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韩寒的质疑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却忽然得以看见一些堪称Circumstantial Evidence,也就是”环境证据“的东西—-这类质疑不仅远比一般主要依靠常识+推理产生的”合理怀疑“有力得多,而且,至少在北美的司法体系中,这类证据如果足够多的话,就完全可以作为刑事罪案定罪的依据—-哪怕没有半点直接证据也罢!前些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Scott Peterson妻子失踪(后来找到了尸体)案,最后陪审团就是凭借一些环境证据(比如案发当天他去过弃尸的湖边、他在一些关键地方撒过谎、他已有情人、案发后一些表现不合常理、尸体发现后携大量现金前往边境附近。。。等等)判定Scott有罪。
“环境证据”的出现,再加上此前大量根本未被韩寒团队及其支持者合理解释的“合理质疑”,无疑将把对“韩寒作品涉嫌让人代笔”的公众质疑推向一个新高度,成为有根有据的诈骗指控。。。那么,如今究竟冒出了什么新的“环境证据”呢?
—–证据就在韩寒此前据说分别于初二(14岁)和高一(16岁)发表的两篇文章《书店》和《书店后记》之中—–关于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一般性分析质疑,大家可以参考彭晓芸先生的这篇文章链接。
其中最有力的、可以从侧面同来证明“写《书店》的韩寒绝非青少年韩寒”的证据,猫眼这里早几个小时已经有人指出并讨论过了,那就是下面这段—-
”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书店越来越开放。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清内容。最要命的是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木论身心,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
这段文字让很多人一看就皱眉头:“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啊?1982年才出生的韩寒怎么可能拥有这种“过来人”才可能拥有的独特体验呢?
以本人的例子来说吧,本人68年出生,比韩寒大了差不多整整15岁。中学时自己没在书店买过书,因此毫无记忆印象。。。但84年上了大学后,虽然地处经济不发达省份的中等城市(也在华东,但比苏州无锡都落后),但当地的书店却家家都是开架售书,只有杂志等少数柜台才是闭架,而且我们同学都从没提过这是一个新事物,说明开架售书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事实上,韩寒《书店后记》之中的那种独特观感,我这辈子还真没有一点体验呢!
连我们这些“六零后”在韩寒刚出生不久就完全体验不到了的旧事物,“八零后”的韩寒却不仅清楚记得,反而感受深刻,这还不足以说明“韩寒”写下的上述文字,其实根本不可能出自“青少年韩寒”的笔下、而只能出自其父亲那一辈的人么?—-我前面强调过:一个青少年完全可能模仿出中老年人的思想和文风,然而有一样东西他们绝对模仿不出来:这就是老一辈人真实的生活体验。
就这样,对“韩寒有人代表”尤其是“韩寒作品可能出自其父”的质疑第一次拥有了强有力的旁证,此一重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