垮民族产业的国际阴谋,《成都商报》的这两位无耻的记者 就给读者这么个“悬念”(原文小标题): “核酸论争是近年来继深海鱼油、脑黄金、脑白金等保健品论战后的又一场 学术大争论。而由于其牵涉到巨大商业利益,更加引人关注猜测。   “核酸论战真的会是一场阴谋吗?” 需要有何等阴暗的心理、阴险的用心或多高的酬金才会炮制、鼓吹这样的阴 谋论试图帮助骗子继续欺骗消费者,这倒是一个“悬念”。《成都商报》的这两 名记者对我玩了一次采访阴谋,却是没有悬念的。 2001.2.28. “核酸营养”与“国际阴谋” ·方舟子· 贼喊捉贼是脱身的一招撒手锏,有时也颇为灵验。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 一文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报道:某神学博士在布道中称孔子是耶稣的信徒,被听 众质问根据何在,哑口无言。有数名教徒灵机一动,关闭大门叫警察捕捉,大呼 “发问者,乃苏俄卢布买收来者”! 不料这一幕在70多年后重演。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们试图把一个商业 骗局变成学术争论,被揭示出乃是在偷换概念,质问其根据何在,也是哑口无言。 眼看“学术争论”这场戏演不下去了,于是也有人灵机一动,大呼“质疑者,乃 美帝美元收来者”! 先是,《粤港信息报》2001年2月27日刊登了一篇署名蒋杰升的文章 《核酸论战是不是国际阴谋?》,借用“珍奥核酸”副总裁的话说,“这不是一 般的学术之争,而是一场阴谋,其企图是要扼杀中国的核酸产业!”、“然后是 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记者同意这个分析“也许并 非空穴来风”,并给读者设下一个悬念:“核酸论战会是一场阴谋吗?”为了解 决这个悬念,《成都商报》的两名记者白雪飞和韩命军竟伪造了一篇对我的访谈 (2月28日),告诉读者我历来别有用心地在打击中国的保健品产业,让我自 己坦白这么做的目的是出于商业利益,“牵涉到巨大商业利益”云云。《三联生 活周刊》更把这个阴谋论发挥到了极致,其记者金焱写的报道《为核酸斗起来》 (2001年第10期)连“悬念”都没有了,要“悲壮”地揭露、对抗这个国 际阴谋。不仅我本人,连三位被中国厂商盗用名义而不得不做澄清的诺贝尔奖获 得者和杨焕明教授都成了一个国际阴谋的同谋,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可惜虽然 能蒙骗一部分读者大骂我“人怎么一出国就变坏了,还要来破坏自己祖国的产业, 都不知道得了什么好处”(一读者的读后感),却经不起推敲。 外国厂商如果要占领中国市场,首先得有产品,最好是在本国滞销的产品, 比如香烟。但是,我所在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早在20年前就已被揭穿, 产品已从市场上消失,并无一家上得了台面的营养品公司在生产“核酸营养品”, 拿什么样的产品对中国市场长驱直入?就算我孤陋寡闻,有美国公司正偷偷地大 量生产“核酸营养品”准备销往中国,我们的揭露对他们有益处吗?没有。我们 打击的是一切的“核酸营养品”,而不仅仅是国产的“核酸营养品”。如果“核 酸营养”当真在中国被我们搞得声名狼藉了,国外的“核酸营养品”又如何能在 中国能有市场?“核酸营养”的鼓吹者言必称美国医生富兰克,但是“核酸营养 品”在其起源地却已销声匿迹,反而在中国发扬光大,套用一下阴谋论的逻辑, 我们是不是也可留下一个悬念:这是不是一场骗取中国人民钱财、败坏中国人民 健康的国际阴谋? “核酸营养”的鼓吹者把“核酸营养”产业和核酸产业、把“核酸营养品” 和核酸类产品混为一谈,指责我们揭露“核酸营养”骗局就是在打击中国的核酸 产业。事实上,我们反对“核酸营养”产业,但并不反对一切的核酸类产业,更 不反对对核酸类药物的开发、利用。中国如果要真正发展核酸类产业,就应该将 资金用于开发、生产核酸类药物等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方面,而不是用于生产、推 销“核酸营养”这种骗人的东西。骗局就是骗局,绝不是也不应该被当成民族产 业。把骗局当成民族产业,乃是对中华民族的侮辱。骗局总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的,维持得越久,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造成的后果就越严重。如果将“核酸营养” 当成了民族产业保护、发展,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核酸类产业的开发,中国在 这方面的差距必然离发达国家越来越远,也就难免没有“美国、日本的核酸类产 品对中国市场的长驱直入”的一天。这些打着“民族产业”、“爱国主义”幌子 的“核酸营养”鼓吹者,才真正是民族产业的罪人。 2001.3.5. 2001.3.16.改 给《三联生活周刊》的信:宣传“核酸营养”的文章让人恶心 ·疯和尚· 因为曾经为我们带来王小波的杂文,《三联》一直是我最爱的杂志,哪怕在 王故去之后。而最新一期上关于核酸营养的文章,让我恶心。 只要是学过高中物理学的人,都可以明白永动机不能成立,无需永动机专家 或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来证明。同样,只要有最粗浅的生物化学知识,就能明白 所谓的核酸营养学是什么玩艺。而且,我听说过生化学家,生态学家,营养学家, 分子生物学家,而所谓的核酸专家,是头一次听说。而且什么是真正的核酸产业? 骗子就是骗子,不要把自己和产业联系起来,就象制造假药假酒的厂家把自己列 入“产业”,要求保护一样可笑。我有朋友就是在搞真正的核酸产业,反义核酸 制药,为什么这些真正的有效有据的核酸产业没有出来呼吁什么“保护”,倒是 只见到那些“神妙”无比的“保健品”在那儿大喊大叫? 当我还是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时,方福德是个让人尊敬的名字,我不知道他为 什么会沦落到这一地步,也许是为了钱,那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与骗子同类, 我也懒得再费唇舌;但如果只是当初误上贼船,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一错再错,我 想以一个后辈身份请方先生注意:勇于承认和更正错误,比维持错误更能取得大 家的尊重。 我不知道所谓的“核酸专家”与“分子生物学家”的区别是方先生还是记者 先生提出来的,如果是方先生,我想这笑话也就太大了点,如果是记者,我想请 他去查一下:1、所谓分子生物学家,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嘿嘿,我想我话都 说到这儿了你不会猜不出来吧?)2、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到底是因为对核酸的 研究得的奖,还是因为对狗屁的研究得的奖? 作为媒体,有责任告诉大家各方面的信息,无可厚非,但误导性的不在可宽 恕之列,如果有了一个偏向性,希望下期能见到另一个偏向性信息提供给大家, 让人们充分了解自行判断另外,一个很可笑的事情是,媒体不但没有围攻所谓的 核酸营养,而是自始至终都在为所谓的核酸营养吹鼓抬轿,包括现在的小骂大帮 忙,这中间只有《南方周末》敢于说真话,或者换个说法,发表了不同意见,难 道要全国的媒体都持一个意见,才是对“科学”的支持?而且就算现在,对核酸 营养真正持彻底的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媒体到底有几个?我看大部分还只是很温柔 地说“广告违法”,少有猛打其伪科学与欺骗的实质的,何至于如此心虚,如此 过敏,说是“媒体围剿科学”,如果自己真有过硬的学术基础,会如此虚弱吗? 我看他们害怕的不过是“媒体围剿伪科学”而已。 方先生如果真有过硬的实验证据证明核酸营养,不说别人,我第一个认错道 歉并帮他骂方舟子无知无聊,骂《南方周末》无德无良无耻,如果没有,请方先 生承认错误,他依然是值得尊敬的学术前辈,如果没有什么证据,只是在此说 “我有,我有,他们无耻”,我想原来准备给方舟子和《南方周末》的形容词要 换个地方用了。 如何对得起邹韬奋的在天之灵 --评《三联生活周刊》“为核酸斗起来” ·方舟子· “至于这主人是怎样的人,平日干的什么事,叫它干的是什么事,有 什么意义,有什么效果,在这疲于奔命的走狗,并没有什么分别,只要你 豢养它,它就对你‘唯命是听’。自号‘万物之灵’的人类里面的走狗, 最大的特色,无疑地也是这个和狗‘比美’的美德。其实‘衣冠禽兽’的 人类中的‘走狗’较真的走狗,还要胜一筹的,是真的走狗除非是疯狗, 至多是供人玩玩,有的在乡村里还能担负守夜的责任,‘衣冠禽兽’中的 ‘走狗’却要帮着豢养他(或它)的主子无恶不作,越‘忠实’越‘兴会 淋漓’就越糟糕!在这种地方也可以说是人不如狗,不要再吹着什么‘万 物之灵’了。” --邹韬奋《走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自称是邹韬奋的生活书店的继承者,其出版的 《三联生活周刊》也号称要以邹韬奋的《生活周刊》为榜样。继承也好,学样也 罢,关键是要能神似,能学到其精神实质。否则徒俱名称相同,不过让人齿冷, 至于堕落到为了商业利益甘当骗子、奸商的走狗,则是对前辈高人的精神的亵渎。 三联书店在80年代是出过不少好书的,然而到我出国前夕,这家书店突然走火 入魔,居然出版了国际上最大的邪教组织之一“科学教”的教主哈伯德的“经书” 《戴尼提》,将之吹捧为救世的指南大肆宣传,一时洛阳纸贵,据报道卖出了数 十万册,可以说是十年来中国邪教运动之滥觞。之后,三联书店又将许靖华的 《大灭绝》捧成“科学与人文的经典”叫卖,使这本原版早已绝版的伪科学著作 在中国一直畅销到今天,其出版的《读书》杂志更是因此发表多篇攻击进化论乃 至整个科学的文章,西方“后现代”反科学、反理性的那一套倒是学得象模象样。 其他劣迹想必还有,只不过象我这种“有国外的背景”的人不知道而已。算这些 历史老账,无非是想让大家知道,这家书店的堕落并非自今日始,所以现在看到 它的《三联生活周刊》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称“悲壮”地站出来为“核酸营 养”这一大骗局鸣冤叫屈,乃至倒打一把,诽谤那些揭露骗局的人是在搞“国际 阴谋”,我们大可不必感到意外,更不必惊呼“心中的一面红旗倒了”。 我先前怒斥欢呼“核酸风波了结”的《北京晚报》是最无耻的报纸的时候, 就有网友建议说,最高级的形容词不好轻用,万一以后出来了比《北京晚报》更 无耻的怎么办?真是不幸而被言中,现在比它更无耻的的确是出来了。《三联生 活周刊》2001年第10期(2001年3月12日出版)这一篇署名“记者: 金焱”的报道《为核酸斗起来》,就是《三联生活周刊》比《北京晚报》更为无 耻的证明。以前那些“国际阴谋”论者,比如《粤港信息报》、《成都商报》, 都还只敢扭扭捏捏地用暗示手法给读者留个“核酸论战是不是国际阴谋?”的悬 念,《三联生活周刊》则干脆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纠集了一批“核酸营养” 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方福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华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袁勤生、北京 大学生命科学院白书农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翟礼嘉(反对方的专家则一个 也没有,连起码的公正伪装都不要了),向读者证明这的确是一场国际阴谋,其 编辑还怕读者不明白其苦心,在编者按中不忘提醒读者“找到争战的交汇点,也 许能找到最接近真相的表达。” 然而这是什么样的“真相”?明明是几年来中国出动了几乎所有的媒体宣扬 “核酸营养”骗局,直至几天前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宣传“珍奥核酸”的专题片, 乃至3月15日中国消费者权益日这一天中央电视台还大肆做“珍奥核酸”的广 告,而对这个骗局的揭露来得如此的晚、如此的少,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笔下, 却成了媒体在有预谋地打击中国的核酸工业,“等于攻击我们的国家”!骗局竟 然成了我们的国家的象征,揭露骗局竟然等于攻击我们的国家,请问,在《三联 生活周刊》的心目中,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 明明是“珍奥核酸”盗用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义、肖像欺骗中国的 消费者,因此被牵涉进这个骗局的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得不向中国的消费者表 明自己的立场,声明他们从未允许过“珍奥核酸”使用他们的名义、肖像,他们 也不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而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笔下,竟然成了:“不知是 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媒体也抬出了诺贝尔奖科学家,其广泛性也 不逊于上面的38位。包括诺贝尔医学奖、化学奖获得者和研究与‘核酸营养’ 无关的一名瑞士诺贝尔奖获得者。”好像这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在38位之中, 是特地另外请来跟这38位对抗的!而北京医学科学院教授方福德竟认为这几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信是捏造的!《三联生活周刊》大段引用的这些“证据”活脱 脱就是一位无赖的写照: “一、凡是诺贝尔奖科学家,对科学的问题,自己没做过的,绝对不会轻率 地发表意见。二、按美国伦理规则,决不用‘指斥’的口吻说话;三、这件事涉 及到学术争论,但核酸同他们本身没有利害冲突,不应该是他们管的。 “方(福德)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我敢打赌。’这种判断和他的经历也 有关:‘整个美国我都走遍了,不管是诺贝尔奖科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我什么 样的没见过?对美国我熟的不得了。’” 第三点是倒打一把的谎言,本来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名声受到了侵害,所以 才要也应该管一管。而第一、第二点,方福德乃是以“诺贝尔奖科学家”和“美 国伦理原则”的代言人自居了,这恐怕不是靠走一遍美国就能胜任的。 核酸有无营养价值,本来也用不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出来澄清(如果不是他们 的利益被侵犯到的话),因为这是一个学过生物化学的人都能明了的。《三联生 活周刊》为了遮掩这个尴尬,杜撰出了一个“核酸专家”的头衔来和分子生物学 家对抗,还狂妄到要对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家进行核酸科普,呼吁“我们要在科技 界里面倡导知识创新!”,大谈“科学精神”云云。但是且慢: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直接指出,这些生物学家们 ‘知识偏于老化,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科书上’。方福德的语气更缓和些。他 认为产生这种观点对立有一个大同行与小同行的问题,所以对于核酸这样一个很 窄的问题。只是大同行的分子生物学家们就只能依据70年代的教科书了。”那 么请问,80年代、90年代、21世纪中外出版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科书中, 哪一本认为核酸有营养价值?黄、方“专家”能否具体指出一本来让我们这些知 识老化者去补补课?这些“专家”所应该做的,是编一本宣扬核酸营养的教科书, 然后再开一次教材听证会,让中国教育部将之定为生物医学学生的统编教材,才 能避免中国生物医学学生的“知识老化”。至于国外的教科书,他们花再多的金 钱也无法收买、篡改,不过也不要紧,只要教育以后的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敢于 对外国专家说“不”,敢于对否认核酸营养的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 理署说“不”,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医学理论、维护有中国特色的保健科 技学会,就够了! 方福德自述当年的光辉业迹,声称曾经把四位质疑核酸营养的北大“教书匠” “打得落花流水”,靠的是“拿出最新的文献就够了”。那么请问,这些如此神 奇的“最新的文献”都发表在何处?科学研究不是武林比武,并不靠武林秘籍取 胜,方“专家”应该把他的这些“最新的文献”亮出来,让天下的生物学家都来 参研其真伪。如果这些“最新的文献”真有这么大的说服力,全世界的教科书都 因之改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从此生物学家没人敢对“核酸营养”说个“不” 字,永保中国的“核酸营养”事业万年长,如此一劳永逸的好事,方“专家”何 乐而不为呢? 在中国的“专家”们能够在生物学界改朝换代之前,我们还是只能说,“核 酸营养”是个骗局,“核酸营养”专家是一群搞伪科学的骗子!世界上不存在 “核酸营养”这门学科,也就不存在“核酸营养”专家,正如不存在“粪便营养” 专家、“石头营养”专家一样。岂止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与“核酸营养”无 关,全世界正直的科学家的工作也都与“核酸营养”无关。那么,是不是他们就 对“核酸营养”没有发言权呢?非也,正如你不必要研究“水变油”才能揭露 “水变油”的骗局,你也不必要研究“核酸营养”才能揭露“核酸营养”的骗局。 并不是只有骗子才有揭露骗局的资格!那是这些以“专家”自居的骗子的痴心妄 想。 可笑的是,中国的这些骗子“专家”和《三联生活周刊》一面训斥“有国外 的背景”的专家知识老化、无知,一面又大造阴谋论。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二者 是互相矛盾的,真可谓饥不择食。何谓阴谋?就是明知其有偏说其无,不是无知, 而是太过有知。如果“有国外的背景”的专家象中国的“专家”所想的那么无知, 又如何能制造“国际阴谋”?不管这些中国“专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 编辑是真傻假傻,这个“国际阴谋”论却是从未被“揭露”到如此露骨的地步, “网上那篇文章、新华社那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有国外的背景的。”网 上那篇文章自然是指我的文章,不过蒙它手下留情不点我的名,暂不追究,“新 华社那篇文章”可是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指控中国的国家新闻社被“攻击 我们的国家”的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参与国际阴谋了,这种凭空捏造的指控,不 知在中国是否已够打诽谤官司的条件了? 什么样的国际阴谋呢?“国际上的核酸营养品要大举进入中国,所以先要通 过某种手段弄垮国内核酸工业。这场争战只为‘洋核酸’打开中国国市场做铺垫。” 国际上的“核酸营养品”形势如何,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所在的美国,几乎 没有公司在生产“核酸营养品”,原因很简单,人家早在20多年前就风行过了, 而且已被法庭判定为骗局。既然连产品都没有,又如何大举进入中国?当然,有 这种可能,有公司(特别是海外华人办的公司)眼红中国的“核酸营养”骗局如 火如荼,方兴未艾,想要来分赃。但是,我们揭露的,乃是一切的“核酸营养”, 不管是“土核酸”还是“洋核酸”,都是骗局,“洋核酸”又如何能够因为我们 的揭露而有市场?这本是脑袋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能做出的判断。《三联生活周 刊》的报道有一句话倒说得不错:“要像教小学生一样去接受这些记者的采访。” 《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编辑首先就该去上上小学生课,如果他们果真如此弱 智的话。 可怕可悲的倒不是弱智,而是过于聪明,别有用心地混淆视听,对着骗子、 奸商拼命讨好地摇它的狗尾巴。报道中有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全部奥秘:“(核 酸营养品)成本低,利润又极高”、“基本上是几十倍的暴利”、“这样闹下去 很可能使大家都没钱可赚”,是的,中国“核酸营养专家”要靠“核酸营养”赚 钱,记者、编辑也要靠帮助宣传骗局和替人消灾赚钱,推己及人,自然也就要认 定胆敢揭露“核酸骗局”的个人和媒体“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利润之争。”国际 阴谋论者向中国公众公然炫耀的是一个无比阴暗的内心。至于什么叫正义、良心, 那是他们大概上完小学之后就已经完全忘却了,不必对他们多说。邹先生在《滑 稽剧中的惨痛教训》一文中说道: “做现代的中国人至少有一种特殊的权利,那就是睁着眼饱看以国事为儿戏 的一幕过了又一幕的滑稽剧!寻常的滑稽剧令人笑,令人看了觉得放松,这类滑 稽剧却另有妙用,令人看了欲哭无泪,令人惨痛!” 他大概没有料到还有打着他的旗号的刊物成了中国滑稽剧的丑角,在天之灵 有知,想必也只有欲哭无泪。 2001.3.16.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谎言和伪科学态度 ·方舟子· 这篇署名“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声明《争论需要有科学态度》,大概不会 又是有人盗用其名义吧?因为一周前该学会的秘书长陆美芳才向记者澄清,所谓 “核酸类保健食品听证会”并不是该学会举办的,而是由该学会下属的“全民健 康促进会”等组织举办的,学会类的组织也没有权力召开“听证会”(见《中国 青年报》2001年3月17日)。已在一年多以前撤销的非正式组织(没有在 民政部登记)“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原副秘书长黄明达盗用卫生部和中国保 健科技学会的名义组织、举办了这次伪证会。我手头有一份新闻团体收到的为 “核酸营养”鸣冤叫屈的信件,用的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信笺,盖 的是早已不存在的“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发展中心”的大印,这种明显的 诈骗行为,司法部门是否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那么这份声明,肯定、吹捧“核酸类保健食品听证会”,又究竟是出自谁之 手?前一次欺诈,还有个黄明达敢于出头露面,这一次怎么都躲起来了?该声明 威胁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个别境外网站对本学会所进行的无根据的指责和 攻击,将保留追诉的权利。”个别境外网站大概指的是新语丝网站,但我们攻击 过做伪证的“核酸营养”专家和已撤销的非正式组织“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 却没有攻击过“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莫非这些专家和这个已解散的非正式组织 代表的就是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如果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真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问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我都欢迎,但是请他们具体地指出“境外网站” 的名称及其做为,以便我们进行反诉。不点名地威胁是没有任何效力的,何况是 充满不实之辞的威胁。 该声明声称:“此次争论热点的导火线,源自境外的某些网站‘引用’了美 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核酸的批评。”这是个谎言。我在1月5日开始揭露“核酸 营养”骗局,在多篇文章中,引用的是生物化学教科书、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 品与药物管理署的有关说明,没有一个字引用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话。诺贝 尔奖获得者的回信是迟至2月20日才公布的,其中有一个是瑞士的科学家,并 非全是美国人。公布他们的来信,是为了澄清珍奥核酸对他们的名义的盗用。他 们批评了“核酸营养”,却没有批评“核酸”,请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搞清楚“核 酸营养”和“核酸”的区别。这份声明大谈“核酸产业”、“核酸产品”、“核 酸研究”、“核酸用途”,也都是有意混淆这两者的区别。 该声明称卫生部“对核酸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给予了肯定”,也是个谎言。 实际上卫生部在“卫生部关于健康相关产品监督执法情况的通报”中的说法是 “尚无充足的科学证据否定其安全性和功效作用”,而不是“有充足的科学证据 肯定其安全性和功效作用”。对“核酸营养”,可以有四种态度: 一、肯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正面的证据) 二、不肯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正面的证据) 三、不否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反面的证据) 四、否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反面的证据) 显然,卫生部持的是第三种态度,这并不等同于第一种态度。正如美国食品 与药物管理署对允许在美国市场销售的营养品持的也都是“不否定其安全性和有 效性”的态度,因为如果“否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那么就应该禁售。美国食 品与药物管理署做为行政部门持这种态度,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有厂商敢于因此 声称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署肯定其营养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则是违法行为,必 定要受到惩处。反对“核酸营养”的人持的是第二种或第四种态度,在科研上, 这两种态度并无大区别,因为在许多问题上,要找到反面的证据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在缺乏正面证据时,人们完全可以持怀疑、否定的态度。总之,在缺乏正面 的证据时,不肯定、怀疑、否定,都是可以接受的科学态度,而象“中国保健科 技学会”这样把不否定当成肯定,则是伪科学的态度。 这份声明声称:“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将会根据国内外学术界对核酸研究所做 的各项论述,在社会及专业刊物上陆续介绍有关文献资料。”对此我们欢迎,但 是既然这场争论是在网络上引起,那么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马上在网络上公布这些 资料,让大家辨明其真伪和可靠性,而不是等以后“陆续介绍”--老实说,我 很怀疑这不过是虚晃一枪的把戏。 该声明称:“在争论中采取漫骂和攻击是缺乏科学性的不文明行为。”是否 有科学性,与是否根据事实、证据说话有关,与“谩骂和攻击”没有关系。有根 有据的攻击恰恰是科学性的行为。谩骂也许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有根有据地揭 露骗局、伪证,那不叫谩骂。不文明的行为也并不是可以“追诉”的违法行为。 我们欢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以及任何“核酸营养”的专家有根有据地对我们的论 点进行反击--虽然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见到。象“中国保健科技学会”这样,毫 无根据地指责、攻击、欺诈、撒谎、威胁,那才是缺乏科学性的不文明乃至违法 的行为。如果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有胆量指名道姓地如此做为,我们将保留追诉的 权利。 2001.3.24. 附: 争论需要有科学态度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 2001年3月23日 核酸产品是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近两年出现的新品种,到目前为止,国家卫生 部已经批准了10个核酸类保健食品。关于核酸制品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问题从去 年十二月开始,一些专家、学者在争议,新闻媒体也炒的沸沸扬扬,令很多原本 不知道核酸究竟为何物的百姓们看的眼花缭乱。 此次争论热点的导火线,源自境外的某些网站“引用”了美国诺贝尔奖获得 者对核酸的批评,使得局外人弄不清孰是孰非,一些从事多年对核酸研究的学者、 专家纷纷提出意见,希望国内学术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核酸产业的是与非! 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作为中国保健品产业领域的学术团体,有责任经过调查 研究实事求是的对关于核酸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正视听。为 此,中国保健科技学会的二个二级学会,于2001年2月22日在北京梅地亚 中心举行了一次“核酸类保健食品听证会”,邀请了国内许多从事核酸研究的专 家学者自由的阐述对核酸研究的观点和看法。许多专家用自己多年研究的工作成 果,在以大量实验为依据的前提下,肯定了核酸研究的价值,核酸对人类生命活 动的影响及重要性,核酸对人体健康是有作用的,并指明了中国的核酸产业在当 前世界领域是有地位的。 核酸用途的研究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均处于发展阶段,中国1998年出口核 酸108吨,到日本、意大利等国,占全世界第一。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生产核 酸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位置,中国核酸产业对国际社会产业的发展作用。 核酸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核酸营养与健康产业的关系,这两年由于核酸产品 以保健食品的形式流通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对核酸的关注,经卫生部批准的保 健食品仅核酸类就有10个,这些产品已经开始在中国一些民众身体保健方面产 生了良好作用。国家卫生部在2001年3月22日在“卫生部关于健康相关产 品监督执法情况的通报”中非常肯定的阐明:“我部批准的含核酸的保健品是经 过严格审查的,符合有关规定,迄今为止,尚无充足的科学证据否定其安全性和 功效作用。” 这两年由于核酸产品以保健食品的形式流通在市场上、有少数厂家不按卫生 部批准的说明书而夸大宣传。一些专家对此提出批评是正确的,但有人想借此全 面否定核酸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错误的,是对生产核酸类保健食品产业的扼杀。 保健事业的崛起,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然而,这个产业的发展过 程,在当今人们法制观念尚不强的社会现状下,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偏离轨道 的现象,如:某些厂家采取夸大自身产品效果的宣传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对保健 食品产业带来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国家卫生部一直在加强法制管理,监督企业 自觉自律,以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2001年3月22日卫生部发出对国内 六家保健食品生产厂家夸大产品宣传的通报批评(其中包括一家核酸生产企业), 非常明确的站在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场上,纠正包括核酸产品生产厂在内的擅自 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宣传的行为。在纠正生产厂家夸大宣传自身产品行为的同时, 对核酸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给予了肯定。 我们感到忧虑的是,国内现在对核酸的媒体报道,对事件过程的关注远远超 过对核酸自身价值的评价,对国内众多科研工作者的观点视而不闻。中国保健科 技学会——作为承担着国内及国际间重要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的国家级学术机构, 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协助国内科技工作者和愿意发展中国保健食品产业的各个 企业,用负责的态度维护科研工作的严肃性。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核酸问题的立 场非常鲜明,支持国内学术界自由的阐述论点,拥护国家卫生部加强保健食品市 场管理的各项规定,帮助企业在合法的前提下,促进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包括 核酸产品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 总之,我们希望社会各界通过这次对核酸问题的争论,应该达到去伪存真, 弘扬科学的结果。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将会根据国内外学术界对核酸研究所做的各 项论述,在社会及专业刊物上陆续介绍有关文献资料。 新生事物的出现需要争论但应该尊重科学,通过科学的争论使新生事物健康 发展。在争论中采取漫骂和攻击是缺乏科学性的不文明行为。中国保健科技学会 对个别境外网站对本学会所进行的无根据的指责和攻击,将保留追诉的权利。 【旁观者言】∽∽∽∽∽∽∽∽∽∽∽∽∽∽∽∽∽∽∽∽∽∽∽∽∽∽∽∽∽ 警惕诈骗:对“核酸营养”要进行公正的检验 ·刘华杰· (作者声明:本文一切责任由刘华杰个人承担,与作者所在单位没有任何关系, 也请个别读者不要硬扯。) 核酸对于生命极端重要,但不等于人们需要补充核酸。中国最近兴起的核酸 营养在宣传上搞的是伪科学,受骗的有领导、媒体,当然最后全部落实到老百姓 身上,因为是百姓出钱购买。在此呼吁学术界,特别是生命科学界站出来说话, 沉默就等于帮助骗子,作伪证则是违法行为。 某核酸公司宣传广告有误导成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130年时间 发现了核酸的珍奇奥妙”,这与核酸能否作为营养品,没有任何因果联系。这好 比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发现了某病菌的奥妙,于是某病菌就有营养一样。暗示若 干诺贝尔奖获得者支持核酸营养,完全没有根据,这种宣传是不道德的。 科学上的真假并不是通过经济效益得出的。真的科学未必赚钱,假的东西仍 然能够发家,只要你宣传,只要你欺骗。20多年来的神功、伪科学、假货都是 这样出笼的。在其中,重大媒体,部分科学家扮演了相当不光彩的角色,失去了 基本良心。不要说安定与就业之事,是谁危害到安定,是谁的过失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某东西与科学有关,但未必能用此“科学”证明某些人声称的命题。 知识界与公众都容易犯一种轻信的错误。在此提请人们注意: 1)证据与所主张的命题的关系。有人玩弄概念游戏,偷换概念,说核酸有 一定营养,但作用不是很大。这些专家必须说清“一定”是指什么,凡是可食的 东西可能都有某些营养,但这与作为一种高科技保健品向公众推荐时意指的营养 不是一回事。首先要澄清广告是否过分,是否有夸大成分,如有,就得承认。其 次是严格检验实际效果。 2)在进行有效性测试前,商家有义务陈述“核酸营养”的药理与病理学依 据。此阶段要允许辩论。要看商家是否有任意编造理论的成份。如有,也要承认。 3)请社会各界密切注意最近将举行的有关核酸营养的“听证会”。这种听 证会可信度不大,应当招集反方人士参加。要检验,就得进行双盲测试、对比临 床检验。所有判别性测试都要采取回避原则,即不允许商家的关系单位和相关个 人参加(吃了人家的巨额广告费,当然要说好话,否则甭想再拿广告费。因此什 么电视台,什么报社都得排除)。测试应当是公开的,公布程序。 4)请注意哪些“科学家”为核酸营养提供“科学证据”,科学史与伪科学 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好事坏事都会记录在案。当年哈工大校长和党委书记为 王洪成提供“科学证据”,并加盖校图章,给总书记写信,后来又不敢在北京重 新做实验,这一切都记录在案,让后人品尝。 2001.2.20. 包庇欺诈行为助长社会不稳定 ——也说某些人论证中的逻辑 ·飞天鹰· 核酸营养最近引起一些争论,有关部门决定举行听证会,这是件好事,也是 进步。珍奥核酸营养素到底有没有问题?现在看来问题颇多,此事并不能像有些 媒体声称的“可以了结了”。 从听证会得来的信息表明:1)核酸营养广告宣传不当已是定论,利用诺贝 尔奖获得者声誉,歪曲科学家的工作,为自己的产品做误导性宣传,是极其严重 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2)目前最保守的结论是核酸营养最多只对某些特定 人群可能有正面作用,这与此前商业的疯狂宣传相距甚远。3)听证会还传达了 一个结果:“核酸营养”对某些人群无作用甚至有副作用,这与此前商家的宣传 同样有巨大差距。4)此次引用某些“科学家”的言论,试图再次为其不轨行为 壮胆,其间有严重逻辑错误。这些科学家的言行,败坏了科学家的形象,是对科 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扭曲。这一点也是目前值得一提的一件大事。望更多的科学 家站起来评说。 近几年好像人们突然关心起了科学精神,要人们弘扬科学精神,那么谁有科 学精神呢?简单的想法便是,搞科学的人便自然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当然整天摆 弄科学,所以科学家最有科学精神。公众于是要向科学家学习科学精神。笼统讲, 这并没错。问题是,不能把正确的东西全安到科学和科学家身上,没有证据表明 科学家天然具有科学精神。不但如此,反例极多。比如当年水变油事件中,哈工 大的书记和校长就没有科学精神,连简单的骗局都无法识破,当事实清楚后,还 没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是科学精神吗?还有一大堆博导,为王洪成水变油作证, 难道要人民百姓向他们学习吗?人们也许会问,那几人不是正经的科学家,不能 代表大多数。这种论调也是不成立的。首先哈工大的校长的确是科学家,而且不 是一般的科学家,也曾作过贡献,否则也难以当上名校的头。理工科大学的一堆 博导也自然算科学家。再说,某人物当年还郑重推荐关于严新神功实验的6篇 “论文”让《中国科学》发表,认为那是重大科学成就,这能算有科学精神吗? 此人物是顶尖级大科学家,对中国科学做出过重大成就。他当年还论证过亩产万 斤呢。 科学家也是人,而不是神,再大的科学家也常犯错误。问题是如何少犯错误, 在知道错误后能否承认错误,这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科学精神的一条标准。遗 憾的是,按此标准,许多科学家,包括大科学家,是没有科学精神的。作此论断 并不意味着贬低科学家,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反对将功补过,一码是一码,不能 抵销和折算。 某报说,“核酸是个宝,请像爱护婴儿一样呵护核酸保健品行业的发展。” 并声称这是十几位专家发出这样的呼吁。这就有问题。核酸宝不宝的与“核酸保 健品行业”没有直接关系。核酸对于生命确实非常重要,但这仍然与核酸营养没 有关系。人体一般并不缺少核酸,人体需要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外来的核酸 也无法直接利用。这就是基本的事实,还没有理论否定这些。如果商家的理论能 够否定这些,核酸营养才有可能成立。依靠“缺什么补什么”的习惯联想,为核 酸营养作宣传,也没有根据,第一,人体一般不缺少核酸;第二,就是缺核酸补 核酸也不行。科技界最近宣称弘扬科学精神,倒是暗示缺什么该补点什么了。正 如宣传雷锋精神,正表明雷锋精神的不昌明。鲁迅好像也说过这样的话。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程光胜研究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乔宾 福教授等专家一致认为,大量临床试验足以证明,作为调控生命现象的重要物质, 核酸可广泛应用于治疗药物、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及特殊用途的化妆品等健康相 关产业;对于偏食、日常饮食不规律且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及肝脏合成代谢功能虚 弱的亚健康人群,以及婴儿、老人或处于肝损伤、术后、感染、烧伤等状况的特 定人群,需要在一日三餐之外额外补充核酸。”这些言论与“核酸营养”品广告 声称的功能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如果科学家果真用它们为某公司的产品作证的 话,只能说明这些科学家不懂基本的逻辑。如果是记者误用科学家的言论,那是 另一回事。如果科学家不声明,就表示默认。只能认作科学家不讲逻辑,不讲科 学精神。 大连科委主任说:“第一,珍奥核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健品,而是一种高 科技含量的基因营养素。第二,珍奥核酸上市仅仅两年,就迅速畅销全国,回头 率高达80%以上,说明了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据《科技日报》2000年 12月26日)但是,至今没有人提供过任何关于核酸产品可作为营养品的营养 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证据。所谓许多人服用后认为有疗效,是不足为据的。国际 通用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中就有一道题目: 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治疗效果不好,下面是科学家在解决此问 题时可能使用的三种方法,你认为科学家最可能使用哪种方法:(1)征求患者 的看法;(2)用医学知识来断言此药的疗效;(3)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 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各组的效果。正确答案应当是第三种。我国公众有4 2·6%选出正确答案;选第一种的有11·3%;选第二种的有19·7%; 不知道的有24.9%。 (据《科普研究》1998年6期) 现在的所谓科学疗效报告是怎样得出的?是不是采用了分组对比? “目前国内市场上经卫生部统一评审批准生产的核酸类保健食品都经过安全 性、功能性、质量可控性及产品稳定性四方面的严格检验,只要生产企业规范操 作,产品质量、性能是有保证的。”这也是有问题的,当有人提出质疑时,搬出 这些只有权宜作用,中国以前许多种影响大的坑人的保健品都有“统一审批”, 人们注意到了审批的只是某一特定的范围,加了限制,而商家在营销中任意扩大 功能和适用范围。此时作为主管部门有责任向公众说明,并责令商家对行为作出 规范。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误导公众,在没有经过反方答辩的基础上就认定 事情已经了结。王洪成还申请了专利呢,信不信呢?而事实上那专利是在有关部 门照顾下特殊办理的。我们没说珍奥取得的批文不合法,但有权怀疑,特别是面 对商家无道德的宣传攻势之时。 从现在的趋势看,核酸营养产品必然走向衰落,如同之前补钙营养一样(补 钙多少还有些道理,只是过份而已)。已经有人放出风来,并劝告一些媒体要对 导致核酸营养产品衰落负责,要对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负责以及引起的失业、社 会不安定负责。有良知的人们,要向放风者郑重指出:中国不能靠欺骗立国,欺 骗致富可耻,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抨击浮夸、 揭露欺骗是净化社会空气,是导致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壮举。假使有一天,某行 骗者的肥皂泡破灭,也是罪有应得,受谴责的应是造假者,而不是打假者。正如, 是神功导致社会思想腐败,而不是抨击神功、揭露造神导致不稳定。 北京一家报纸说:“近来,原本非常专业的‘核酸’一词被一些媒体炒得沸 沸扬扬,称‘直服核酸无益健康’,更有甚者认为‘核酸的谎言是利用高科技设 的骗局’。一时间,核酸究竟有没有保健功能,能否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它的作 用原理是什么,弄得外行人一头雾水。”言辞意指自己的报纸没炒作,是别的媒 体(说白了包括新语丝网站和新华社)炒作。还暗示混乱是由于新语丝网站和新 华社的“炒作”引起的。这是颠倒黑白,恶人反咬一口。其实,炒不炒还不是关 键,如果是对的,炒了又何妨,大炒又何妨?如果是错的,小炒也不应该。 补充一点;人们反对珍奥核酸营养素,并没有宣布核酸可利用的死刑,关于 核酸是否有营养仍然可以研究,也不排除将来找到好的利用方法,研制出好的药 品。但那与目前的核酸营养是两个概念,这一点是最容易造成混乱的地方。 (2001-02-23) 核酸宝贝 ·陈逾· 只顾闷头干活,一不留神,国内都“吃基因补基因”了。不明白不行,这世 界真他妈变化快。我当然知道那基因测序计划了,在大药厂工作,还投资过CR A,HGSI,GERN,GLGC,CEGE,VICL,GNSL,INC Y等等基因类股票,指望发那基因财呢。晚入场一步,没捞着。这回可是天机越 洋而来,当迈头赶上,不可误了。 眼睁睁看着好多海外同志中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辣手催花,不去扶持襁褓 中的核酸产业,却跟着几个洋老头子散布什么核酸营养无用论。心痛啊。你想, 祖国医学“吃什么补什么”之至理名言可是被几千年浩浩荡荡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能错吗?!那基因测序计划,有欧美人的一半,也有咱中国人的一半。假不得。 更何况“光明日报”上都登了,不能胡说八道吧,又不是六四。这基因大法咱信。 它结合了老祖宗的智慧与现代医学之最高成就于一体,典型的中西合璧,完美无 瑕。这基因大法好,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可派上用场了。怎么讲?你想那核酸在中国市场有限, 钞票都在洋人手里。我们如果能把基因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来,一不留神,没准 把他们卖给咱祖宗鸦片赚的钱连本带息给弄回来呢。可是怎么办得出来?其实不 难。咱用阳谋,不搞阴谋。我的专业所长,正好可以派上用处。咳,早就有此志 向了。你说当初这功那法的不也就靠几个小子胳膊轮圆,一路过关斩将,大胆西 进,活生生拓出一片海外市场。扬名立万,当代豪杰!可我比他们多读了那么多 书,至今寸功未立,有愧于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堵得慌啊。这回好,英雄有用 武之地了。亏在基因股上的那几个小钱算什么? 营养类产品,赚不了大钱的。国内那么多下岗的,卖不动。还要受“南方周 末”的搔扰,一片苦心被狗吃。要赚大钱的话,得把它们做成药。要做药,必须 做控制下的临床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没别的道,据说这叫不二 法门。我的专长正在于此。临床试验主要分四期。第一期管安全毒副作用;第二 期找剂量;第三期最关键,真刀真枪在病人身上试验;第四期主要给已批准上市 的药作改进,零打碎敲。我可是期期有功夫,但在此只谈这要命的第三期。批准 与否,在此一举。临门一脚,不能学难足。为这封喉一剑,我足足练了十五年。 先是在国内练,从数数儿攻统计理论开始。再到敌人的老窝里偷招。一招一式, 端端正正。坚韧不拔,愚公移山。总算有一天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乃大笑出门, 扬长而去。果然自此牛刀小试,无不望风披靡。这才敢向国内核酸产业界的大佬 们献阳谋宝典,公图大业。当然是点到即止,仅作见面礼。 在美国,一般大药的年销售额有几百亿人民币。伟哥不是最大的药,但卖个 上百亿的不成问题。我手头的一个药,充其量只有十亿八亿的市场,没劲。我看 这核酸产业里出几个大药的潜力大大的。单看它们的作用范围: 脑血栓,糖尿病, 抗衰老,抑制肿瘤,延年益寿什么的,随便拎一个,几百亿的主儿。老在营养圈 里打转,太没出息。在这基因时代,新的千禧年里,怎么着也得干出个大名堂来。 咱好多产业都落后别人,但这核酸产业领先人家一大步。民族腾飞就指望它了。 搞出个把好药来,把“南方周末”整个给灭了,还至于偷偷摸摸地跟它斗?实在 作不出药,能出口核酸营养品到美国来也行。又一Made in China,一见心里就 喜滋滋的。但现在美国营养品为了扩大市场,也风行做临床试验。说是为了提高 可信度云云。敢情美国佬不好唬,奶奶的。 如何做临床试验?这问题太大,我得挑着说。首先得写一个君子协议(Protocol)。 写协议切要诚惶诚恐,举重若轻。要知试验花费可大了,一扔就是几亿人民币, 水漂都不打一个。而一但试验开始,只能按协议一步步做,不可再更改。如有违 反,轻则结果无效,重则官司缠身。一个协议主要由以下几个部份构成:一、药 理和剂量选择;二、试验目的与统计假设;三、试验对象及试验程序;四、数据 分析。这框架在主要药品消费国家都大同小异。搞这君子协议是为了对付把关的 FDA(美国联邦药物食品管理局)--我们的头号敌人。FDA里一个个都是 身经百战的老油子,握有尚方宝剑,皮笑肉不笑,公事公办,看门极严。好在只 要我们按规则办事,试验结果无可挑剔,FDA挡都挡不住。此阳谋之精髓也。 不比申办奥运,要暗中递红包。我们递红包无门,出数据容易(核酸宝贝嘛)。 FDA傻冒,不收红包,岂不正中我计?! 这药理什么的,我们有几位研讨会上听证会上签名的专家学者来对付,小菜 了。剂量什么的,也没问题啦。好东西嘛,吃多了分解成尿酸,多喝点水,多撒 把尿不就解决了?没准这基因尿还能来酿基因酒呢。至于怎么个服用法,我们国 人大抵是可以清蒸或加在火锅里炖的。这于老美太复杂。国内现有的核酸产品大 多藏在胶囊里。还用这法子,让他丫的口服心服。协议中除了药理药剂插不上嘴, 其它的我当仁不让,见了诺贝尔奖得主也不见怵。原因简单,理论上再好没用, 临床上通过才行。 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整一个超稳 定结构。对核酸指指戳戳的,不就是没一个站得住脚的临床试验结果吗?有这一 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武装,天下底定也。一个中心是指明确的试验目标,要证 明什么先摆到台面上,不可以事后诸葛亮。这难不倒我们,我们的宝贝东东比什 么都好!好在哪?主要的功效讲一个足矣。讲多了吓坏人,还得全部证明,费劲。 大可等批准了在第四期里源源不断地证。我们的同志前段时间在产品说明中有冒 进之嫌,让“南方周末”之流有了可乘之机。大可不必那么操之过急嘛。围绕中 心有几条要讲明:用什么作鉴定指标?比比照产品好多少?哪天见效?含糊不得。 两个基本点,一是指随机分配(Randomizaiton),二是指双盲(Double Blind)。 谁吃我们的宝贝东东,谁吃比照产品,由不得我们定。随机分配,上帝老儿说了 算。分配好后,病人不知道自个儿得到的是什么,医生护士也蒙在鼓里。这叫双 盲,最损。病人想吃核酸啊,偏不知有没被选上,干猴急。试验做完数据分析我 来,不用你们烦。靠一个试验当然是不够的。三期试验必须做俩,都好才行。为 了准备这俩试验,少不了要做十来个一二期试验,化个十年八年。落后人家几百 年了,不在乎这等。 待产品横空出世,切要再接再励。想想能不能在出口产品里埋伏些信息片断 什么的,开起战来,启动它,致命基因武器。还怕台毒,钓鱼岛?干成了基因大 法,我们接着搞人体胎盘。吃出个克隆来,比吃基因还高级。就这么一路吃下去, 这世道还不是我们的盘中餐,腹中物?! “核酸论战”的意义 ·赵牧·   一场有关核酸的论战引人关注。有人在网上把那些赞美核酸的科学家的大名 一一贴了上去,并称之为又一惊人的“学术腐败”;与此同时,那些斥责“核酸 神话”的科学家则被称为“社会的良知”。有关核酸的知识于我太过艰深,一般 常识尚不能帮助我判断其真伪。不过,我至少认为论战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它 涉及的内容越复杂艰深,就越是如此。   这场论战使我思索的问题是:在一个分工越来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社会中, 怎样才能把像天书一样的“科学发现”迅速转化成普通人都能正确理解的常识?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但要求所有科学家都彻底摆脱名利的羁绊是不现实的, 仅仅要求他们“为真理而献身”也是不现实的。布鲁诺被烧死几百年后,有个西 方科学史家曾叹道:为了坚持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学说,就上了火刑柱,这值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可能有这样深刻的疑问。而在罗马教廷的淫威下,伽利略后来确 实放弃了“日心说”。   在历史上,科学家向权贵献媚或被迫屈服的事并不少见。二战前,德国许多 著名科学家公然发表联合宣言支持纳粹;文革时,中国的一些科学家被“四人帮” 纠集起来,也发动过一场可笑的围剿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闹剧。在这个地球上,虽 然也出现过阿基米德,屠刀已架在脖子上,还从容地要求刽子手延缓片刻,让他 把几何题演算完,但这样的科学家能有几个?   有关核酸的作用迟早也会成为常识。但它成为常识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要 取决于法律能否保证一切学术论战自由公开地进行。   这也是在围绕核酸的论战中,我对“阴谋说”(指国外某种不明势力破坏中 国的核酸生产研究)的出现甚感兴趣的原因。既然如此,那就得拿出令人信服的 事实证明“阴谋”的存在,而且首先要令人信服地证明核酸的研究开发对于人体 健康的价值,从而证明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阴谋”在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可能存在。但不论什么“阴谋”,其得逞 的前提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某些特定对象或公众的不知情。所以,揭露任何阴 谋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制度上保证信息公开、意见公开。   90年代的“邱氏鼠药案”名震中国,当年为“邱氏鼠药”鉴定合格的难道 不也是科学机构吗?这样的机构又该为邱氏鼠药的遗祸承担什么责任?一个有趣 又不该遗忘的故事是,当法院终于判决5名科学家胜诉后,邱氏鼠药的制造者邱 满囤走出法庭后说:“今天是老鼠的节日。”由于邱氏鼠药中含有不允许使用的 剧毒化学物质,由于这已经是广为传播的常识,所以人们也就很容易判断谁是 “老鼠”。   “学术腐败”也未必就是于今为烈。50年代,有科学家为迎合大跃进的狂 热曾说,“亩产万斤”在科学上讲是完全可能的。与此相比,核酸的神话又算得 了什么。只要想想这样的科学论证放在今天还能欺骗多少人,就知法律确保公民 的学术讨论自由,其作用是何等巨大。明白这个道理,就知诸如围绕核酸论战之 最有价值的所在了。   不久前围绕中国股市的论战,其实比围绕核酸的论战更为惊心动魄,也更能 说明学术讨论自由的重大意义。感谢互联网,在这个时代,公众比历史上任何时 代都更容易了解任何重大论战的内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容易看出,谁在打 着各种漂亮的旗号以售其私。公众也因此更容易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原载2001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 “核酸”营养品与我们的社会良知 ·潇浏·   因为小时候的生活太差,导致了现在的我身体很虚弱,而且,每个月我都会 定期不定期地感冒、发烧什么的,看过不少的医生,大致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婴 幼儿时期缺乏营养导致的身体内部免疫力缺乏,需要补充营养。于是,各路亲朋 好友向我推荐了不同的营养品,就在前些日子,还有人向我推荐说,你用点“× ×核酸”吧,这东西据说是多少位科学家推荐的呢,你不是最相信科学的吗,那 么,这个“××核酸”肯定错不了的。   还没等我去试用呢,这个了不起的“××核酸”就被《南方周末》给揭去了 披在它身上的美丽外衣——诺贝尔奖获得者都站出来说了“核酸与米粉无异”这 样的大实话!真是太及时了,如果没有《南方周末》的揭露,我说不定也会花上 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冤枉钱,去买什么“核酸”营养品,而且在用过之后去感受 上当受骗的痛苦。像我等这样的消费者当然要因而感谢《南方周末》了,可是, 发表了揭露文章的这期报纸,又招来了什么样的命运呢?像曾经发生过的那样, 《南方周末》在几个地方神秘地失踪了,由此可见,有些人,是多么害怕阳光啊。   在《南方周末》发表了这篇文章以后,网络上突然热闹了许多,不知道是什 么人把“新语丝”上面方舟子的文章大量地张贴在各个新闻组上,让我们这些平 时孤陋寡闻的人有幸看到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那些打着“珍视生命、重视 健康”的旗帜、好像真是为了我们的生命着想的人,不过就是为了一个字,钱!   如果说一些小骗子在马路上、到你家里耍点小手腕儿骗钱,让我们感到这个 社会的风气已经不太正了的话,那么,当我们面对着这样有着强大阵容的骗局的 时候,特别是,在这个骗局里面还有被称为科学家的人,我们是不是感觉到了我 们这个社会的良知已经快要丧失殆尽了呢?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搞此“策划”人 的聪明,他们仅仅是听到了“人类的所有疾病都是跟基因有关,因此人类在治疗 疾病方面也将会在这方面找到突破”这一科学远景信息,就把基因与“核酸”关 联到了一起,当我们搞明白了这层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来 形容这种骗子行为不过是所有骗子所惯用的伎俩:拉大旗做虎皮!   我在前面写了,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科学家也在我们的科学知识里掺杂使假, 让我们怀疑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是不是已经快要丧失殆尽了,不过还要,幸亏我 们还有像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这样既懂科学又有良知的人,才没有让我 们整体都被科学的外衣迷惑住,才让这个天大的骗局被戳了一个小洞,也我们看 到了那洞里面所藏匿的那个巨大的钱字。   可是,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深思:在一个博士生面前,那些学术上的前辈们的 所作所为真的是一个钱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个社会还在谴责 那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做过违心事却没有忏悔的文人们,我们拿苏联时期的作 家的骨气来与我们的文人们相比,那个时候,我们的谴责声中最多使用的字也是 “良知”,但是,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考虑去思索什么忏悔不忏悔的了,还有 好多人倒过来谴责那些要别人做忏悔的人,因为很多人认为我们这个社会不怎么 需要忏悔。   现在好了,当一个社会的认知“统一”到有没有忏悔都无所谓的时候,这个 社会里也就不再需要什么良知不良知的了。好像大家都觉得,良知,并不能在现 实生活中帮我们什么忙,那不过是一个很虚幻的词汇。   就让我们拿这个“核酸”营养品事件来说罢,如果那些懂行的科学家都不站 出来本着社会的良知说出真相的话,那么,上当受骗的会是他们还是我们?说出 真相,只有那些知道真相的人说出所有可能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的真相,才 能让我们在很多方面不再上当受骗。“核酸”营养品事件,不过是一个引子,只 能用来检验一小部分人的良知。 不要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无益的营养保健品中去 ·饶毅· 《南方周末》调查“核酸保健品”的营养价值问题,我认为可以是给中国一 些企业和商业过度炒作“营养品”的一剂苦口良药。 也许因为中国传统喜好补药的心理,这些年来中国保健品好象有越来越多的 趋势。观察这些“保健品”的上市,发现它们有同样的问题。它们常常是一些厂 家在没有什么资料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的“产品”。推出的人大概的原则是,用 没有益处,也没有害处的产品,以广告和推销为主,把一个产品推向市场。我曾 经惊讶地听说过,中国一些药物审批管理机构也向企业提供过这样的“顾问”。 核酸营养品只是许多保健品中的一个。我们既要指出正常人没有必要用核酸营养 品,也要指出中国市场上还有许多同样性质的保健品。八十年代“505神功元 气袋”编得那样低水平的故事也能造出一大“企业”,其它商人看到,自然就会 花精力和经费去推销同样的产品。利用中国一般人对血液的重视,推出的各类补 血产品,也是大有问题的。我们姑且不追究某一个补血产品是不是能补血,实际 上,正常人没有补血必要。就是能补血的产品,正常人如果用了,有可能导致疾 病。比如,血液红细胞过多,是可以引起血管栓塞的。北欧有一家几代得奥运会 滑雪冠军的,他们家有基因突变,使他们红细胞比常人多,这对他们滑雪成绩有 帮助,可是他们却有血管栓塞造成早逝的趋向。中国还有一个大的市场是“促进 智力”的保健品。我自己是研究神经生物学的,知道世界上科学家对脑和智力的 了解还不够,不足以推出提高智力的药物。可是中国有商业人员常常以提高智力 来吸引顾客。虽然我对市场上绝大多数保健品持怀疑态度,我不排斥所有保健品 的营养价值或今后某个保健品的可能价值。我认为,如果谁发现了有益的保健品, 应该可以用实验数据来说明问题。哪个号称有疗效的保健品,可以在两组人群中 比较出来的。保健品靠讲几个人吃什么东西后好了的个例来“说明”效果是不科 学的。许多疾病都有一定量的自然痊愈和变化率,还有些疾病受心理暗示可以变 化,所以没有对照实验的结果是不说明问题的。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有些人意识到:保健品泛滥实际上是有害于中国人民的 全体利益的。因为当人民把现在还有限的收入,过度投入到无益的“营养保健品” 中去的时候,人民可以用于有益的药物的钱就少了。同样,当企业和商业热心地 推销和不断翻新各种无益的保健品,企业和商业用于生产和推销对人民有益的产 品的时间和经费就少了。所以,推出无益的保健品是损害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 从中国工商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来说,有些人认为只要企业和商业有收入,对国 民经济有好处。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目光短浅的。生产无益产品,是经济发展中 的假象。同样的经费和时间,如果投入到有益的产品上,那才是国民经济真正的 发展。推出无益保健品的人常常不认为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有些人以为,如 果顾客愿买,他们愿卖,是两相情愿,没有什么不对。我以为,故意诱人浪费, 是有道德问题的。 当企业界商业界人士用无益产品分流中国人民有限的收入时,你们或你们的 同事就有可能在同样分流你们亲戚朋友的收入。你们建立在无益产品基础上的企 业和商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泡沫。如果你们把同样的精力、才干投入到生产对 中国大众有益的产品上去,你们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发展都会是功臣。而且,你 们做有益产品时,回到家里,也可以自豪地对后代说你们对中国的前途、对他们 今后的天地是有贡献的;你们更可以没有保留地教育子女说:做人要有良心。 不吐不快:假的就是假的 ·插一腿· 现在中国到底是怎么了?怎么骗子们这么猖狂和肆无忌惮?这帮给骗子抬轿 子的专家记者们真是弱智吗?我没上过一天生物课,但从双方的出招我想任何一 个没有偏见和切身有利益卷入的人只要不是弱智都不难看出真理在哪一方。是谁 把诺奖头像当广告来蒙中国的老百姓?怎么人家出来澄清就成了“国际阴谋”又 要向外国权威“说不”啦?是谁欲盖弥彰聚了包括骗子的技术顾问在内的专家们 匆忙“达成共识”的?既然是“共识”为什么有的参加会议的专家又急于撇清说 自己只是去“看看别人怎么说”?又是谁怕妄图剥夺老百姓的知情权在各地大肆 买断登于己不利消息的报纸的?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理屈词穷又搬出“爱国”牌,他妈的,你们 这些连良心都出卖来骗老百姓的混蛋就别玷污“爱国”这两字了。难道就因为是 在国外来反对国产的东西就是有“国际阴谋”吗?照此逻辑是爱国的中国人就都 应该支持在中国种植毒品、开办赌场妓院,应该调查一下做出扫黄扫毒决策的中 国政府背后是否有国际阴谋。因为中国自己不产毒品的话外国的毒品就会“长驱 直入”来占领中国的毒品市场,中国人自己不开赌场外国的赌博业将来也可能长 驱直入,中国的卖淫女如果都从良了那外国的黄毛妖精不是要独霸中国?到时候 贪官和卖了良心的文化人去嫖妓都是在帮外国人赚中国人的外汇,还不如给中国 妓女至少还有助拉动内需呢? 谎言终归要破灭,是不是国际阴谋也不是骗子们自己一说就定性的。假如有 外国人搞“国际阴谋”把中国的毒品都给扫了,把妓女都给改造成三八红旗手了, 那我看朱熔基怕是得偷着乐岔气了,心说这洋人真他妈笨,阴谋半天帮了咱的大 忙还不搭交情。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核酸营养品究竟是不是骗局,甭拿“爱国”这 高帽子堵明白人说真话,骗老百姓说好话,哄政府发傻话,纵容腐败专家们说瞎 话。 还有一个应该澄清的问题是,搞清“核酸营养品”是不是欺骗消费者与能不 能生产这种产品并不是一回事。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但有几个国家因此取缔香 烟生产了?但是如果哪个烟草公司作广告声称吸烟能治阳萎半身不遂能给儿童补 钙,那你看会不会有人收拾它?哪个政府睁眼看着这样猖狂的骗子会无动于衷? 近闻有一百多位人大代表提议增加“见死不救罪”,我虽然不支持这个提议, 因为法律毕竟不是道德,但我很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作这样的提议,因为现 在的社会道德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想办法就是见“死”不救了。见死不救反映了人 们对社会犯罪的麻木,那么见骗子不打又何尝不是说明了这种麻木呢?难道只有 受了骗的消费者才有权力去法院告状吗?有没有公诉人?政府就瞪眼看着骗子骗 人狡辩见死也不救了吗? 说起来这么大一个国家也供着那么多的专家教授,看着这么多的商业骗子学 术骗子要等着一个方舟子隔着太平洋一个个往外揪,我很想知道每个爱国的人作 何感想。敲到这我连哭的心情都有了,不敲了吧。 “兰州纸贵”的背后 ·熙同· 市场经济时期的伪科学通常以尖端科技的面目出现,置科学之美名于万劫不 复之地步,已经彻彻底底沦为某些人谋取非法利益的走狗。前些日子的《南方周 末》在兰州等地被大量高价收购事件充分印证了这点。 什么原因导致一份普通的报纸被大量收购,什么内容有些人不愿曝光?关键 在于该期《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 营养品》的文章。据细心的人留意,大量被收购的报纸正是运进了当地一家营销 核酸营养品的公司或企业。 此地无银三百两,核酸营养品生产和经营者欲盖弥彰,其不愿以真面目示人 的心态昭然若竭。 近年来,“补充外源核酸改善人体内核酸”以及“吃基因补基因”的谬论甚 嚣尘上。其实,核酸营养之风吹自美国,而早在1981年“核酸营养”就在有 关案例中被美国的法庭认定为骗局。“吃基因补基因”之说更属无稽之谈。作为 携带遗传信息基本单位的基因,对每种生物而言都是与生俱来,非经复杂的生物 工程技术无法更改或修补,食品中的基因根本无法被人体吸收。我们平日菜肴中 常见的猪肉、牛肉中都含有相应物种的遗传基因,如果吃基因补基因,则我们生 活的地球,早已成了“猪八戒”“牛魔王”充斥的异形世界了。 当今一些伪科学的骗术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关键在于许多科学家或伪科学 家在金钱面前昧了良心,看在金钱和利润的份上用真情或假意为伪科学的产品编 造着说词。一些在国外早被摒弃的陈旧甚而错误的研究成果,经过伪科学家们改 头换面后,在中国以“领先世界潮流的顶尖科技”的美名出现,就会独领风骚, 从而让国内崇尚科学而绝少高科技知识的消费者们掏钱没商量。难怪有人慨叹: 只要钱使足,科学家可以作出结论,第一缕阳光在你家。 所幸公正和科学的精神犹存,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臣服于金钱和利益。富有 正义感、敢于直面问题实质、揭露骗术真相的科学家仍不乏其人。“核酸营养” 和“补基因”之说如今成了路人皆知的过街老鼠,实是得力于方舟子等不畏淫威, 首先向“核酸神话”发难的具有良知的专家们。这种结果,与其说是广大消费者 安全健康之福,不如说是今日身陷物欲泥潭的“科学”之福。 面对伪科学一波胜似一波的骗局,仅有个别科学家的声讨和发难是不行的。 重视教育、加强科普,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知识水平才是治标治本的良法。对于高 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环节时的严格审批和把关,对借科学之名行欺诈之实的企业, 对为虎作伥不讲道德的伪科学家予以严厉的处罚,在立法上和执法上都应有充分 的体现。 尽管世风不古,一个古老的信条在物质生活现代化的今天将会也必须得到验 证。 邪不压正。 (原载2001年3月17日《国际商报》) “核酸营养”闹剧中什么是真的? ·刘华杰· 我不是学生物学的,对核酸营养本无判断力,但从其越来越多的外部操作中 发觉,此东西必假无疑。后来看到生物学专家的讨论,便相信这是精心构思的骗 局:以高科技与基因的名义大胆地欺骗百姓。 按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所谓卫生部组织召开的核酸听证会,也是假的,因为 卫生部“从未”委托任何单位召开过这样的会议。 据记者采访,“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与“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也不是一 回事。“核酸听证会”的会议主持者是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下属的全民健康促进会。 “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自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一直都没有在民政部门 正式登记注册过,后来于2000年1月重组进入了“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但 全民健康促进会的负责人黄某名片上印的头衔是“卫生部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 副秘书长”。听起来多别扭,老百姓怎么能够弄清楚哪是哪,“科技”不同于 “科学技术”,真的不同于假的,但是实际上呢?谁也不清楚,以前怎么没有揭 露出来?当年的“国际气功联合会”也是非法组织,但有国家重要人物担任其领 导,还有照片为证。在民政部取缔之前,哪个老百姓敢说那是假的?不过,听证 会的确不象国家部门正式组织的,因为它反应太快了,卫生部没那个效率,它倒 极像某公司盗用有关部门的名义,急急拉一帮人(科学家)为自己说话,当然也 不排除与卫生部的内线合作或默契。 看了这些,真想喊出一句国骂:真XXX。 核酸营养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有关单位纷纷试图脱钩,当初干什么来着?当 初就没关系吗,特别是卫生部及某行业科技学会?非也,以我小人之心猜测,当 初大家都有好处,共同发展!当然,都以欺骗老百姓为前提。我看核酸营养事件 没有完,也不应当草草结束,人们应当追究: 1)卫生部的责任。卫生部到底做了什么,那个听证会真的与它没关系,那 么当初为什么不发表声明,以正视听?是太忙,顾不过来吗?显然不是。 2)一些科学家的责任。如方舟子说的,一些科学家或者知名人士的确作了 伪证,他们违背科学原则和社会道德,故意偷换概念,欺骗善良的公众。他们的 行为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规范。我们要鼓励民众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但这绝对 不是指相信所有局部科学或者个别科学家。现实中有些“科学”就是伪科学,有 些“科学家”就是“伪科学家”(有些相当于高级骗子,甚至无赖)。 3)某些主管部门的责任。核酸营养广告宣传违反广告法,败坏了科学家的 声誉,对广大消费者有极大误导作用,一些主管部门失职,长期未对此进行必要 的管理。 4)某些单位或个人操纵舆论(如多次收购南方周末),诽谤持不同意见者,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民主、公正的社会气氛,也侵犯了人权。 (2000-03-18) “吃什么补什么”--以及吃得死人和吃不死人的“营养品” ·胡艳芳(生理学博士)· 现在打着“生物技术”旗号的公司很多,我是研究生物出身的,也花了心思 去想市场上看还有什么营养品是“人无我有”的。回想在做研究生时学过的生化 课,一个物质进入我的脑海。 这种物质,我们称它作“物质A”吧,就很有开发前景。它的正常生理作用, 是在细胞膜上进行调控。人体的细胞膜是由脂类构成的。而脂类可以简单地形容 成一端憎水,一端亲水的小棒。细胞的双层脂膜,则是把所有小棒的憎水端包裹 在内层,亲水端暴露在外层,而构成的富有流动性的膜。我所想到的这种物质A, 对细胞双层脂膜的流动性起调节作用。因为它的棒壮结构有些象脂质,也可以混 进脂质之中用以构建细胞膜。但又因为它的结构与脂质不完全一样,这种添加剂 就有了独特的调节细胞膜流动性的作用:稍微加一些,细胞膜流动性增大;如果 加入很大量,则细胞膜变“硬”,即流动性或弹性变小。细胞膜是动态的膜,随 时有细胞外物质被细胞膜包裹,进而转移到细胞内,而细胞内的物质,则要么穿 过细胞膜,难以直接穿过细胞膜的,则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个一个小囊泡,送到细 胞外。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这些运输功能是很重要的。由于这种物质有这样的 独特作用,它在人体内如果缺乏了,当然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正常功能。在分泌功 能活跃的脏器,比如肝脏,胰脏,这种物质尤其重要。因为肝脏和胰脏分泌的各 种激素,酶,都是蛋白质,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无法穿过细胞双层脂膜而分泌出 细胞去,需要细胞不断形成许多小囊泡,把含有激素,酶的小囊泡一个一个“吐” 出细胞,进而从肝脏,胰脏等处的腺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和其它分泌渠道。细胞膜 的“流动性”,在这些脏器尤其重要,这种能够调节细胞膜流动性的物质,也就 至关重要。 这种物质A对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这样重要,那我们从哪里得到它呢?幸运 的是,我们人体能够直接从食物里吸收。我就想,现在我们都害怕营养不良,那 么为保证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足够量,我们应该发展生物技术,制造富含这种 物质A的食品,在正常饮食之外,再行补充,以保证人每天的需要量得到满足。 当然,这种物质A,人体也是可以自己合成的。但是从头合成这种物质,要 经过很多步骤,非常复杂,而生物合成反应,当然是需要能量来推动的,哪有外 来补充省时省力。我们相信吃什么补什么,多吃这种在人体内作用这么重要的物 质,肯定没有坏处。 我开始激动地设想我的生物技术规划了。我要向公众宣传这种物质的重要作 用,然后再向公众推出我们生产的高质量,高浓度的高效营养液。健康人要吃, 病人要吃,老人要吃,小孩也要吃。这么重要的生命必须物质,谁也不能缺了。 从产品宣传上讲,我已经想好了一个商品名了。我要叫它“细胞活力素”。 它对于保证人体细胞膜的“弹性”有这样重要的作用,而细胞有了足够的“弹力”, 功能就正常了,人不是就可以充满活力了?儿童健康成长,青年人聪明智慧有干 劲,老年人肌体充满弹力,延年益寿。 “补充‘细胞活力素’,让您的身心充满青春活力!” 我要不惜投资,通过各种宣传媒介,使这个产品家喻户晓。为了健康,几百 万上千万人会出高价购买“细胞活力素”。我的“生物技术”公司会财源滚滚。 你想不想知道这种神奇的“细胞活力素”究竟是什么呢? 它的学名,其实在医学书籍里也可以查到。但即使我们早就知道这种物质, 最新的外国科学研究结果还是将我们的认识推进了一步。现在我们知道它有这样 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人类对于这种物质,以及对于人体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正常 功能的认识,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你一定会说,不要再吊我们的胃口了,快告诉我们,这个“物质A”到底是 什么呢? 它是……其实也不是别的什么物质,它是……胆固醇。 胆固醇!把胆固醇叫“细胞活力素”!还要让人高价购买高浓度的高效“活 力素”!谁人不知,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会引起血管栓塞,硬化,进而引起 心脏病发作,脑溢血,等等等等心血管疾病,在食物中我们是避胆固醇唯恐不及, 还要从营养添加剂中另行补充!? 可是胆固醇确实在人体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呀!难道重要的物质,不是吃得越 多越好吗? 当然不是。胆固醇的例子,很简单易懂。那么核酸呢?核酸也是人体内起到 重要作用的物质,我们又应当如何看待它呢? 现在核酸在市场上这么热,各种从植物,动物中提取的高浓度核酸“营养品” 充斥市场,关于核酸增进健康的宣传铺天盖地。进补核酸,与进补胆固醇相比, 有什么长处吗? 从生物学角度上将,两者都是很重要的。不用说核酸是重要的遗传物质;胆 固醇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核酸。如果没有胆固醇,你的肝脏不正常发挥作用了,你 的神经内分泌紊乱了,你连下一个星期也没有了,不用说下一代了。从人体的合 成功能上讲,正常人两者都是能合成的,不存在短缺的问题。从“食物进补”的 角度说,胆固醇还能够直接被吸收,核酸甚至不能直接被吸收,需要被消化成很 小的分子,才能够被吸收,“进补”的功效是胆固醇优于核酸的。 食物中胆固醇过多的坏处谁都知道。但是现在出售核酸度厂家却不告诉你, 核酸服食过量,也有它的坏处:人体要把过量的含氮的碱基物质排出去,而担负 这个任务的肝肾自然又只有任劳任怨了。有人说,反正吃核酸吃不死人。但无端 加重肝肾的负担,又为什么呢?服食补品的人中,身体衰弱的又很多,肝肾功能 不强的人,谁能保证这样的额外负担不会加重病情,导致生命危险呢?就好像我 们说,反正糖吃不死人,糖份又能提供给人体能量,那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过量服 食糖类。糖尿病病人难道不会“吃糖吃死”吗? 即使不那么严重,吃核酸吃不死人,也不要把自己的肠胃当垃圾桶。吃蜡也 吃不死人的,要不要吃呢? 我们中国人对食物有种无条件的尊重。也难怪,几千年历史,多少次饥荒。 我们可以说什么都吃,而且各种动物,什么器官几乎都不浪费。 然而时过境迁,祖宗的理论,象“吃什么补什么”这样的信条,也有了不灵 的时候。医学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没有人会让得了肺结 核的病人多吃些炒猪肺,也没有谁卤了猪肝给肝癌病人进补。现代社会,尤其在 已温饱无愁,关心保健的富裕的城乡,食物短缺的情况是少之又少了。在古代某 种脏器功能不好可能确与缺乏某种营养物有关,在现代社会这样直接的例子是越 来越少了。 作为一个受过多年生物学科教育的人,我可以跟大家说生命是一个非常精美 的系统,其自我维持的功能很强。比如说,我们人体的建筑材料,用于合成蛋白 质的氨基酸有二十种,但人体所必须的只有八种--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八种 “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剩下的,人体就能够合成。人体又有降解氨基酸的能力, 氨基酸随时降解排出体外。上有合成能力,下有降解能力,所以我们人类才不必 成天忧心忡忡,去担心各种氨基酸的平衡。只要有足够的动物植物蛋白摄入,均 衡饮食,身体就不会出现氨基酸异常。不要因为知道蛋白质是由二十种不同的氨 基酸组成,每一种都有独特的作用,不能够互相取代,就成天发愁,“我有没有 足够的色氨酸?我有没有足够的亮氨酸?赖氨酸会不会太多了?明天一天吃海鲜, 里面的异亮氨酸含量够不够?” 人体的血糖调节能力也是这样。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它需要有一个较稳定的水平:高了,会引起糖尿病;低了,会导致低血糖而引发 虚脱。正常人呢,从食物中摄取葡萄糖(来自降解的淀粉类食品),在空腹时则 有肝糖元这个糖分储备库来补充。血糖浓度暂时升高(比如进食之后),会引起 胰岛素分泌,而胰岛素则引起一系列的“糖分储备”行动,把血液中的糖分降下 去;血糖浓度稍低(比如饥饿时),肝糖元降解成葡萄糖,输入血液中,使血糖 浓度保持正常。有了这样的调控机制,我们自然不用一天到晚,胳膊上吊着点滴 瓶来维持血糖浓度。 同样的道理,我们血液中的盐的含量也需要很稳定,而且能够维持稳定。盐 分是维持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矿物质。所有细胞的生存和发挥正常 功能都需要稳定的内环境来保障。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盐分,留下需要的,排出多 余的,我们也就不需要用天平去准确称量每天食盐的摄入量。肾脏功能正常的情 况下,只有你不是几个月没有盐巴吃、需要潘冬子去救助的游击队员,也不是被 困一条救生艇、一星期没有淡水的海上遇难人,你就既不用“补盐”,也不用 “脱盐”。 这样简单的道理,完全适用于“核酸”。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原材料,足够 人体自己合成核酸之用,不用我们画蛇添足地去“添加”。人体调控机制之精美, 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了解不过来的。相信大自然让我们人类生存了这么几 十几百万年,是给了我们足够的工具(各种生理调控机制)和武器(免疫系统), 来让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健康生活几十年的。人体是这样一个强健的系统,作为 一个生理学研究者,我可以说,我们不应当去小心翼翼“维持”这个系统,越俎 代庖,做它不需要我们做的事,比如增补我们人体既可以合成,又可以从食物中 摄取足够量(或其合成材料)的所谓“营养”。肌体的自我维持能力很强,只要 我们有正常,均衡的营养,肌体就会正常发挥功能。 我们需要做的,则是给机体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规律,不嗜烟酒, 经常锻练。“生命在于运动”,我们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不要在都市化的今天, 剥夺了人需要运动的本性。长寿的人,日本人也好,北欧人也好,不管他们在饮 食上有各种各样什么样的秘诀,共同的灵丹妙药却都是适量的,持之以恒的户外 运动。一个懒惰贪食的人,服食什么补品丹丸,健康长寿对他也是海市蜃楼的空 想。 还有一点要牢记的,是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垃圾桶。什么东西过量了,都 会从好变坏。因为“吃不死”就去吃,实在是摧残上天给自己的好好的身体。商 人为赚钱,需要花言巧语来诱人上当-购买消费者不需要的东西。消费者自己, 就要有头脑,不做冤大头,不做别人的牺牲品。花冤枉钱是一回事,事后说声 “上当了”也就罢了。但轻信不道德商人的花言巧语,乱服有害无益的所谓“补 品”,可就是把自己和自己亲人的生命当儿戏了。 伪科学该当何罪 ·熙同·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一些严重不规范行为所导致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 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这种混乱犹如毒癌,正吞噬着弱小 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机体,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及现代化进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 响,甚而导致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近期的《了望》周刊把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情况归纳为八种类型:假冒 伪劣、走私、妨害企业管理秩序、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危害税收征管、 侵害知识产权和扰乱市场秩序。体现这八个方面被揭露出来的大案要案,其活动 之猖獗、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触目惊心,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近日召 开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正是针对这种形势而召开的,目的 是加大力量,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持续开展整顿活动,花大力气规范市 场经济秩序。 于是要问:前些时间用伪科学作大旗,以高科技产品面目出现的所谓“核酸 营养品”,该归于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哪一类问题?简而言之:伪科学该当 何罪? 2月22日,几个行业学会打着卫生部旗号召开所谓“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 及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煞有介事地走走过场后,得出了早已内定的“核 酸产品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荒谬结论。整整一月后,卫生部正式宣布该听证会根 本与该部无关。然而,盗用卫生部名义,愚弄媒体和公众的学会却只受到“批评 教育”。3月21日,卫生部公布了辽宁省卫生厅对珍奥核酸大张旗鼓制造“核 酸营养神话”,无限制扩大功能宣传的处理意见。辽宁省工商局称已依照《广告 法》有关条款对珍奥核酸胶囊的生产单位——大连珍奥核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 行了罚款处理。 所谓 “补充外源核酸改善人体内核酸”的核酸营养品,在国外早已在相关 案例中被判定骗局,在中国却唱着尖端科技的高调,以高昂的价格出售,在科学 界大力挞伐下,有如过街老鼠,却只受到轻微的罚款处理,是否也从另一方面反 映出当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中法律不完善、执法不力的问题呢?以伪科学为基础 所炮制出来的产品自然是属于伪的产品,而这类产竞能通过层层审批进入市场, 在全国范围内肆无忌惮地制造“核酸神话”,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东西竟标价三 百多元的高价出售,无羞耻地掠夺消费者的钱财。这种以骗术谋取巨额利润的作 法,与那个风靡一时被判重刑的“神医”胡万林相比较,又有何本质区别?胡万 林因为不具备行医资格,治死人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果不死人,而又治不好 病,却收取高昂的治疗费用,是否也只开个所谓“神医医术听证会”即可了事呢? 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力度,应把打击伪科学产品纳入整治范畴,有针对性 地加强立法。对于伪科学的定性,也必须有一个相应的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支持系 统,给立法和执法提供强大的专业技术支持。因为伪科学不会仅仅以“核酸营养”、 “基因产品”的面目出现。更多的伪科学产品或许正以某些美丽的名义进入市场, 骗取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亦未可知。 时不我待。 (原载2000年4月7日《国际商报》) 【参考资料】∽∽∽∽∽∽∽∽∽∽∽∽∽∽∽∽∽∽∽∽∽∽∽∽∽∽∽∽∽ 国际专家称人体不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新华社伦敦1月13日电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生物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指出,直接服用核酸对改 善健康并没有用处,过多服用还可能有害。   现代生物学指出,正常人不存在核酸匮乏的问题,人体的所需要的核酸都由 自身合成。人类每天都会从饮食中摄取大量核酸,而它们并不是必需的营养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底发布的《建立世界范围的人类营养需求方案》 报告中,列出了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名称,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并没有核酸一项。   针对一些声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成年人每天补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 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的负责人克拉斯登博士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再三 强调:“本组织从未说过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的话”。   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核酸研究专家迈克尔·盖特对本社记者说: “核酸在人体细胞中大量存在,人体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服用外源核酸对健康 没有作用,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任何研究表明这有什么效果。”   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1999年发布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 对核酸制剂的评价是“口服的核酸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 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   专家指出,饮食中的动植物核酸进入体内,并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而是将 被彻底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等正常人都不缺的普通小分子。事实上,假如外源核 酸直接在人体中发挥作用,将会用其它动植物的遗传信息扰乱人体本身的遗传信 息,导致基因突变,引起机体功能混乱。   目前生物医学界的主流认为,核酸和它分解后产生的核苷酸并不是必须营养 物。个别学者认为,哺乳期的婴儿和特定病人补充一些核苷酸可能有用(方舟子 按:仅指那些用标准配方哺育的婴儿)。但没有任何可信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 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能。   相反,如果人体摄入的核酸过多,将会分解形成过多的嘌呤类核苷酸,进而 促使尿酸过量生成,引起痛风。联合国大学《食品与营养通报》警告说,为了防 止尿酸生成过多,必须对人类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加以限制。(王艳红) 李载平院士致光明日报社的一封公开信 光明日报编辑部: 贵报一向在我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可是2001年1月5日贵报所刊 载的署名为邓太焱的文章中,竟对我作了无中生有的、不负责任的报道。报纸应 该讲真话,不能凭空捏造。邓文中讲:“……在中国首先进行核酸应用于人体的 研究,终于通过实验证实外源DNA对人体新陈代谢的促进作用,找到了用基因 延缓衰老,使人健康、年轻的秘诀,并掌握了最先进的核酸提取技术。采用这项 技术提取的核酸纯度更高,与人体同源性更好,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是核酸中的 ‘极品’。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工 程院院士、中国基因研究先行者之一、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李载平教授评价 说:这是一项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事实上,我从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看过或评价过此项成果。 我不知此项成果是什么,更无从有幸表态“这是一项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发现”。 借此机会我想讲清楚,我没有看到过什么口服核酸会延缓衰老,使人年轻的科学 材料。 我希望贵刊对此事进行查实,并尽快在贵报刊出此信,作出说明。 此致 敬礼 李载平 2001年1月12日 抄送:崔秀云、方舟子 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 ·碧声·   新华社、新语丝网站最近发表了一系列反对核酸营养的文章后,在国内引起 很大反响。一些核酸生产企业以及卫生部保健科学技术协会辩驳说,“核酸营养” 的效果是“世界公认”的。然而本人联系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后,得到的信息 却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乃是“核酸无营养”。这并不是一个仍有争议的问题,而 是一个学术上早有结论的问题。22日的卫生部核酸行业听证会如果作出与国际 学术界相反的结论,那将是一个十分精采的事件,值得大记一笔。   国内某核酸营养品生产企业在宣传材料中声称“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用1 30年时间发现了核酸的珍奇奥妙”,并把这38位生物学家的照片印在广告上。 不过这些科学家似乎并不欣赏这种荣幸,已经联系到的3人——戴维·巴尔的摩、 保罗·伯格和维尔纳·阿尔伯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 酸营养”无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说:“据我所 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 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 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 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戴维·巴尔的摩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37岁时就与另两位 科学家一起分享了197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原因是在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 物质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这一成果大大增进了人类对逆转录病毒(例如艾滋病 毒)的了解。除在科研方面成果卓著外,他对美国的一些科技政策也很有影响力, 例如重组DNA及艾滋病的研究政策。   本人联系到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 问及这家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取得了他的许可、他的 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伯格教授的答复是:“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 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伯格教授是1980年诺 贝尔化学奖三位得主之一,获奖原因是他在核酸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 是重组DNA方面的研究。他被誉为“重组DNA技术之父”、遗传工程的奠基 人。   1978年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 尔伯则说,这家核酸生产企业“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 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 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 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阿尔伯 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对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的应用。限制性内切酶 被称为“分子剪刀”,能够在特定部位切断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把DNA 分成便于鉴别的片断,从而使基因研究成为可能。 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来函否认“核酸营养”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 的科学发现之一。1962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沃森目前担任冷 泉港实验室总裁。) 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 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詹姆斯·沃森 2001年3月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柯林斯指出“核酸营养”是骗局 据Wired News于2000年5月15日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弗兰西 斯·柯林斯在美国纽约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的一次演讲中,号召科学家们“走出实 验室”,向公众传播有关基因组的知识。他说他担心在基因研究的信息被应用之 时,公众却无法处理围绕基因研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他说:“请担任一名科学大使。基因组并不是象神经科学那样无人能懂。” 他以近来出现的出售核酸(RNA、DNA)制剂做为“天然营养品”的骗 局为例,强调教育公众的必要性。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存在于每一个拥 有基因的细胞中的原料,而RNA,即核糖核酸,与DNA一起在细胞中制造蛋 白质。 研究人员指出,将核酸当作一种维生素服用,这种观念是荒唐可笑的,因为 核酸无法进入细胞而有任何益处。 柯林斯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些工作要做。” (原文见http://www.wired.com/news/print/0,1294,36328,00.html) 英国《自然》评论中国的“核酸饼干” 2001年3月1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 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希望与炒作》的社论,评论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其中提 到了中国的“核酸营养”骗局。 文章说,最近中国政府增加科研基金,其中包括几个吸引海外中国科学家回 到祖国的规划。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并不缺少中国科学家成功的故事。但是, 虽然归国者中许多是中国最够资格和最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其中也有许多在海外 华人社区中以“科学骗子”著称,夸大他们的经验和履历以获得政府官员的青睐。 中国科学的新英雄因之出现。 一旦一个项目开始运行,就很难被批评。由于政府不愿承认错误,不想丢面 子,失败的项目将继续下去。几年前,“核酸饼干”成为热门产品,所依据的理 由是核酸是必需营养物。这获得了一些研究报告的支持,这种饼干在政府的准许 之下销售,而那些怀疑DNA是有益食品的批评则被忽视或掩盖。象一位海外华 人说的:“根据假论文制造的假药。” 美国营养品指南评“核酸营养” ·方舟子· 美国出版的图书都附有索引,要查找它们对“核酸营养”的看法是很容易的 事。我在本地书店、图书馆翻阅了十几本由医生、专家撰写的营养品指南的书籍 (江湖医生如敏德尔写的小册子不算),都是号称“完全指南”,却发现绝大多 数都对“核酸营养”只字不提,反应了“核酸营养品”已在美国市场基本消失的 现状。个别提到的,也都持断然否定或嘲笑的态度。如《维生素和矿物质完全傻 瓜指南》(The Compelte Idiot's Guide to Vitamins and Minerals)200 0年版,作者Alan H. Pressman, Ph.D.,有一个以“江湖骗局!江湖骗局!” 为题的补白,说: “有些人声称吃含有核酸(DNA和RNA)的补充剂能够帮助你‘恢复活 力’。还有人销售用核酸制造的护发、护肤产品,声称它们能用某种方式恢复你 的年轻外表。我们当然总能抱有希望,但是这些产品是毫无价值的。” 《维生素、矿物质和补充剂完全指南》(Complete Guide to Vitamins, Minerals & Supplements)1998年版,作者H. Winter Griffith, M.D., 有一章以“氨基酸和核酸”为题,但是对“核酸营养”的评论只有两句话:“做 为补充剂的核酸极少或没有价值。用于注射的核酸会有危险。”我在图书馆见到 这本书的1988年版,可能当时美国市场上还有核酸补充剂,所以这个版本对 此做了详细的驳斥,摘译如下: “这些(关于核酸保健)的声称都来自一名研究人员,已故的本杰明·富兰 克医生,但是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 “(核酸)的每日膳食允许量未被确定。口服的补充剂在肠道中被摧毁,不 被吸收。因此它们不能有作用。” “口服的核酸没有益处,因为它们在能被吸收之前就已在肠道中被改变或摧 毁。” “广告声称(核酸)补充剂能口服、外涂(如用于化妆品)和注射。一度在 欧洲流行的‘细胞疗法’,是将从年轻动物的细胞提取物注射到人体中,谎称能 够取代衰老人体的‘破损’组织。这类疗法非常昂贵、危险,已被认为完全不可 信。” “口服的(核酸)不可能有任何的益处。” “注射的(核酸)会引起严重的反应,包括过敏、血清病和疾病传染。” 2001.3.7. 本报特派记者在美国独立调查———美科学家不认口服核酸 著名药理学家、前美国药理学会会长艾伦·康尼说:口服核酸不具营养价值 (记者调查)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丁刚      编者按: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一些媒体和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围绕核酸是不是 营养品展开了一场论争,论争的导火线是中国留美博士方舟子在网上发表了中国 核酸保健食品产业是一个骗局的文章。方舟子究竟是何许人?在美国,到底有没 有卖核酸营养品的?美国专家是否认为口服核酸有用?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们 请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丁刚进行了调查。   美国有没有卖核酸营养品的?   接到编辑的电话,记者立刻上网去查。先是进了美国最大的营养品连锁店G NC的网站,没有查到。纽约曼哈顿GNC的零售店不少,第二天,我就到住处 附近的店里去查看。可我连说三遍“RNA(核酸)”,售货员好像都没听懂。 于是我只好去专供顾客查询的电脑里找,结果仍是一无所获。返回时路过一家连 锁小超市,见到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专售各种营养品的柜台,绕着转了两圈,还是 没有找到。当天,一位帮助记者查找的生物学博士发来电子邮件说,既然GNC 都不卖那玩艺儿,看来颇能说明点问题。   记者又通过朋友向美国著名的保健营养品公司Solgar询问,得知该公 司目前仍在生产口服核酸,品名为RNA/DNA,成分是各100毫克。据该 公司人士称,此种营养品的作用是抗老化、增强记忆力。自1993年投放市场 以来,虽没有中断过生产,但销售量较小。目前消费者只能通过一些营养品零售 店或网络订货。相对于其他营养品,价格也比较便宜。250片装每瓶卖44美 元,100片装卖19美元。在雅虎的购物网上也能找到几种供口服的核酸,可 以通过网络邮购。但说明都很简单,有一种名叫“超级核酸”的说明写道:“我 们的专家说核酸对调节情绪和促进记忆力有利。”而另一家则对核酸的功能只字 未提,只是说如果要定购,必须按要求填写症状答问表。   专家怎么评价?   记者还直接和间接地采访了一些专家,他们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比较谨慎地给予否定。美国著名药理学家、前美国药理学会会长艾 伦·康尼说,尽管现在仍有极少数人在研究口服核酸,但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取得 什么令人信服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口服核酸不具营养价值。美国高等医疗生物 技术研究中心的刘芳博士与康尼的观点大体相同。她认为,口服核酸吃了不会有 什么坏处,但也不会有什么神奇的效用。   第二类专家对口服核酸的营养作用持绝对否定态度。美国老年化研究信息中 心的专家解释说:DNA和核酸口服后会被分解成其他物质,不可能进入细胞, 不会有任何益处。现在芝加哥一家公司工作的分子生理与生物物理专业博士胡艳 芳说,进补核酸,与进补胆固醇相比,有什么不同吗?从生物学角度上讲,两者 都很重要。但从人体的合成功能上讲,正常人两者都是能合成的,不存在短缺的 问题。从“食物进补”的角度说,胆固醇还更易被直接吸收,核酸甚至不能被直 接吸收。有人说,反正吃核酸吃不死人。但我们为何要无端加重肝、肾的负担呢? 新泽西凯恩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张元林博士则认为,正常的人不会缺少核酸,所以 不需要“补”核酸,口服核酸无益处。美国著名营养学家杨中枢说,人们平时吃 的食物里有足够的核酸。买口服核酸是浪费钱,不如拿这个钱去买新鲜的肉、鱼 等食物。   记者在美国出版的营养书籍《维生素、矿物质和补充剂完全指南》一书中查 到了有关口服核酸的评价,说“口服核酸补充剂无用”。在“谁需要补充更多的 核酸?”一栏里,写的是“NO ONE(无人需要)”。摘要还说,所谓核酸具有 “增强体力”、“增加记忆力”、“延长寿命”等多项功能其实是“未经证实的 推测”。记者还在网上查到了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主持人柯林斯的一段话。他在 给中学生的演讲中说,将核酸当作一种维生素服用,这种观点是荒唐可笑的。   对于中国一些专家时常提及的口服核酸营养理论的发明人本杰明·富兰克, 记者也做了一些查证。富兰克提出这个理论是在70年代,最著名的一本书是 《无老化饮食》(No Aging Diet),在亚马孙网站上还可查到,但已经绝版。 据读过此书的一位专业人士介绍,富兰克声称,在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服用核 酸可以延长30%-50%的寿命。但这位专业人士同时又说,从富兰克提出理 论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假如真有这样好的效果,恐怕美国满大街都在卖核 酸了。《维生素、矿物质和补充剂完全指南》这本书对富兰克的评价是:“科学 界并不接受他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   美国人买保健品,正反意见都听   记者了解到,美国的保健品市场也十分火爆,像复合维生素、大蒜素等都属 于热销产品。与药品管理不同,保健品无需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严格检 验。虽然没有严格审查,但美国厂家推出新产品时也都比较慎重。道理很简单, 假如消费者服用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就可能会起诉厂家。如起诉成立,厂家会 受到重罚。在美国,每种新的保健营养品上市,总会有专家提出不同看法,或是 警告消费者要注意副作用。美国的消费者一般在购买一种新的保健品时,也总会 听听两方面的意见,再作抉择。   记者又接通了方舟子的电话。他说他还在写这方面的文章,他最感愤怒的是 有些人在偷换概念。比如说,“核酸是个宝,人体不能少”,这话从字面上看一 点也没有错。方舟子说他从来没有要贬低核酸的作用,他要说的是口服核酸无益。 如果国内的某些专家要想推翻现有教科书对核酸的评价,最好还是先做试验求证, 然后将结果向世界公布。拿没有证实有效的东西让消费者去口服,这是不负责任 的行为。方舟子强调的另一点是,核酸类药物和“核酸营养”无关。目前开发的 一类核酸类药物属于核苷酸类似物,其药理是用核苷酸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中核 酸的合成,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目的。这和“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记者 在采访中也了解到,198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艾莲女士曾经运用一种核 苷酸的天然类似物研制出了治疗某些癌症和病毒的药物。   记者在发回此稿之前,又收到方舟子的电子邮件。他将刚刚收到的美国科学 家华森(又译为沃森)的来信转发给了记者。华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 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华森在信中说: “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我 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都告诉记者,核酸加工后用于制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的科学家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核酸应用于制药的研究,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去研究口服核酸,只能是浪费。这非但不能使中国的营养学研究走向世界前列, 最终反会把中国的市场拱手让给人家。   方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方舟子原名方是民。据他本人讲,方舟子原为笔名,因为用得多,真名反倒 被人们忘记了。他1967年9月生,未婚。1990年中国科大生物系毕业, 后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毕业后又做了两年博士后。他现在 是个体户,也就是美国人常说的“合同工作者”,他为美国一些生物信息公司做 咨询。在美国,这样的个体工作者很多,他们的年收入也未必比固定工作者低。   方舟子的两位同学黄静华博士和胡艳芳博士告诉记者,方是个有主见的人, 更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最大的特点便是不随和主流,不怕得罪人。方曾在 美国著名的生物研究所工作过,凭他的学历和在一些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的文 章,要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固定工作并不难。记者了解到,方还有一个基因专利, 因与治疗艾滋病有关,已被药厂采用,每年可得到不少专利费。   方舟子说他1993年起就开始上网,至今每天还要在网上工作四个多小时。 他主持的“新语丝”已成为海外著名的中文网站(http://www.xys2.org),日 页读数已达到40多万。他还是一些杂志和报纸的专栏主持人。方舟子说:“1 998年我回了一趟国,这是我出国后第一次回国,感触很深,最大的感触是自 己的专业对目前的中国没什么用处。回到美国后,便脱离了研究工作在家写书。” 眼下,方舟子最热衷的是“学术打假”。 (《环球时报》2001年3月15日) 【立此存照】∽∽∽∽∽∽∽∽∽∽∽∽∽∽∽∽∽∽∽∽∽∽∽∽∽∽∽∽∽ 珍奥核酸的说明书(摘录) 珍奥核酸的主要功效: 增强基因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改善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提高免疫 力,美容养颜润肤。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在临 床实践中,令医学界十分惊喜的是:在糖尿病及并发症,肝脏疾病,高脂血症, 脑血栓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 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减退,肝肾受损等诸多方面,核酸都 显现出独特的保健功效。 珍奥核酸的特点: 1.国内首创维护健康功能食品:功能因子明确,具有天然高级滋补与优良药用 的双重性。 2.核酸理论基础扎实,富兰克博士的核酸营养与核酸代谢疗法已被国际科学界 广泛认同。 3.高含量:珍奥核酸每粒350毫克,核酸纯度大于75%,每粒(DNA+RNA) 含量大于200毫克。核酸纯度越高,功效越好。 4.低价位:每百毫克核酸价格仅1·16元。 5.易吸收利用:经预消化处理,通过含RNA的酶化作用,更有利于DNA的 吸收利用。 6.无任何毒副作用:无激素,生物相溶性好。 7.功效特点:整体性,广泛性,显著性,滋补性,自愈性,完全性。 8.体弱多病及中老年人,效果更为明显。 相信科学就相信核酸--珍奥新广告词 来源:2001年3月15日济南日报第5版 相信科学就相信核酸 ○核酸(DNA和RNA)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重大生命 现象。自1868年人类发现核酸后,关于核酸生化和食物中核酸的摄入、消化、 吸收、代谢、营养功能及调节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很大进展,核酸营养观念逐 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人体核酸一般来源于食物及体内从头合成。但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加之随着 年龄的增长导致肠胃功能和肝功能的降低,食物核酸的消化吸收及从头合成能力 下降,从而引发核酸营养缺乏症,如早衰、免疫功能低下诱发的一些成人病。 ○补充外源核酸,经体内降解,以DNA或RNA的原料形式(核苷酸、核苷、 碱基等小分子)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到达组织和细胞,通过补救合成 核酸方式,预防和改善核酸营养缺乏症,促进人体健康。 ○珍奥核酸是根据国家《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及检 验方法》,经严格规范的检验及评价程序审批的核酸功能性保健食品对人体具有 十分明确的免疫调节功能,安全可靠,适用于体弱多病、体乏无力、免疫力低下 人群。 ○珍奥核酸不仅有效成分含量高〔每粒胶囊(350毫克)核酸(DNA+RN A)含量≥200毫克〕,而且采用特定降解工艺制备小分子,有利于有效成分 的高效吸收。珍奥核酸拥有遍及全国的专卖店营销网络,追求消费者最大满意度, 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全程服务。 〔广告左侧是照片--一个张开大嘴吃惊的老妪形象,下方说明文字:〕 1998年国家火炬计划产品 每粒DNA、RNA含量高达575毫克/克 中国最大的核酸产业化基地之一 中国保健科技协会推荐产品 炮制、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名单 方舟子按:这个名单,不包括外行人士,只包括根据其所受的教育和从事的 工作,完全有能力判定“核酸营养”是一骗局,却又昧着良心,以专家的身份欺 骗公众,炮制、鼓吹、宣传这个骗局的生物医学方面的专家,包括那些貌似公正 的、小骂大帮忙的辩护者。在收集这个名单时,根据的是其本人的著述和报刊的 报道,如果报道有误,欢迎来函澄清。 “珍奥核酸”研制者: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吴文国 “生命核酸”研制者: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崔秀云 “正分子核酸”研制者: 福州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杨秉渊 福州正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教授王仲侃 戴连 “核酸营养”研究者: 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杨文秀 沈阳医学院预防医学系金焕荣 沈阳医学院附属二院内科王晓英 “核酸营养”鼓吹者: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欧阳瑜 波士顿儿童医院助理教授、波士顿大学分子遗传学博士吴柏林 宁波市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常敏毅 中央电视台“夕阳红”健康讲座主持人杨教授(名字不详) “核酸营养”辩护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张树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吴松刚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教授吴梧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方福德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授张惠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中国科协教授蔺兴澜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沈忠耀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教授袁勤生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上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柳启沛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施用晖 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分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天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白书农博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翟礼嘉 ※※※※※※※※※※※※※※※※※※※※※※※※※※※※※※※※※※※ 本期编辑:方舟子 本期校对:杏儿 审  稿:阿飞、笨狸、应帆、赋格、古平、虎子、唐郎、杏儿、一华、亦歌 技术支持:东风不败、时空、杏儿 联系人: 方舟子(fang@xys.org, smfang@yahoo.com) 投稿邮址:editors@xys.org 联系地址:New Threads Chinese, P.O.Box 26194, San Diego, CA 92196, USA 发  行:新语丝社(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国际刊号:ISSN 1081-9207 刊物版权归新语丝社所有,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欲转载者请与本刊联系。 存  档:WWW: http://www.xys.org(http://207.152.99.201)      WWW: http://www.xys2.org      ftp: xys.org/pub/ 订阅《新语丝》和“新语丝之友”,请到: http://www.xys.org/subscription.html http://www.xys2.org/subscriptio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