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旁证似乎还不够,因为马上有了很多替韩寒辩解的声音,比如中国在九十年代应该还有不少乡镇书店仍然在闭架售书,身处上海郊县的韩寒完全有可能体会到“闭架售书”的经验。。。云云。
可惜这样替韩寒辩解的人偏偏忘了一点:韩寒究竟是怎么具体描述自己的“闭架售书”体验的。
请让我们再好好读一遍这段文字:“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远远观望,书则安然躺在柜橱里,只能看着名清内容。最要命的是书价被压在下面,侧身窥视,仍不知价目。木论身心,都极为痛苦,更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一旦惊动,碍于面子,不买不行,于是佯装草读一遍, 心里暗叫:不要太贵!切莫太贵!偏偏这书看上去薄薄一册,一拿到手里感觉不妙,竟不知怎么增肥不少。西方哲人说不可相信第一眼的爱情,买书亦是如此。然后愈翻心愈往下掉,最后服一闭,嘴角肌肉一抽,狠把书翻个身扫其身价,两眼一瞪,不自主地咽下去一口口水,想万幸万幸,贵得不算离谱,尚可承担。”
—-既然韩寒此前14岁所写的《书店》一文中已经描绘了开架售书的场面,而且这里的用词是“记得以前买书只能。。。”而不是“记得其他地方买书。。。”,说明他感受“闭架售书”时的年龄肯定最多14岁—–这就不免带来了新的疑问:一个最多十四岁的孩子,还没有独立生活,怎么会对自己心爱之书(或者任何商品)的书价如此敏感、对花钱买书能否让自己“尚可承担”如此在乎,甚至,对“看书不买丢面子”、“不好意思惊动售货员”。。。这类明显只有成年人才在乎的东西也如此当回事呢?!
一个父母疼爱的少年人买起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想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反正我当年是只要口袋里有属于自己的钱,就绝无爱不释手却最后放弃的道理。。。至于什么不愿惊动售货员、担心不小心丢面子云云,我根本想都没有想过—-可我们的韩寒呢?你注意他的用词却是“尚可承担”(也就是明明有钱买却怕自己承担不起),而不是这个年龄段人真正应该在意的“兜里尚有钱”!
如果说韩寒少年磨难、惊人早熟,因此在14岁不到年纪就懂得勤俭持家。。。这个尚有可能。可我们很难想象,这么一个懂得生活艰难、懂得照顾自己面子和他人感受的韩寒,居然在自己父母望子成龙的教导下,居然会不好好读书、只想着扣女、任凭自己的所有功课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
所以韩寒根本不可能在14岁前就拥有上述基本只有习惯了克制欲望勤俭持家、又特别在乎自己面子形象的成年人思维,也因此上述文字绝无可能出自少年韩寒之手!
所以说,少年韩寒不仅不大可能拥有“以前都是闭架售书”的生活体验,而且更极不可能拥有文中说描述的那种独特成年人辛苦无奈生活感受—–此二重证也!