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医学角度探讨 LGBTQ+ 群体的客观存在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silxirt 于 2024-10-29, 20:56:27:

从生物医学角度探讨 LGBTQ+ 群体的客观存在

引言

对于 LGBTQ+ 群体(广泛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酷儿及其他非传统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群体)的理解在过去数十年中发生了显著转变。传统社会曾将LGBTQ+身份视作心理问题,甚至认为其是一种病态。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一个更为科学、包容的共识,即LGBTQ+的身份具有生物和社会心理的根源,并不是一种“疾病”或“心理问题”。本文将从基因、生理、神经科学及心理学等多角度出发,探讨LGBTQ+群体的客观存在,并分析为什么这种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多样性,而非心理问题。

一、基因与性取向的关联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有关。2019年一项涉及近50万人的大规模基因研究表明,虽然没有单一的“同性恋基因”,但有多个基因位点与性取向有微小的关联。这些基因位点并非决定性因素,但可能在个体的性取向发展中起到一定的影响【1】。基因的多样性使得性取向在不同个体中呈现出广泛的变异性,从而支持了性取向的生物多样性,而非病理性的理论。

此外,在某些生物研究中发现,性取向可能与胎儿在子宫中的激素水平有关。例如,研究表明,胎儿期接触的雄性激素水平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从而影响未来的性取向【2】。这些发现进一步表明,性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而非简单的心理选择。

二、神经科学对性别认同的研究

性别认同,即个体对自身性别的内在认知,也被证实与大脑结构和功能有一定关系。近年来的脑部影像学研究发现,跨性别者的脑部结构和那些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一致者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跨性别女性(生理男性,认同为女性)的脑结构在某些方面更接近顺性别女性(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一致的女性)【3】。这种脑结构上的差异表明,性别认同不仅仅是心理层面的选择,而可能与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此外,跨性别者的大脑在某些区域表现出与其性别认同一致的结构或功能特征,说明性别认同可能在神经发育的过程中形成,而不是简单的环境影响或心理问题。生物学的差异进一步支持了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而非一种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矫正”的状态。

三、心理学与LGBTQ+的客观存在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表明,LGBTQ+群体的身份认同不应被视作病态。自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删除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组织也相继认可LGBTQ+身份的正常性。心理学家认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多元的、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不是偏差或异常。

相反,试图改变个体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转换疗法”不仅被证实无效,且常常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研究发现,接受转换疗法的个体比未接受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表明LGBTQ+的身份认同并非问题的根源,而是社会歧视和偏见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4】。

四、 LGBTQ+ 群体的健康与社会心理因素

LGBTQ+群体的健康问题更常来自社会因素而非身份本身。由于社会歧视、偏见、排斥等因素,他们面临更高的抑郁、焦虑、自杀倾向风险。然而,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性别认同或性取向本身的直接结果,而是社会环境对他们的不公正对待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效应。支持性社会环境则可以显著降低这些风险。

例如,具有包容文化的地区LGBTQ+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歧视普遍存在的地区,这表明社会接纳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换句话说,LGBTQ+身份本身并不会导致心理问题,而社会环境和文化态度才是决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结论

生物医学的研究逐步揭示,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是多因素的复杂产物,具有基因、激素和神经等多方面的生物基础,远非心理问题所能涵盖。LGBTQ+身份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而不是病态或偏差。随着社会对LGBTQ+群体认识的加深,我们应摒弃以病态眼光看待他们的过时观念,以更加科学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们的存在。

.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